“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上世紀的1966年元旦,電影《地道戰》成功上映並風靡全國。至今,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仍然不會忘記《地道戰》中的一些經典場面和臺詞,更會哼唱那首激情豪邁的電影主題歌《地道戰》: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莊稼漢,嘿!莊稼漢,武裝起來千千萬,嘿!武裝起來千千萬。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英勇頑強神出鬼沒展開了地道戰。侵略者,他敢來,地上地下一齊打;侵略者,他敢來,四面八方齊開戰。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可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人都是唱著、聽著這首歌長大的。就是到了今天,這首歌曲熟悉的旋律一響起,還是那樣令人振奮不已。

影片《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題材影片,由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編劇,任旭東執導、朱龍廣、劉江等主演,目前已經創造了30多億人次的觀看紀錄。

此前的1963年初,解放軍總參謀部在指定八一廠拍《地道戰》時,是打算作為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目的是要宣傳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鬥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製組要採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拍攝“軍事教學片”,主要面向廣大民兵放映。但這次上級要求八一廠按故事片編拍,既要有情節,又要兼有演示戰場戰術的軍事教學內容,有一定難度。

當時人們對軍事教學片的理解,就是它不屬於藝術片範疇,不需要什麼表演。所以,八一廠籌拍時,沒安排知名演員。除了王孝忠、張勇手、劉江、謝萬和4人是八一廠演員外,剩下的演員,全部來自當時的影片軍事顧問王耀南將軍所屬的工程兵文工團,包括片中民兵隊長高傳寶的扮演者朱龍廣等。

為了讓演員把戲拍好,劇組帶領他們用三個月時間深入冀中農村體驗生活。當時所有演員都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人住的是老鄉家的牛圈,把牛糞起出去墊上沙土,卸了門板就成了床。白天,演員們要給老鄉拔麥子;晚上,每人提著一盞小油燈去採訪當年的老民兵。

經過深入生活,演員們不僅身上穿的新衣就變成了舊的,思想上也積澱了表演基礎。

1965年《地道戰》開拍時,當年的抗日根據地保留完好的地道已經極少,而且地道窄小的空間也無法拍攝。

沒有劇情可用的實景地道,片中的地道場景,只好全部在八一廠攝影棚裡搭設並攝製。攝製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拍攝效果看起來很像是真正的地道戰鬥網。

影片裡唯一一個地道里的長鏡頭,還有太陽出來的鏡頭以及片頭襯底的地道內長鏡頭,則是在河北焦莊戶一個十幾米長、保存比較好的原始地道拍攝的。

自古以來,地道就為兵家所用。而我們今天常說的“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一種作戰方式。

這一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推廣普及,從最初的挖地道藏身,發展成為了能打能躲,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重要載體。

正是“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大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作戰區域。史料記載,“反掃蕩”時期,地道戰成效非常顯著。至1944年底,冀中平原的地道總長已達1萬公里以上,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覆蓋周圍直徑130公里。由於地道戰分散於冀中8000個村莊,使抗日軍民在遊擊作戰中大顯身手。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令日偽軍心驚膽顫的神秘陣地。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影片《地道戰》的劇情大家都不陌生: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鐘報警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殺敵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民兵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絡,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設計了“圍點打援”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田,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這段故事將殘酷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道、到戰鬥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的發展過程。顯示了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無窮威力。

1952年,曾經參加過淮海、襄樊等戰役的戰鬥英雄任旭東,從西南軍政大學畢業後,由第二野戰軍部隊一線來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從一名部隊中級指揮員,成為軍事教育片導演。

1963年,剛抵不惑之年的任旭東接受了拍攝《地道戰》的任務。他指導寫劇本並派人深入冀中平原採訪。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到1965年3月,經兩次審查,可拍劇本仍然沒有創作出來。

這時,擔任《地道戰》這部軍教片拍攝的領導小組組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彭紹輝將軍指示:“1965年必須完成製作,不能再拖下去。”總參領導還說,劇本不成,你們八一廠自己寫吧,5月20日開拍,年底必須完成。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任旭東拍《地道戰》時工作照)

這等於是上級領導下了軍令狀。於是,八一廠陳播廠長對任旭東說,你拍吧,沒劇本也能拍,打仗時你不是也沒劇本嗎?實際是把這沉重的擔子壓在了半路出家的任旭東肩上。

接受任務的任旭東,只好找了一位在冀中平原出生、瞭解一些地道戰情況的專業編劇,給他講了劇本主題、框架結構和幾個人物設計,之後請他開始寫作。

但二十多天後,當任旭東帶著製片和攝影拍完外景回來後,看到3萬多字的劇本竟沒有“地道”二字,不由大失所望。

任旭東找廠長說,連“地道”二個字都沒有的劇本,怎麼能夠拍出《地道戰》呢?廠長只得把這個劇本也停了。到了這個火候,廠長就對任旭東說,你怎麼想就怎麼拍吧,你有臨場發揮的才能,又有兩次挖地道炸炮樓的戰鬥經歷,劇本就在你腦子裡···。

而這時已是1965年4月20日了,離決定開拍時間只有一個月時間。

焦急中的任旭東想到:

當年冀中平原有一個用地道戰抗擊日本侵略最出色的英雄村莊----高平村,雖然處在鬼子炮樓的層層包圍之下,卻從未被佔領。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成功地反擊了敵人5次圍剿,鬼子次次失敗而歸。特別是最後一次,來了2000多人打了整整一天,最後丟下40多具屍體大敗而逃。高平村當年還有一個殺敵英勇的村民獲得了晉察冀軍區授予的“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任旭東抓住高平村這些真實感人的抗敵事蹟,收進了《地道戰》劇本里。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民兵打退了一次鬼子掃蕩,斃敵五十多名。戰鬥結束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鐘向鄉親們報警並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真實生活中,劉傻子也壯烈犧牲了。

於是,高平村成了影片《地道戰》故事的原型地。但高平村的地道後來遭到洪水破壞,已經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任旭東便率劇組選擇臨近的冉莊、李莊、唐莊進行拍攝,將這三個村莊合三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幾個村莊的濃縮。

按照高平村村民的回憶,當年的地道不管是地窨子還是紅薯窖,都有經過偽裝的隱蔽口。但現在整個冀中平原保留下來不多的地道口都砌上了水泥,早已沒了當年的模樣。

任旭東冥思苦想,仍然想象不出當年那些神秘的隱蔽地道口是什麼樣。

關鍵時刻,擔任總參領導的楊成武將軍送來了他寫的一份有關地道戰的總結資料。文中不僅回顧了地道戰產生、發展的過程,而且還描述了當年冀中平原地道的出入口設施:諸如驢槽口、鍋灶口等等。

這讓任旭東興奮不已,他感到這些地道設施既真實又形象,也是《地道戰》劇本內容豐富的素材。經過他與幾位編劇的反覆加工創作,後來銀幕上的地道中,出現了陷阱、封閉板,轉彎處的槍眼,能防抓的出口,牆壁炕上的隱蔽口,各種方向的翻口等複雜設施,令觀眾大飽眼福。

開拍前的一個月,任旭東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直接寫出了分鏡頭的劇本,審查後邊拍邊改,終於在5月20日正式開機,9月份拍完。

1965年年底,《地道戰》在八一廠接受了徐向前、陳毅、李富春、譚震林、王樹聲、楊成武、張宗遜、彭紹輝、王新亭、梁必業、陳士榘、蕭望東等老部隊首長的審查。12月30日製出拷貝。

任旭東的老上級、他少年時的偶像徐向前元帥,面對自己屬下的戰士獻上的這份厚重的作品,連連讚歎:“是個好片子···,真實可信,教育意義很大,思想性很強,主席的思想體現得很明確,形象地說明了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地道戰》上映後,無數觀眾都覺得影片的戰爭場面十分真實。這自然是得益於導演任旭東當年自己具有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傳奇經歷。

任旭東回憶說,抗日戰爭時期,他曾親手抓過一個日本軍官,也曾帶領戰士用手榴彈消滅了一百多個日本兵。但參加拍攝《地道戰》的演員和戰士幾乎都沒有經歷過戰爭,不知看見敵人怎樣隱蔽,更沒有見過穿著大皮鞋的日本兵如何走路、打槍、搜索。所以他都是在導演時親自做示範。也讓演員知道,拍攝軍教片不能玩假。比如趴在戰壕裡隱蔽,只能露出兩隻眼睛,這才是真實的軍事動作。

一部好的影片,又有上好的插曲,聲請並茂,相得益彰。

《地道戰》主題歌非常有氣勢,插曲好聽又動人。

1963年,任旭東在高平村聽老民兵講述當年參加地道戰的經歷時,一個70多歲的老民兵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高平村的地道戰歌,其中有:“埋好了地雷,端好槍,你鑽地道,我上房。制高點,堵街牆,構成一片火力網。別看我們是莊稼漢,打得鬼子不敢再進我村莊···。”任旭東立刻一字不落地記下,感到很受啟發,也成為《地道戰》歌詞創作的重要素材。

而片中插曲女聲獨唱《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素材則源自冀中民謠:太陽出來呀照呀照四方,毛澤東思想呀閃呀閃金光,太陽呀照得咱人身暖呀,毛澤東思想呀照得咱心裡亮堂。可見,這兩首歌詞都源於冀中人民豐富的抗戰生活實踐。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參加影片《地道戰》創作的作曲家傅庚辰少將,是黑龍江雙城人。1948年參加革命,曾任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八一電影製片廠音樂組組長,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曾是中國音協第五屆、第六屆主席, 第七屆名譽主席,為新中國創作了數百首歌曲。

傅庚辰1965年參加影片《地道戰》主題歌曲創作時,他根據劇本主題在北京寫出了一稿,但哼唱起來感覺很乏味、平淡,自己也不滿意。

後來,他隨《地道戰》攝製組來到河北冉莊體驗生活。通過親自鑽地道,採訪當年老民兵,親手觸摸當年殺敵用的大刀、地雷、手榴彈等武器,尋找創作靈感。

那些神出鬼沒的地道口,有的在碾盤底下,有的在灶臺底下,有的從牆壁出來,有的從莊稼地裡出來。這些場景,讓地道戰在傅庚辰腦海裡形象化起來。他認為,地道不是死板的,能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就是因為人們機動靈活性的特性。由此產生了“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游擊戰”的思路。

有一天,攝製組去拍外景,走到村外莊稼地裡,傅庚辰聽到遠處民兵們喊出的簡短、有力的號子:“地道戰!地道戰!”他停住腳步品味,主題歌詞曲,瞬間一股腦地湧了出來。

他掉頭跑回老鄉家,趴在炕上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這首氣勢恢宏歌曲。影片中的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曲調也特別打動人心。演唱者鄧玉華說:“雖然我1942年才出生,沒有參加過抗日戰爭,但是我唱這首歌時,彷彿也置身於抗日隊伍中,進行了一次勿忘國恥的心靈淨化。”

在創作《地道戰》這首歌曲時,傅庚辰才29歲。他說:“我認為只有到現場才能有真正的靈感,···那些地道,充分展現了抗日軍民的智慧與勇氣。”

“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老電影《地道戰》和其主題歌幕後趣聞

靠勤奮努力和生活體驗,他還先後為影片《雷鋒》、《打擊侵略者》、《閃閃的紅星》、《走在戰爭前面》、《挺進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並創作了歌劇《星光啊,星光》。

讓人有些感嘆的是,時隔幾十年後,曾一起在《地道戰》中合作過的兩位老藝術家因歌曲的歌詞著作權問題竟對簿公堂。2000年,任旭東以侵害著作權為由,一紙訴狀將傅庚辰和人民音樂出版社推上了被告席。後經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終審判決,歌曲《地道戰》署名問題塵埃落定,法院認定,主題歌歌詞的作者為任旭東和傅庚辰兩人···。 

為紀念抗日戰爭六十週年,傅庚辰再次投入傾情創作,用四個月時間寫下交響組曲《地道戰留給後世的故事》

這部組曲除了《地道戰》原來的兩首歌曲之外,另外新增加了五首歌曲,在構思上把《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忘不了》、《留給後世故事》這四首歌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