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假如過了烏江,反盤的機率會有多少?

逍遙江湖一號


當項羽自刎烏江卻不肯回到江東的時候,留下給世人無數的嘆息與遺憾。項羽的形象更加豐滿,令人驚歎。如果當初項羽願意坐上那條船回到江東,項羽還可以捲土重來打敗劉邦嗎?我認為是不能的,請聽我如下分析:

一:項羽大勢已去、失去了天下民心



在秦末的歲月裡,天下苦秦久矣,無論是民眾還是貴族,全部都想擺脫秦朝的統治。在大勢所趨下,先前六國貴族以及一些社會精英或者投機分子紛紛起兵反秦。而項羽跟隨叔父一起在吳中地區召集八千人響應起義軍的號召,發動對秦朝的叛變。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行動,也是一場得到了大多數民心支持的行動。所以起義軍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或者是其他部隊,前期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是項羽在垓下之圍以前便已經失去了民心,天下諸侯民眾轉而支持劉邦,項羽的舊部下不是戰死就是叛變。就算項羽回到了江東,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持,重新拉起一隻隊伍。

二:項羽的狀態不佳,沒有團隊



項羽在經歷了垓下之圍後,手中的最後一支部隊被消滅殆盡,項羽已經沒有兵力可以與劉邦競爭。不僅如此,此時的項羽孤身一人,沒有謀士沒有將軍,沒有團隊。而反觀劉邦人才濟濟,光是謀士就有張良、蕭何、陳平等一眾大臣,還有韓信、樊噲等等武將。光憑項羽一人,用什麼去擊敗擁有這麼大規模忠臣良將的劉邦。

三:江東地理位置不利於防守



楚漢戰爭中項羽曾多次擊敗劉邦,但是項羽婦人之仁也屢次的放過劉邦,這直接給了劉邦成長的機會。而劉邦肯定不會犯項羽相同的錯誤,待項羽前腳抵達江東,劉邦勢必會後腳帶領部隊圍剿。江東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不比蜀中。當年劉邦在戰敗後便是逃亡蜀地,才得以保全性命。而江東地區除了一條江,便再無天險。而一條江如何抵擋劉邦的大軍呢?

四:江東地區難以對項羽忠心



雖然項羽與叔父項梁在吳中江東地區起兵,並且拉攏了江東弟子八千人作為軍隊的首批士兵。但是這卻是一種僱傭關係,並沒有上下之間牢靠的忠心。項羽和項梁也並非是江東人,項羽在奪取天下後也沒有回到江東。在項羽死後,劉邦只是派遣了一隻小部隊抵達防止騷亂。而江東地區一直平靜如常,沒有絲毫的異動。由此可見項羽對江東沒有很深的感情,而江東父老對項羽也談不上有多忠心。



在以上所有的條件下,項羽就算回到了江東也無法奪回天下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在這次的戰爭失敗後,項羽失去了所有,已經沒有能力反擊。劉邦成為新一位一統天下的君主已經是大勢所趨,項羽怎麼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天下的趨勢。項羽只能在烏江自刎,將他們的愛恨情仇留在風中。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垓下一戰,可以說劉邦已經取得楚漢之爭的決定性勝利,項羽被圍,英布、彭越、韓信全面合圍,項羽殺退韓信追兵後又數次被圍,最後退到烏江自刎。那麼,當時如果項羽不自刎而單槍匹馬渡過烏江,是否能夠東山再起,也是史學界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項羽如果撤退至烏江以東地區,勝算還是很大的,項羽垓下之戰並不是全局性的戰役,而是中了韓信的奸計所致。項羽戰敗之時,江東仍有項羽殘餘力量,如果他渡過烏江收拾殘局完全有機會組織力量。當時韓信是用激將法誘騙項羽被圍,只是在垓下以及安徽的周邊集結優勢兵力,而江東地區情況如何,韓信並無把握。一旦戰火燒到江東,戰局走向並不明確。

第二,彭越、英布、韓信並不是真正臣服劉邦。劉邦稱帝以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離心離德,相互利用,為造反準備時間。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與彭越、韓信、英布聯手反劉,憑藉項羽的軍事才能以及各個異姓王的號召力,完全可以擊敗劉邦。

第三,項羽如果堅持持久戰,變數很大,有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即便是項羽短期不能取勝,只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戰略,劉邦一方必會出現內訌,各個異姓王與劉邦只是合作關係,特別是韓信,不會久為人臣,甚至會出現劉、項、韓三足鼎立的局勢,那時,項羽對韓信可以採用攻心戰術,取勝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第四,劉邦白登山被圍以及平定各個異姓王均是項羽的機會。劉邦稱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所圍,由此可見,劉邦對全國局勢的變化並未全面掌控,各個異姓王武裝割據很可能形成,如果項羽能堅持到這時,完全有機會利用亂局以亂取勝。從時間上看,劉邦到死之前才平定英布叛亂,可以看出劉邦在位期間的政局混亂,作為軍事才能極為突出的項羽來說如果能堅持到這個時候,一舉消滅劉邦勢力並不是沒有可能。


優秀的米老鼠96


不敢說沒有翻盤機會,但機會真的不大,理由有四。

首先,項羽不是江東人,是蘇北人。雖然他跟叔叔項梁是在江東起兵的,但是項羽和江東並沒有什麼很深的感情。

順帶一說,其實參與楚漢戰爭的群雄,多數也都是蘇北人。劉邦、蕭何、樊噲、曹參等是徐州人;韓信是淮安人;龍且、鍾離昧是連雲港人,項羽是宿遷人。不誇張的說,楚漢戰爭就是蘇北人的內戰。


扯遠了,說回項羽。我們現在之所以說項羽去江東還有翻盤的希望,無非是因為項羽當年隨叔叔項梁在江東待過幾年,後來項梁殺會稽太守起兵,他的老班底中有一些江東人而已。但是項羽滅秦後,他的西楚政權的核心區域卻是設在徐州,不是江東。他旗下大將也大多是蘇北人,沒有江東人。

所以實際上,項羽對江東沒有什麼感情,對江東人也沒有什麼感情。

第二、江東人對項羽的忠誠度不高。

這個很好理解,江東人為項氏打江山出人出錢出力,革命成功了,結果江東人一點好處都撈不著。如此這樣,江東人又何必為項羽這個白眼狼二度賣命呢?

並且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項羽自刎後,漢軍主力根本就沒有過江,而是迅速北上,清掃項羽在江北的殘餘勢力。至於江東,劉邦只是派了灌嬰率一支偏師平江東。最有意思的是,灌嬰的偏師都把江東平定了,項羽在江北的殘餘勢力居然還沒有投降,還在負隅頑抗。灌嬰率部還參加了江北的戰役。

(灌嬰)度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史記·灌嬰傳》

由此也足以可見,江東對項羽的忠誠度真心是不高。基本上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第三、江東根本守不住。

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守江必守淮。即如果要守江南,必先要守淮南。項羽丟了淮南,導致劉邦大軍直撲江北。他自刎的地點,如果史料記載是正確的話,是現在南京和馬鞍山交接的和縣烏江鎮。這個地方靠著長江,除了一條長江天險之外,再無險可守。而只靠一條長江,哪裡能擋得住劉邦的進攻?

不誇張的說,劉邦佔有絕對實力優勢和戰略優勢的情況下,項羽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史記》裡面烏江亭長的說法: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也有好幾十萬,足夠您稱王啦。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就當是老亭長的一個美好的願望好了。

(當年秦滅楚時,楚軍主力在淮北被殲,江東實際上也怎麼抵抗。因為守不住)


第四、時勢不再。

很多人對項羽東渡江東還抱有翻盤幻想,主要是因為他當年在江東起兵,創立了自己的一番霸業。如今二度創業,未必就不可能再次成就霸業。

對此,我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因為項羽當年能成功,在於天下大亂,給了他擴充人馬的機會。當時別說是項羽這種百年難得一見的人傑,就連陳勝和吳廣這種草臺班子只要振臂一呼,都可以輕輕鬆鬆拉起一支十幾萬人馬。更有甚者,當時一個叫周文的無名小將拿著陳勝給他的詔書,居然也能聚集了幾十萬人馬攻入函谷關。(後來被章邯滅了)

所以說,項羽早年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創立霸業,其實也不是很誇張。在當時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只要膽子大,許多比項羽起點要低很多的人也都取得過類似他的成就。

但當項羽敗退烏江時,劉邦有蕭何輔佐,民心已定,項羽再想趁亂崛起,他還能掀起什麼浪花嗎?



總結:一個人能獲得成功,固然與他的個人能力分不開。但是成功的關鍵,更多的是仰仗於時勢。如果劉邦沒有趕上秦末變局,他一輩子也就是在沛縣當個基層幹部的命,肯定不會有振臂一呼,創立大漢的機會。

同理,項羽當年靠八千人打出霸業,除了他自己確實有本事以外。歸根到底,還是時勢造英雄!但是當他在垓下被韓信擊敗時,這種時勢已經沒有了。想要靠一個區區的江東翻盤,難矣。


Mer86


項羽被譽為最後的貴族。作為一個世家子弟,講規矩講信用是基本的。這一點和劉邦這個底層混混兒起家的人,做事風格完全不同。以成功厚黑學角度來看,很多人覺得項羽很蠢很笨,其實這正是項羽最優秀的地方,他放棄了很多次可以勝利的機會,鴻門宴放走劉邦,你真以為憑一個樊噲武夫能在千軍萬馬裡翻盤?項羽自己本身武力就號稱萬人敵,在自己家裡人多勢眾會真在乎一個樊噲!不是不敢而是不肖那麼做。他抓到劉邦的父親為人質,憑劉邦一句:你我結義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就放了人質,也是重情重義,不肖用無辜者當擋箭牌。這和劉邦至他親爹生死不顧相比,差距何其大。項羽為免除兵禍連綿,約劉邦單挑定輸贏,何等豪氣凌雲。劉邦那?萎了縮了!

即使兵敗,項羽任然是個貨真價實光明磊落的英雄,而劉邦不過是個梟雄罷了。中國歷史上梟雄何其多。劉邦在梟雄裡並不出彩。

不過話說回來,項羽即使過了江東,能重裝再發。未必能夠一統天下。無非就是因為他的性格,他的信念和他做事太有底線。用現在的話說,他太講究,太局氣了。他鬥不過陰險狡詐的小人。但並不丟臉,他任然不失為一個真英雄。後人推崇項羽不是沒有道理。他代表了一種主流價值觀的信念。崇拜劉邦的有幾個?


實現一個曉目標


眾所周知,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是這位歷史名將最後的結局,然而在自殺之前,項羽其實是可以活下來的,他有充足的時間在追兵到達之前渡過烏江返回江東,這個時候人們不禁會想,假如項羽渡過了烏江會怎麼樣?他能夠再次集結軍隊挑戰劉邦嗎?歷史學家認為可能性不大。

假如項羽渡過了烏江

1、結局一/東山再起

項羽的根基在江東,在這裡依然有很多信任他的人,如果項羽回到江東,他想要再湊齊一支軍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項羽就如同一個品牌一樣,他代表著楚軍,只要他不倒下並且站起來振臂一呼,自然會有人呼應,但是與之前相比,呼應的人可能會相應的減少,畢竟還有有人會對他失去信心的。

2、結局二/沒有謀士

在烏江自刎的時候,項羽的身邊已經沒有多少謀士,其中大部分謀士和猛將都歸順了劉邦,假如項羽渡過了烏江,他可以集結起來軍隊,但是卻不會再有像范增這樣的謀士輔佐,一來是人才儲備不夠,二來是項羽多疑的性格決定了很多謀士不敢為項羽所用。

3、結局三/再次失敗

項羽如果想再次抗衡劉備,他必須在更短的時間裡培養出足夠多的人才,猛將可能比較容易找到,但是出謀劃策的人就不那麼容易找了,尤其是有豐富戰鬥經驗的人就更少了。他的對手劉邦就完全不同,當時的劉邦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區,兵力也達到65萬多。

在起兵的時候,項羽只不過八千江東子弟,假如項羽渡過了烏江,他能夠集結起來的部隊應該不會超過這個數量,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軍隊人數可能會增加,但是面對韓信等人依然不是對手,所以項羽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失敗,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雖然重回江東可以讓項羽多抗爭一段時間,但是如果他放下面子,採取比較優秀的戰術,是可以拖延劉邦統一全國的時間的,比如他依靠江東父老的支持跟韓信等人周旋,至少可以讓劉邦等人晚幾年統一天下,但項羽畢竟是霸王,他是難以放下身段的。

結語:如果在歷史上,項羽渡過烏江,他所面臨的依然是失敗,因為他已經將自己的政治資本都揮霍空了,而且最後已經落得眾叛親離,所謂失道者寡助,即使依然有人支持項羽,但當時的劉邦已經成為那個得道者,所以項羽依然不會是劉邦的對手。






狼過峰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楚霸王項羽一生來說,就是太好面子,玻璃心,才落得最後的失敗下場。

說他好面子,可以從鴻門宴中看出,放過了劉邦。後來和劉邦大戰於彭城,俘虜了劉邦的老爸,拿著劉邦的老爸要挾劉邦,反倒被劉邦要挾,也是太好面子;後來和劉邦達成和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自以為劉邦會遵守和約,不想劉邦馬上就撕毀了和約發動了垓下戰役,最終打的項羽全軍覆沒。

項羽到了烏江,又是玻璃心,好面子,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身亡。

雖然他玻璃心,雖然他好面子,但是我仍然欣賞他的性格,是真英雄的性格,雖然他敗了,但他敗的光明磊落,敗的氣吞山河,敗的英雄!

按照題目的假設,如果楚霸王過了烏江,翻盤的機會有多少?

我認為如果楚霸王要想有翻盤的機會,除非他的性格有所改變,如果沒有改變還是好面子,那等於沒有機會,所以過不過烏江都一樣。這樣的話還不如不過烏江,至少死的很有面子,過了烏江還是死了,就太沒面子了。

那麼楚霸王要改什麼呢?就是性格,能忍住,不做聲。只要他能忍住不做聲,那麼他翻盤的機會就太大了。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太老了,那會已經54歲了,而楚霸王太年輕了,死的時候才30歲。就跟劉邦耗著唄,肯定劉邦先死。

事實上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這個時候項羽多大呢?如果項羽還活著,他的年齡是37歲,正當壯年。而且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項羽也是有機會的,機會在於英布的反叛。

英布是在公元前196年反叛的,也是在那年兵敗身亡的。畢竟沒了項羽,英布就是天下第一猛將,而且還是九江王,相當的有勢力。劉邦不敢小看英布,決定親征,六十歲了,還要東征西討,也是累的夠嗆了。

在討伐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中箭了,對於六十的老人來說,真的是夠折騰的了。

機會就在這個時候,項羽完全可以在江東再次發動兵變,以他的威望和號召力,很快就可以迅速集結出一支部隊對抗漢朝。

而此時的天下,沒了韓信,帶兵打仗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而劉邦也基本是奄奄一息,沒多久就見了閻王 ,所以項羽要翻盤的機會非常大。

我們可以看項羽一生的戰績,他一生只輸過一次就是垓下之戰,只輸給過一個人,就是韓信,而且韓信還是拿著40萬人打他10萬人才打贏的,在垓下之戰中,項羽曾經多次衝破韓信的防線,甚至攻到了韓信的指揮部,無奈韓信太善於變化,從容更換指揮部,最終才使得項羽的多次進攻被挫敗。實際上如果項羽和韓信的兵力對等,韓信估計是會輸掉的。

當時天下還有名將麼?已經沒有了,還有項羽的對手麼?已經沒有了。劉邦一把老骨頭剛跟英布死磕了一把,再去死磕項羽,估計還沒到戰場就已經一命嗚呼了。即便是巔峰時代的劉邦,在對戰項羽的時候從來就沒贏過,每次都輸,更何況是一個快死了的劉邦?

那麼除了劉邦呢?其他人,如周勃、樊噲等人,算了吧,跟項羽比起來差的實在太遠,帶兵打仗連劉邦都不如。

所以,霸王如果過了烏江,有機會翻盤,就看他性格會不會改變了。


老威觀史


很多人至今為項羽痛惜不已。因為項羽一生無敵,基本上沒有打過敗仗。唯一的一次失敗,也就是垓下之戰。而垓下之戰,雖然劉邦軍團(包括韓信、彭越、英布及劉邦自身的軍隊)用三十萬大軍圍攻項羽的十萬大軍,其實,如果項羽與劉邦軍團拼死一戰,本來百戰百勝的項羽,未必沒有勝算。最終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項羽中了韓信的“四面楚歌”的計策,以為劉邦軍團已經佔領了他的營地,並且他的士兵也大都逃了。所以慌亂之中,自己帶著一幫人突圍,最終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項羽之所以失敗,更多的是因為他一時慌張,自亂陣腳。

因此,很多人都覺得,如果項羽來到烏江邊,聽從船伕的話,渡過烏江。憑項羽百戰百勝的實力,他一定能夠捲土重來,重新打敗劉邦,奪取天下。

(項羽劇照)

那麼,項羽真正渡過烏江後,有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對項羽過烏江的情況進行一番暢想。

假如項羽聽了船伕的話,上了船。這時候,劉邦的人,一定會立刻就向船射箭。因為劉邦的人就站在項羽旁邊,從項羽上船到船啟動,肯定有一段時間。古代都是人工搖船,由於慣性,船啟動的時間會很長。因此,劉邦的士兵們向項羽射箭是肯定的。很可能,那時候就已經把項羽射成了馬蜂窩。項羽不用去江東,他也就死掉了。

假如項羽運氣非常好,躲過了那些密如飛蝗的箭,順利地渡過烏江。是不是他就沒事了呢?顯然不會。劉邦一定會立刻就派人過烏江去尋找他。如果那時候全國還不是歸劉邦所有,項羽還是有機會的。但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諸侯,基本上都已經投奔了劉邦(包括原本屬於項羽部下的彭越、英布都已經投降了劉邦),天下都歸劉邦所有了。劉邦絕對不會容忍這樣一個心腹大患的存在。一定會想辦法把他找出來殺掉。

這樣一來,項羽將開始東躲西藏的歲月。項羽打起來很厲害,但他也就是帶著軍隊打起來很厲害。當他獨身一人的時候,怎麼打得過劉邦的那些搜查部隊呢?所以,就算他順利渡過河去,被搜查出來,他依然只能是死。

更何況,項羽是一個相當驕傲的人,他可不是劉邦,為了保命,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也不是張良,可以依靠智慧躲過秦軍的搜查。當劉邦的軍隊反覆不斷搜查的時候,他一定不願意過那種“鼴鼠”一樣躲藏的生活。所以,被搜到,是非常容易的。

(劉邦劇照)

假如項羽能夠忍氣吞聲,躲過劉邦的搜查。那麼,項羽要重新起事,必然需要一支追隨他的軍隊,這支軍隊,能不能組建起來呢?

我們不懷疑肯定有人會追隨項羽,畢竟項羽天下英雄,身上魅力無限,而且他還曾經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但是,要組建軍隊,可不是幾個人跟在項羽屁股後面,就能夠完成的。

當初項羽為什麼能夠組建軍隊?那是因為,其一,項羽反抗暴秦,符合天下人的心願。其二,項羽打著為楚國復仇的旗號,符合楚國遺民的心願。其三,項羽是名門之後,具有很多的號召力。

但是,他打下江山,又把江山給丟掉以後,他還有什麼藉口聚集民心呢?當時秦朝早就滅亡了,沒有什麼暴秦了。楚國的仇已經報了,不用再報了。同時,江山是他自己丟掉了,這個怪不得別人。最重要的一點,秦末的戰爭,已經把所有的人都打得身心疲倦,誰也不願意再打仗了。因此,項羽根本就把人招募不起來。

(韓信劇照)

當然了,也不是說項羽完全沒有機會。因為後來劉邦誅殺功臣,讓很多功臣們不滿意,都想要造反。由於功臣們的主心骨韓信預先給劉邦拿下了,因此,那些諸侯們就算造反,也沒有什麼用處。

但如果項羽能夠一直活到那時候,他還是有機會的。肯定很多人會借他的名義起事,畢竟借他的名義起事,是最好的理由。他們或者找到他一起幹,或者就只是借他的名義。

但是,就算找到項羽,和他一起幹,項羽最多也只是被當做傀儡,就像當初項羽把熊心當做傀儡一樣。如果項羽不願意當傀儡,他肯定會被殺掉;如果項羽甘願當傀儡,造反成功以後,他依然會被殺掉。

總之,屬於項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項羽到江東,依然不會有什麼作為。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能過江,翻盤的概率是很大的,因為項羽的資本還有江東之地、魯國!關鍵是他還很年輕,可以等,等韓信英布劉邦這些人利益分配不均自相殘殺!

歷史上絕處重生的例子太多了,劉秀可以,李自成可以,為何項羽不能?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紅軍當年被逼的爬雪山過草地,最後還不是大翻盤?

項羽當時還有季布、鍾離昧,只要他重整旗鼓,避實就虛,認清形勢,痛改前非!再去拉攏那些一直保持中立的長沙王吳芮、燕王...順帶策反一下英布韓信彭越,怎麼可能沒機會?劉邦這個老狐狸時間一長大家也就能認清他的嘴臉了,說一套做一套,表明叫兄弟暗地裡捅刀子!最起碼項羽不會主動對自己人下手,而劉邦專門搞自己人!利用完就扔,毫無情誼可言,連自己的連襟樊噲他都能下黑手.

當然,項羽自刎,一切皆無可能...


手機用戶54723033985


翻盤機會:零。

一、江東父老未必支持項羽。

二、江東父老即便支持項羽,可6年前才湊出7000子弟,今日能夠湊多少?

要知道,此時的江東人口匱乏,經濟落後。

三、就算江東父老再給7000子弟,沒有經歷反秦過程洗禮的軍隊,面對已經是老油條劉邦聯軍完全就是被屠殺的菜鳥。也許項羽剛剛召集青壯,韓信已經殺過來了。

四、江東是否能夠承受即將到來的肆虐?


四川達州


唐代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則針鋒相對地寫了一首《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固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勝敗之間的轉換卻不是沒有條件的,固然失敗乃成功之母,但不是任何人、任何情況下失敗都能轉變為成功。杜牧說“江東子弟多才俊”,但是“垓下之圍”後,項羽身邊的才俊都有誰呢?似乎沒有誰了。所以他最終突圍的時候只帶了二十八名騎兵,卻沒有帶任何肱骨之臣。

楚漢戰爭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是在此之前是持續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是持續數十年的秦滅六國之戰,是持續數年的秦末大起義。所以,“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天下人都對戰爭徹底厭倦了,項羽也是如此。所以,項羽與劉邦在廣武對話,他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由此可見,項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性情中人,他的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當然會被成熟的政治家劉邦嘲笑為婦人之仁。但項羽的這種表現也正是他厭倦戰爭,以幼稚的政治思維企圖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最佳印證。

項羽沒有東渡烏江,因為他把自己當成了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然而,“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必然也有“才俊子弟”願意幫助項羽捲土重來,但此前的戰爭早已證明,“以力征經營天下”是行不通的,在打天下與坐江山兩個方面來說,項羽完全不是劉邦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