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轉型升級 逐綠前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戴文輝 通訊員 葉相成

深秋,丹江口水庫碧波千頃,如同一面明鏡,鑲嵌在秦巴大山之中。

丹江口水庫大壩上游,胡家嶺水質自動監測站數據顯示:高錳酸鹽指數1.67毫克/升,氨氮0.10毫克/升,總磷0.022毫克/升,Ⅱ類水質偏好。

不遠處,一根粗大的水管埋入水下,另一側聯通灌裝車間,那是農夫山泉的取水口。“有點甜”的礦泉水,成就這家公司“大自然搬運工”的美名。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責任重大。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找準生態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轉型升級,克難前行。

治水保水 不遺餘力

武當山下的劍河,水面波光粼粼。

年逾六旬的李婆婆在親水平臺上洗衣。她說,早些年岸邊不敢去,夏天臭味難聞,窗戶不敢打開。

2011年,十堰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河流中,劍河、泗河、神定河、犟河、官山河等5條河流水質不達標。該市編制治理規劃,市級領導擔任河長,一河一策,打響五河治理攻堅戰。

7年來,十堰投資20多億元,實施“截汙、清汙、減汙、控汙、治汙、管汙”六大工程,清除汙泥、垃圾561萬噸,整治排汙口590個,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設生態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汙分流管網1400多公里。現在,犟河水質達Ⅲ類,劍河水質達到Ⅱ類,泗河水質達到Ⅳ類,官山河穩定在Ⅲ類,神定河消除劣Ⅴ類。

治水保水,十堰不遺餘力。

一方面,大力實施綠滿十堰、藍天保衛戰、淨土保衛戰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工程,打造優良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河長制、第三方汙染治理模式、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制度,頒佈《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為環境保護提供製度保障。

全市35個水質考核斷面,34個達標,其中Ⅰ類水質5個,Ⅱ類水質27個。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或優於Ⅱ類標準,入選首批“中國好水”。

轉型升級 追青逐綠

從汙染大戶,到環保型企業,湖北萬潤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走過了一條艱辛的轉型之路。

這家公司以前生產氧化鐵系列產品,高能耗、高汙染,生產廢水又黃又臭,直接影響犟河水質,屢吃罰單。2015年,該公司瞄準新能源電池,組建國內頂尖的研發團隊,致力於新能源材料研發。如今,萬潤公司在張灣工業新區建設的基地可年產磷酸鐵2萬噸、磷酸鐵鋰5000噸,年銷售收入10億餘元,汙水處理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倒逼企業轉型、產業升級,該市加速構建以汽車產業為主導,以生態旅遊、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以智能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為重點的“一主四大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車——2018年,十堰銷售汽車55萬輛,產值1436億元,其中新能源車1.2萬輛。隨著年產20萬輛的東風小康與年產12萬輛的東風易捷特新能源乘用車項目陸續投產,新能源車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農——深入實施“61”產業強農計劃,農產品加工產值680億元。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將達600萬畝,六大重點特色產業綜合產值均達100億元以上。

旅——以武當山為龍頭,發展全域旅遊,2018年共接待遊客6514.1萬人次,同比增長17.2%,旅遊總收入586.9億元,約佔全市GDP的33.6%。

生態優勢就是財富

2018年,華彬礦泉水在竹溪縣的大山裡投產,一期工程年產能25萬噸。以該項目為龍頭,竹溪制定全縣水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打造“百億水產業區”。

生態就是財富。十堰深刻認識到,十堰的命脈在山水,綠色生態就是經濟建設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在竹山縣,60%的農戶致富都與茶有關;

丹江口市關門巖村,漁民有序洗腳上岸,結束“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飄蕩生活,發展柑橘和鄉村遊,追求“水裡有魚,坡上有橘,家中有客”;

鄖陽區櫻桃溝村,上世紀60年代的房屋被改造成“60居”,不開山、不填溝、不毀林,小到院子圍牆,大到房子結構,都融入山村環境,旖旎風光得以重現,高端民宿遠近聞名……

2018年,十堰入選全國第二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以此為新起點,該市高標準編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方案,10月底通過全國知名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現場評審。方案依託十堰山、水、人文特色,圍繞生態好、生活美、產業綠、動力強、機制活等目標,重點做好厚植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夯實“兩山”轉化等3篇文章。

“我們將不斷放大生態優勢,護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該市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