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优越感其实与心中的自卑感息息相关,没有自卑感,也就没有超越当下、摆脱下游的动力,它们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

人们也许会问,追求优越感是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此,我们并不赞同。不过,我们虽不认可它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但我们也承认,人要追求优越感,必须得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才行。早在胚胎时期,这种基础就已经开始萌生,并具备后天发展的可能。

当然,人类的活动是有局限性的,某些能力,人类永远不可能拥有。例如,像狗一般灵敏的嗅觉,能看到紫外线的肉眼等。

不过,有些能力确实是稍加培养就能获得的。通过分析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我们就能洞悉人会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依据,也能从中找到塑造个人人格、心理的根源。

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孩子和成人的内心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冲动,而且这种冲动难以抑制。受本性的影响,人类无法长期忍受被他人轻视,难以屈从内心的不安与自卑,这些负面感会让人萌生更高层级的愿望,而追求优越感就是获得心理补偿、实现理想目标最直接的方式。

实验表明,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内心会感到自卑、脆弱和不安,这些感觉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心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们会下定决心,努力达到更高水平,以获得更平等,甚至更优越的地位。

内心的这种愿望越强,他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越高,似乎这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水平。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一个孩子小时候获得外部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越多,就越容易将自己假想成类似上帝那样无所不能的人物。我们还发现,那些自认为非常脆弱的孩子,他们都有成为类似上帝这种人物的想法,并深受这种想法控制。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的情况,我们在这里援引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14岁男孩。在回忆童年的往事时,他告诉我们,在6岁那年,他曾因为自己不会吹口哨而非常难过。

后来有一天,他从房间里走出来时,意外地发现自己会吹口哨了,这让他极为震惊,并认定这是由上帝附体所导致的。

这个案例就能说明:内心的脆弱感、万能的上帝就在身边,这两种感觉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有些性格特征与追求优越感的心态紧密相连。了解了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程度,我们就能知道他的目标究竟有多大。一个过分追求优越感、渴望自我肯定的人,很容易嫉妒比他更优秀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诅咒他的对手遭到厄运。如果这种欲望过于强烈,还可能诱发他们形成报复心理。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将追求优越感的心态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他们会想办法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注重干净整洁,遵守学校秩序,最终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

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孩子始终只是极少数,另一部分孩子心目中的首要目标,是想方设法超过别人,并以此为执念。

他们这种追求优越感的心态往往不会被人指责,尽管其中夹杂了过强的求胜心。在大多数人看来,求胜心代表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美德。这其实不对,太过于求胜会让孩子高度紧张,反倒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时间不长,孩子尚且能够承受;一旦时间太长,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求胜心过强还会迫使孩子过于专注学业,一味追求成绩而逃避读书之外的一切问题,于是他们只知道埋头苦读,其他方面的发展就被限制了。我们不认可这种成长方式,因为它无法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把超越别人当作毕生目标,并以此安排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我们给出的建议是:放下书本,多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伴互动交流。

阿德勒:把超越别人当目标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