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動過緩有沒有危險?需要怎麼治療?

竇性心動過緩詳細分析

竇性心動過緩有沒有危險?需要怎麼治療?

一、竇性心動過緩的心電圖診斷,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點:

1、P波必須是竇房結髮出的“竇性P波”(]、Ⅱ中正向,aVR中負向)。

2、P波頻率小於60次/分,一般在40~60次/分之間。

3、P—R間期大於0.12秒。

竇性心動過緩時,T波振幅常偏低,Q—T間期較一般為長,U波有時較突出。竇性心動過緩合併PR間期延長(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並不少見,這是因為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既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也可影響房室傳導時間使之延緩。竇性心動過緩可慢至35次/分,但一般多在40次/分以上。竇性頻率如小於40次/分,應疑有竇房傳導阻滯。

竇性心動過緩有沒有危險?需要怎麼治療?

二、與其他心動過緩相比較,竇性心動過緩的特點是:

1、多同時伴有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2、其頻率易受心外植物神經張力的影響,如運動、情緒激動或注射阿托品,可使心率增快,心律不勻齊消失;平臥及休息時心率則更為緩慢。竇性心動過緩在心電圖上必須與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結性心律及心率級的心房撲動或顫動相鑑別。特別是2:1的房室傳導阻滯,當阻滯的竇性P波隱埋於前一心動週期的T波中時,最易誤診為竇性心動過緩。

竇性心動過緩發生原因主要為心外性原因 通過神經、體液機制,經心外神經而起作用或直接作用於竇房結。

(1)迷走神經中樞過度緊張,如腦瘤、腦膜炎、腦出血、腦水腫所致的顱內壓升高、黃疸、神經官能症與精神分裂症(早發痴呆)等。

(2)按壓頸動脈竇或眼球、嘔吐、憂慮、受驚,或見於腸梗阻、泌尿系

結石、膽結石等疾患時。

(3)體力勞動者、運動員或正常人在睡眠時。

(4)營養不良.

(5)血鉀增高或pH改變。

(6)某些發熱性傳染病如傷寒、流感、白喉等的恢復期。

(7)尿毒症

(8)某些藥物的影響,如鴉片、蛇根草製劑、心得安、洋地黃、新斯的明及麻醉藥等。肌梗塞、心肌硬化、心包炎、心內膜炎及心肌炎等。也可能為一過性的竇房結炎症(10%風溼性心肌炎有竇性心動過緩)及中毒性損害所引起。心肌病變引起的性心動過緩。有時也有迷走反射的參與。文獻述及有些迷走神經反射可發自左心室,例如後璧心肌梗塞引起的竇性心動過緩與低血壓,即由於左心室迷走反射興奮所致。竇性心動過緩也可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一種表現。

四、絕大多數竇性心動過緩是神經性的,只有少數病例是心肌性的。兩者的區別如下:

(1)前者多同時存在其他迷走神經亢進徵象,後者則缺如。

(2)前者心率不甚穩定,植物神經張力改變時(如深呼吸、運動、注射阿托品等),心率常隨之發生變化。後者心率相對穩定,上述因素不能使之發生顯著變化。

(3)前者心電圖除P—R間期略延長外,一般無其他變化。後者心電圖則常顯示有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心肌炎等變化。

多數竇性心動過緩,特別是神經性的,並無重要臨床意義。一般很少產生症狀,因它可增加心量,所以每分鐘心排出量並無減少。但如心率持續顯著減慢,可致氣短、疲勞、頭暈、心區痛,偶可出現暈厥;也可誘發期前收縮、竇性靜止等心律失常。在老年人,顯著竇性心動過緩可引起腦血管機能不全。竇性心動過緩如發生於急性心肌梗塞,由於正常心肌減少及心功能減退,因而不能代償,這樣當心率減慢而心搏量未能相應代償增加時,可使血液流入心、腦、腎減少,促致這些器官缺血。

此外,急性心肌便塞或藥物麻醉中出現的顯著竇性心動過緩,可能是較嚴重心律失常或心臟停搏的先兆。有人報告138例手術中發生的心跳驟停,80%先出現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的治療,亦應針對病因。 手術麻醉中發生的顯著竇性心動過緩,須迅速採取措施,如應用阿托品、異丙基腎上腺素等以增加心率。急性心肌梗塞伴發的竇性心動過級,亦須及時使用阿托品及(或)異丙基腎上腺素。一般的竇性心動過緩雖勿需特殊處理,但如心率經常過慢,患者常不能耐受,應給予阿托品、異丙基腎上腺素或其他擬交感神經藥物。有暈厥症狀或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患者,除上述藥物外,必要時須按置心臟起搏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