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與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寶,“精、氣、神”論

所謂“精、氣、神”,既是我國傳統中醫學和臨床施治常用的術語,同時又是道教內丹學術語。

在道教內丹學中,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

中醫學,與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寶,“精、氣、神”論

“先天之精”,與生俱來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多是腎精。

與“精”相對應。“氣”也有先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後天之氣”則指的是呼吸之氣。

自然,“神”在內丹學中,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別。“後天之神”指的是“識神”,它的作用是認知與分別,這種“識神”對於學習知識是有用的,《道德經》 稱“為學日益”講的就是通過“識神”學習。

但就內丹修煉來講,“先天之神”也就是元神,則是觀照的重中之重,三教融合的趨勢產生後,也被引申為自我慧光,或者說,這二者本身就指代一處。

中醫學,與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寶,“精、氣、神”論

若應用到具體之中,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等等都是對於精氣神的運用。而在道教的經典《老子》之中,有關於精氣神的內容尤其多。

如論述“精”就有:“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對於氣則有:“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便是指結聚真氣,使身體柔和,能若嬰兒,此處嬰兒又有內外兩層含義,此處不細講。

而且,其氣而生之法,《老子》中也有明確提到: 心使氣日強。”這是因為心為氣主,與《胎息經》:“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實則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醫學,與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寶,“精、氣、神”論

而其中,自然也不少有精化氣的隱喻,如:“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之至也”,“和之至也”,“衝氣以為和”等等,比比皆是。

再言神,則更是耳熟能詳,自古解老者,常離不開: “穀神不死”此一句。而此一句,也確實說明了老子重視養神,也就是:“ 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也就是說“神”只有依靠“氣”才能“靈”,與《雲笈七籤》:“精者身之根,根者氣之位。精全則氣全,精洩則氣洩,氣洩則神乘而去之。” 說法相輔相成、恰到好處。

當然,雖然在丹學之中,精氣神確實尤其重要,但即便不接觸此學之人,也不能忽略,首先中醫學中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

中醫學,與富含道教意味的丹道至寶,“精、氣、神”論

古人更有:“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的說法: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慾同時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因此,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氣,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一個人若是常常喋喋不休就會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致百病叢生。

寡思有如下之說:“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種種疾病。自然,“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小事上糾結不已,也不要為身外之物枉費心思。這才是正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