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為何寫《烏江》?

傾國傾城沈騷年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可以說是她最容易被忽略的經典,短短20個字皆是家國情懷。順便談談李清照詩詞裡的豪氣和用典。

李清照以一支生花妙筆,寫盡閨中之情,寫盡相思之意,被奉為“婉約派”代表詞人。但是,她亦有全無女兒態,充滿丈夫英偉之氣,充滿勵志精神的佳作。易安詞多明白清麗,感情真摯,因而也有學者評論,易安詞少用典事 ,然考易安詞, 知此言不確。

李清照詞用典故處頗多, 其用典博採眾長、雜取諸家, 典故多來源於詩詞、雜記 、文賦、史書等, 自上古先秦之文獻至宋代之詞作均有涉及。

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夏日絕句》就是其中的代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慷慨悲壯,字裡行間透出凜凜正氣。

李清照詩詞的用典方式

在開始分析這篇文章之前,先來說說李清照詞的三種用典方式,分別為:直用,如清照《臨江仙》(庭院深深)詞之“庭院深深深幾許”即直接引於歐陽修的《蝶戀花》,可見對歐陽修的認同;還有反用。《鳳凰臺上憶吹簫》有“日上簾鉤”句,引自詩聖杜甫《落日》,杜詩云 :“落日在簾鉤 ,溪邊春事幽。”其實這種用法比較少,最多的還是化用,比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之“載不動許多愁” , 化用了蘇軾《虞美人》 :“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本文要提到的用典,應該也屬於這種方式,取材歷史,用於詩詞中,可謂妙哉。一起來看看。

《夏日絕句》的用典

二十字小詩,連用三個典故。

“人傑”:人中的豪傑。出於漢高祖劉邦,他曾稱讚開國功臣韓信、張良、蕭何為“人傑”。“鬼雄”:鬼中的英雄。出於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這兩句以雷霆之勢,破空而起。將那種生死不愧的英雄氣魄,將那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強力彰顯,讀之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生”當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死”也應當氣壯山河,可歌可泣。愛國之情噴湧而出,直撼人心。

氣勢奪人,境界崇高,不愧為千古名句。然後,詩人再次用典——至死不肯過江東的霸王項羽。用項羽悲壯之舉譏諷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進取。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國難當頭,統治者們只顧自己逃命,不顧人民死活;國土淪喪,人民流離,朝廷卻偏居一隅,軟弱求和。李清照借失敗中表現出英雄氣概的項羽鞭撻當權者,振聾發聵,正氣浩蕩。借古諷今,用意深刻。

項羽:江蘇宿遷人,力拔山兮的蓋世英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轟轟烈烈的推翻秦朝暴政的義軍中,項羽是一面最鮮明的旗幟。項羽以堅定的決心,堅韌的毅力,無畏的勇氣和強大的氣勢成了歷史使命的擔當。雍丘之戰,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佔領咸陽,分封諸侯。

後來楚漢相爭,劉邦也是屢戰屢敗。彭城之戰,項羽為自己的英雄人生又畫上濃重的一筆。但是,項羽的剛愎自用最後卻害得他走向失敗。

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霸王別姬後,項羽八百精兵突破劉邦十萬重圍,漢軍派大將灌嬰率五千鐵騎緊緊追殺。渡過淮河時,八百親兵只剩下一百多人。項羽迷路了,行至沼澤,再轉向東城,這時,他的身邊只有二十八騎。無畏的項羽再次展現西楚霸王的雄風。

他威立烏騅馬上,高聲對這二十八人說:我從江東起兵至今整整八年,期間歷經戰役七十餘場,從無敗績,雄霸天下。今日被困於此,我要與敵決一死戰,我要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奪旗,向世人證明西楚霸王的霸氣。

項羽把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同時突擊。漢將楊喜迎面而上,項羽一聲厲吼,人馬竟退出數里。這次突圍項羽殺敵百人,斬三將,敗兩將,嚇退一將。突出重圍時,僅損失兩騎

烏江岸邊,烏江亭長準備了一隻小船,請項羽速速渡江,並對他說:江東方圓數千裡,百姓數十萬,大王回江東養精蓄銳,再圖宏業。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時,項羽才知道西楚並沒有失陷,所謂的“四面楚歌”只不過是漢軍的攻心術。西楚霸王的英雄之氣再次升騰。他悲壯地回答道:蒼天欲亡我,我為何還要渡江呢?當年,我率八千子弟渡江西下,至今無一人生還,今日縱江東父老尊我為王,我怎有臉面再面對他們。

漢軍又圍將上來。項羽把心愛的烏騅贈予烏江亭長,示身邊人全部下馬,以劍迎敵。項羽又連斬數十人,身上負傷十餘處。這時霸王已再無一兵一卒,漢軍將他重重包圍。

這時,項羽看見曾經的部下呂馬童,他大笑著對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故人嗎?今劉邦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要我的人頭,那我就將著大好人頭奉與故人吧!”說完舉劍自刎,年僅三十一歲。項羽死後,蜂擁而上的漢軍,為爭搶霸王的人頭,互相殘殺,死傷百人。

生命的盡頭,項羽用一個壯烈的自刎,恣意嘲笑了那些所謂的勝利者。 在成王敗寇的歷史書寫中,項羽雖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用“不肯過江東”的壯舉,用千古不滅的豪情,為後人詮釋了兩個字——“英雄”!所以,偉大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赫然將項羽列入屬於帝王的“本紀”中,太史公視項羽為真英雄。

不是刻意用典,而是在人格精神和氣質上,我們的易安居士與英雄一脈相通,這是正氣精神與英雄之氣的使然。

靖康之亂,不但把國家一分為二,而且也把李清照的人生劈為兩段。

1128年,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去金陵任職。路上,看到山河割裂,想著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李清照發出了“南遊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的感慨和憤嘆。在金陵,身為市長兼軍區副司令員的趙明誠在叛軍政變之時,竟然趁著月色,帶著兩個隨從棄城越牆出逃。叛亂平定。趙明誠因為臨陣脫逃被革職,於是帶著李清照與去江西置業生活。行至烏江,想起英雄項羽,想起貪生怕死的丈夫,想起苟且偷安的朝廷,李易安思緒萬千,浮想聯翩。悲憤地寫下這首《夏日絕句》。

李清照不以勝敗論英雄,欽佩、推崇、褒讚窮途末路的項羽,極富有正能量,又極富有現實意義。直指朝廷不思進取,不思抵抗的懦弱行徑,展現了深深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的豪放風格

到這裡這首詩賞析也結束,藉此來談談李清照詩詞的豪放風格。其實我們也大概清楚,李清照詞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早期的幸福生活,詞風清新明麗,大膽率真;晚年孤苦伶仃,情感基調傷懷,又不失豪氣,《夏日絕句》就是最好的體現。

其實李清照鋒芒畢露,大膽解釋宋朝的腐敗懦弱不止這一篇,比如《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以安史之亂”的歷史教訓,揭露王朝的腐朽,痛批統治者。再比如《詠史》“兩漢本相繼 ,新市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王莽篡漢的歷史,繼而突出嵇康的剛正不阿,也是借古喻今。還有《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大氣磅礴,想象豐富,意境開闊,這哪裡是婉約派,豪放如斯。再比如《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用典故八詠樓、十四州,歌頌沈約和貫休的精神氣骨,同樣藉著諷刺南宋。

可以說,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又超出了婉約派的內核,她是全能型詞人,也可以在豪放派有一席之地。

結語

流落江南後,李清照經歷了夫死,物散,再婚,離異。在世人的冷眼與嘲諷中,孤獨的了卻殘生。晚年的李清照孤苦無依,貧病交加。但是,當她聽說自告奮勇的韓肖胄去金國打探軍情時,六十七歲李清照激動地寫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烈士暮年,愛國之心尚在。這就是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李清照!

這就是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李清照!

這就是李清照,昭昭朗朗,高山仰止的李清照!

這就是李清照,千古不朽的易安居士。

參考文獻:《全宋詞》、《論李清照詞之用典》、《李清照詩詞豪放風格分析》


每天讀宋詞


清照婉約,詩詞清新,耐人咀嚼,深入其中,令人回味無窮,堪稱婉約詞派的傑出代表;但這首烏江詩卻一改往日風格,摒棄柔情,謝絕婉轉,展現出奔流粗獷,恣意豪放的特色;凜然正氣力透紙背,抒發了對英雄的崇慕、頌揚和對蠅營狗苟之輩的憤懣、鞭撻之情。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一說為丈夫趙明誠所作:

她的夫君趙明誠在擔任江寧知府時,轄區內發生兵變,作為父母官,他不但沒有為民眾著想,組織兵民去進行有效的平叛,反而率先憑一根繩索溜城而下逃走了。

李清照對此行為深感羞恥慚愧,於怒髮衝冠之際,奮筆疾書,寫出此詩;據說,苟且偷生的趙明誠見了此詩,回顧自己當初貪生怕死的行徑,羞愧難當,最後憂鬱而死。



2.另一說為諷刺南宋君臣不思進取,偏安一隅所作。

說是李清照夫妻道途經垓下時,李觸景生情,想起北宋生靈塗炭,想起靖康之恥:京都遭焚,皇城被掠,高貴的嬪妃、公主等殘遭蹂躪。


南宋君臣毫無羞恥之心、雪恥之志,罔顧廉恥,只知龜縮江南,苟延殘喘;李清照雖為柔弱的女子,卻具強烈的家國情懷,有英雄的血性與擔當,就寫下這首《夏日絕句.烏江》,短短二十字,卻成為千古絕唱。

她借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拔劍自刎的典故,來嘲諷南宋君臣不顧大義,不顧人民生計,不顧國家安危,只圖眼前享樂的醜惡事實。



希望星晨58298869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罷守在江寧,逃亡途中泛舟而上路過烏江,西楚霸王項羽在此自刎,感概之餘做了此詩。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

一、諷刺丈夫膽小怕事,李清照17歲時與趙明誠一見鍾情,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二人婚後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經常吟詩作賦,生活過得有聲有色。後趙明誠任江寧知府,不久後江寧有人企圖叛亂,下屬察覺後即使像他彙報,而此時的趙明誠根本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覺得這些人也翻不起什麼大浪,讓屬下自行處理。結果叛賊早有準備,沒有任何措施的他們迅速被包圍,李清照不見丈夫四處尋找,沒想到膽小鬼趙明誠丟下妻子和手下將士自己逃跑了,李清照對他此次的行為十分不滿,經過烏江做了這首詩,諷刺丈夫膽小如鼠,沒有男子氣概,不像項羽一樣一身傲骨,寧死也不屈服。


二、強烈表達對統治階級的不滿,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儘管自己滿腹才華也無處施展,一腔熱血也只能留在胸中,自己只能和丈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苟且偷生,心中充滿怨氣又無處發洩,看見烏江不禁感概項羽當年的英勇,誓死也要守衛自己的國土,也不向他人屈服。而她只能四處奔波,四處流浪,只求尋一處安身之所,那裡沒有戰爭和叛亂。


天馬行空你ka


千秋家國天下,有國才有家!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道理,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豪俠之士慷慨悲歌的話題。易安先生的這首《烏江》(《夏日絕句》)想必很多人在孩童時期都能倒背如流,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經典: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以烏江入題,以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作為表象,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楚霸王項羽為原型,精準幹練,短小精悍,字字珠璣,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悲壯英雄的人生歷程。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唯物史觀,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楚漢之爭”中最後以失敗而結束了自己生命的楚霸王項羽,表示了欽佩和推崇。

這首五絕完全符合李清照“詩剛詞柔”的特點,是其詩歌作品的代表力作。之所以能千古流傳,為後世津津樂道,尊為愛國情懷的精品,除了她的文才斐然和文壇盛譽,還有其豐富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效應。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半壁江山淪陷的非常時期,作者睹物思人,借古論今,通過謳歌一位失敗了的英雄——項羽,來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充分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剛直不阿,憂國憂民,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追求。同時也是對偏隅一方,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一記響亮的耳光,也有力的鞭笞和諷刺當時投降派的醜惡嘴臉。

最後按照慣例,同樣以一首詞來結束這次回答,以表達對易安居士的敬仰,對大英雄項羽的讚譽。

【浪淘沙/霸王別姬】\u2028\u2028橫劍大江東,楚漢相爭。

鼠輩豈可葬英雄。\u2028千古一嘆悲秋江,把樽臨風。\u2028

生死與誰同,綿綿心痛。

咸陽道上淚天衝。\u2028易安烏江多感愧,斜陽正濃。





兵法天下


《夏日絕句.烏江》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詩詞歷來以婉轉清新,耐人回味著稱,被稱之為婉約派的傑出代表。但這首烏江詩卻一反自己過往風格,豪無婉約柔情,寫得奔流豪放,正氣凜然。她沒有議論垓下之戰狀況,也不談勝敗存亡,卻惟獨敬佩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人認為李清照寫這首詩是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變,李清照與丈夫數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畫大部分付之一炬,餘者所剩無幾,李清照悲憤家中不幸而寫下的這首詩,也有人認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擔任江寧知府時,自己轄區發生兵變,他不但沒有組織有效的平叛,反而牽一根繩索從城牆上逃走了,被朝廷免職。李清照對丈夫的行為深感羞愧而寫下的這首詩諷刺,甚至說趙明誠之死就是因為這首詩受打擊憂鬱而死。當然,這些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卻認為以這首詩的大氣和壯觀,似乎並不是僅指一家一事。





當時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一道途經垓下,想起北宋滅亡,兩帝被擄,京都皇城慘遭劫掠,后妃、公主、宗人任人蹂躪,觸景生情寫下的這首詩。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恥”。北宋皇帝無能,只求苟且最終敗亡。而南宋毫無雪恥之志,不思抵抗,只知東渡退縮自保。李清照雖為女流,卻家仇國恨常懷於心,這首《夏日絕句.烏江》就是借項羽垓下兵敗卻不肯到江東而自刎的典故,來諷刺南宋君臣貪生怕死,不顧國家安危,毫無血性的現狀,這才是這首詩的真實出處。

歷代詩人很少對失敗者寫讚美詩,這可能與人們頭腦中“成王敗寇”的傳統觀念有關,不太注重誰更高貴誰更醜陋。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仗從無敗績,垓下一戰從此卻遭滅亡,實讓人嘆惜。有時覺得項羽劉邦之爭其實就是典型的君子與無賴之爭,不擇手段者勝,講規則者死。更何況歷史從來就是成功者書寫,失敗者只能受到恥辱,即使是歌頌失敗者,也只能是隱語讓人猜測。三國時的著名思想家阮籍曾經站在垓下感嘆地說道“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誰是英雄誰是豎子他沒說,只能猜測。世無英雄就是因為那個英雄死了嘛,讓一個豎子成了名。這不用猜,誰也不傻。




李清照一代才女,卻毫不隱諱,直呼至今思項羽,鞭撻貪生怕死的小人,激發人們永不言敗的鬥志,如此情懷,不知讓當時多少男子羞愧死。


湘水微波


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丈夫趙明誠的江寧知府一職被罷免,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夫妻二人乘船去蕪湖,途經和縣烏江,一代才女思及楚霸王曾於此處兵敗自刎,作《烏江》一詩。

《烏江》一詩歌頌了一位失敗而不苟存的英雄。其“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更是將其對項羽的氣節之敬佩表達得直白。

在公眾心目中,李清照的詞風一向以婉約見長,為何此時單作此慷慨激昂之句?

有書君認為,這是易安居士有感而發,它深刻地體現了李清照對於時局的不滿,也隱隱透出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的豪邁。

靖康之恥後,宋室南渡,面對金人的步步緊逼,南宋朝廷一味妥協求和,引起了知識分子的不滿,李清照此時關心的重點,也從個人的悲歡離合擴大到了國家的命運起伏上。

她曾作詩云“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痛惜南宋無忠臣良將。又大膽質問高宗:“南遊尚覺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你的父兄尚在北邊受苦,你怎能如此懦弱膽小)。

更令李清照鬱悶的是,丈夫趙明誠丟官,頗有守土失責的意味,敵兵襲江寧,他竟先爬城牆溜走了,故爾丟了知府一職。

縱觀南宋上下,包括自己的愛人趙明誠,似乎沒有幾個硬骨頭,這讓李清照怎麼不弔古思今,有感而發?

世人觀李清照,多認為她僅僅為一婉約女子。畢竟其“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頗有女兒家心境。然而才女李清照,自有她不輸男子的一面。清代戲曲理論家李調元曾稱她 “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

李清照生在北宋一個開明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沒有將在拘在閨閣中,見她聰明好學,特將她帶到汴京教養,並帶她參加文人集會。這使得李清照和以男性為主導的文人圈子一直保持密切的互動。

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開明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李清照男子般的胸襟。

17歲時,李清照主動寫出兩首唱和張耒《讀中興頌碑》的詠史詩。張耒的《讀中興頌碑》歌頌了郭子儀等中興唐室的戰功,得到剛即位的宋徽宗的稱許。但小小年紀的李清照的唱和詩中,有“夏商有鑑當深戒,簡冊汗青今俱在”語,劍指叛亂之源,對所謂“中興”有冷靜的反思。

少女時代的清照,即能以冷靜、犀利的眼光看待歷史與現狀,頗有比肩男兒之心。之後其與丈夫青州歸隱,創作了赫赫有名的《詞論》,樹立了詞體規範,顯示了李清照在男性世界裡發出自己聲音的雄心。

這樣一個“亦是林下風,亦是閨中秀”的奇女子,目睹風雨飄搖中的時局,痛心南宋上下的苟安,又見霸王決絕於江東父老的遺址,心中的悲苦與憤怒,景仰與失望怎能不一瀉而快?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因為憤怒!

如果朝廷有些骨氣,她不會失去幸福美滿的隱居生活!

她不會一個人帶著十五車的金石資料和重要典藉孤身南渡!

她更不會為了追回那些被盜的珍貴書藉或古玩而去重金懸賞!

她也不會發愁因為找不到八間房子存放趙明城的心血而不得已另嫁他人,從而飽受世人非議!

她更不會因為受騙而處心積慮地尋找張汝舟的弱點和把柄從而將之送入大牢,然後自己也可能入獄三年!

她同樣不可能孤獨地流落江南,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不可能獨坐黃昏怎生得黑,最後孤獨離開這個世間!

在李清照的詞裡,有《一剪梅》的婉約,有《如夢令》的灑脫,有《醉花蔭》的浪漫,有《漁家傲》的豪邁,有《永遇樂》的孤苦,更有《聲聲慢》的淒涼。

但是在李清照的詩裡和散文裡,清一色的是冷,是硬,是寒,是咫只可聞的傲骨,是抹之不去的憤怒,是無可奈何的失望,更是拊手可拾的嘲弄和深不見底的諷刺!

《烏江》是直抒胸臆之作,大凡五絕,均以高古含蓄為要,禁忌直接,簡單,粗暴,因為那會影響藝術效果和餘味意韻。

這一首是例外,絕對的例外!

開篇即直貫千古,世人莫及。傲氣,傲骨,傲然,甚至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絕決之意。翻遍兩宋所有詩詞,論氣勢,論傲骨,論殺氣,論毫無遮遮掩掩的自負,當為第一!

詩中氣勢,直蓋盛唐,橫亙萬古!

宋詩一向不招人待見,但這一首肯定除外。不論哪一個人,如果編寫從古至今的五絕,這一首都是必選之作。

首先在技術上就直開先河,以簡單之語發天地之聲,僅此一首!

前段時間翻讀了李清照所有的詩,詞,散文,越讀越是心折,越讀越是拜服。

如此風采,千古以來,一人而已!

獻上膝蓋!


亦有所思


才女李清照為何寫《烏江》?

這首詩就是,李清照對亡國悲忿,愛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有力的見證。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

卻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筆刀字劍,力透胸臆,直指人脊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一種精髓凝練,是一種氣魄承載,是一種無懼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變色。筆力實起,筆鋒剛勁,這種剛韌之堅,氣貫長穹,試問鬚眉幾個可敵?

“至令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追思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其精神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偷安的時政。以長江為界,保一時平安。項羽僅一江之遙,就是老家平安之地!卻不肯過去。一個“不肯”道出了“大丈夫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

縱觀歷史長河,英雄無數,幾人有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老,從容捨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昇華,凌雲直上,流傳千里萬古,摧人至今。“寧為玉碎,不為瓦金”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所宣揚就是做人要有風骨,要有氣節。她也因為有這首不讓鬚眉的《烏江》,而傳流千古。











新浪陽春白雪


1127年,“靖康之恥”,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戳痛了每個有骨氣的文人。

李清照雖為女流,卻也有男兒般的志氣與骨氣。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是一段屈辱歷史的產物。

1127年,北宋滅亡,李清照隨夫趙明誠南下南京,暫得安逸。

1129年,部將謀反,任江寧知府的趙明誠置若罔聞,棄城逃跑,等叛亂平定,趙明誠丟了官,又逃往江西,行至烏江時,李清照寫下這首詩。短短二十字,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1 連用三個典故。

“人傑”,人中豪傑,活著要做人中的豪傑。

出自劉邦的典故,《史記》有記載。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

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

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鬼雄”,鬼中英雄,死要做鬼中的英雄!

出自屈原的詩。

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身已死亡,精神永存,魂魄也為鬼中英雄!)

“人傑”與“鬼雄”,詞人渴望有匡扶社稷,扭轉乾坤的英雄此時出現,捍衛江山的一草一木,充當時代的英雄。

項羽:寧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英雄。

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

項羽是時代的英雄,生逢亂世,能夠匡扶正義,成為那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擔當者。

楚漢相爭,彭城一戰,項羽輸得很慘。

當垓下被圍,四面楚歌時,項羽只剩八百親兵,被漢軍追至烏江口時,僅存二十八騎。

但項羽不認輸,仍“願為諸君快戰,”

欲東渡烏江時,眾人皆勸,卻笑曰:“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將烏騅馬送給船伕,將頭顱送給曾經的屬下,自刎而亡。

項羽雖輸,卻沒有丟掉英雄的志氣與骨氣!

劉邦雖贏,節操卻掉了一地。

成王敗寇,項羽寧死也捍衛尊嚴,是真正的英雄!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李賀《馬詩》)

2 “不肯過江東”:

項羽功績很多,李清照卻只寫他“不肯過江”,

她是有感而發,

北宋滅亡,統治者便南渡長江,偏安一隅,繼續享樂,苟且偷生,從未想過收復失地。

南宋更沒有應運而生,力挽狂瀾的時代英雄!

就算有,也被朝廷扼殺在聲色中。

“過江”,已是恥辱,全民沉淪,不戰而敗,更輸了一個國家的尊嚴!

戰,就算輸,雖敗猶榮!

而南宋朝廷的無作為令她痛心!

尤其,一向君子的丈夫趙明誠臨陣脫逃,更令她失望寒心!

這首詩是激勵語,悲憤語,更是對當政者的諷刺與挖苦,對丈夫的鄙視與失望!

這樣的一聲吶喊,出自一個女詞人之口, 李清照凜然正氣,不讓鬚眉。

辛棄疾臨死前大喊三聲:“殺賊!”,才遺恨辭世!

“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這是宋詞中的最強音,蕩氣開闔,氣貫長虹!


一綠浮芳


烏江.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意是:活,要活得有意義,要做人中的豪傑;死,要死得壯烈,要做鬼中的英雄。我現在才深深地明白,當年項羽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肯逃回江東。

楚霸王項羽當年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逐鹿中原,大小七十二戰,戰無不利,結果受挫於韓信,被圍垓下,楚歌一曲,兵士星散。項羽率殘部突圍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渡江,他說無臉見江東父老,遂自殺。

項羽這段壯烈的經歷,一直是文人騷客津津樂道的話題。唐杜牧《題烏江亭》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應該聽從烏江亭長的建議,忍得一時之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宋王安石也有首《烏江亭》詩,對杜牧的觀點持否定態度,詩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認為項羽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失策已使民心喪失,即使渡江,也沒有人再聽從他,為他賣命,他不可能再有

成功的希望。

李清照寫這首詩,是從一個人的品德上立論,稱讚項羽不肯過江,勇於赴義的精神。詩前兩句直述自己對死生的看法,認為活要活得有意義,要有作為,死要死得其所,死得壯烈。 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東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李清照這首詩作於宋室南渡之後,當時宋政權面對金兵的追擊潰不成軍,倉皇南逃,棄社稷與人民不顧。詩人此時身罹國難,家破人亡,這首詩正是通過項羽的事蹟,批判統治集團貪生怕死,逃跑投降的卑劣行為,一個“思”字,凝聚了詩人無限的血淚。 全詩噴薄而出,鏗鏘有力,很難使人相信出自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之手。可見,國家滅亡、人民蒙難對詩人詩風影響是何等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