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堰村:移民搬迁第一村搬出幸福新生活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在席卷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后,村庄里24户房屋被夷为平地,29位村民在灾害中遇难,整个村子陷入前所未有的悲伤与痛苦中。

  2011年5月6日,以七堰村命名的七堰社区成为全省移民搬迁首批安置社区,这里也成为了全省移民搬迁政策的“首发地”。自此,整村幸福开始重生,异地搬迁举措的逐步推广落实,也为陕南山区群众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

  从死神手里成功逃脱到过上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今年64岁家住七堰社区的黄应平是整个过程的亲历者,也是如今幸福日子的“最佳代言人”。据黄应平介绍,他的老屋距离受灾的林家院子只有两分钟路程,当年,泥石流灾害来临时,全家人的性命与死神的距离仅仅只有一墙之隔。

  11月8日,省政协深入七堰社区开展了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推动情况调研,调研组来到此地缅怀逝去的生命,见证灾后重建的硕果。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泥石流灾害留下的,连我堂屋的墙上都是,现在想起来我都有些后怕。如今,生活在社区,住得好吃得好,人多也热闹,再也没有这么多后顾之忧了。”黄应平指着老屋墙上的泥沙印记感慨道。

  据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介绍,自2010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七堰村历经了灾后重建、避灾移民、生态搬迁和脱贫搬迁四个阶段,已经建成安置房840户。

  住房保障是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七堰社区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把社区、园区、景区和社区工厂统筹谋划,一次规划到位、分部分项实施。截至目前,社区饮水安全、智能供电、网络通讯等各类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的相继完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并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解决搬迁后的持续发展问题,让群众真正尝到新生活开启后的“甜头”,七堰社区还同步进行了产业建设。

  目前,建成以观光茶园、荷塘月色、林下养殖为主的循环农业市级农业园区、通过“筑巢引凤”“归雁”工程引进的3家社区工厂以及依托当地避灾移民搬迁发源地发展的乡村旅游基地解决了搬迁户超600余人的就业问题。社区工厂实现就业年均收入22000元左右,农业园区带动贫困户增收入3500元,真正实现了搬迁后的稳增收目标。

  “就近集中安置不仅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要决策部署是七堰村的福音,也是在为我们陕南人民谋幸福。”亲自参与过当年的救灾工作,安康市汉滨区政协主席李建飞颇有感触。

  七堰社区的搬迁安置模式是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目前,借鉴这一模式,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共10.56万户33.67万人,其中,实际入住10.49万户,入住率99.32%,实现旧宅腾退6.7万户,腾退率达7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