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腎”與西醫學“腎”既相同又不同

今年3月12日是全球腎病日,小雨藥師首先為大家講解一下全球腎病日的起源。當前世界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但是民眾對其認為卻普遍缺乏。因此,國家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聯盟聯合提議:將每年的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腎臟病日。

小雨藥師作為一名中藥師,經常在接受諮詢時發現,很多患者誤認為中醫學的腎與西醫學的腎是一個意思。因此,小於藥師特做了此次科普。

那麼小雨藥師給大家講一講東西方對腎認識的異同:

第一、定義:

西醫學中的腎分為腎實質和腎盂兩部分。是完全的生理學、解剖學結構。功能單位稱為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而中醫學中的腎,作為五臟之一,在中醫藏象學說之中,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與外的生理和病理現象。在內聯絡其他臟腑、在外通應自然界的四時陰陽,從而形成具體中醫特色的生理病理系統。

第二、功能:

西醫學中的腎是機體的主要的排洩器官。通過尿的生成和排出,從而調節體液量、電解質、滲透壓和酸解平衡。

中醫學中的腎:1.腎藏精,主生長髮育與生殖: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以氣為用,關係著人的生長髮育。腎氣盛衰直接關係到人的生長髮育,乃至衰老的全過程;2.腎主水:;3.腎主納氣:是指腎納肺吸入之清氣的生理功能。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腎還會跟喘氣有關係。這裡小雨藥師給大家解釋,中醫的五臟不單單是實體結構,還重點強調五臟的生理功能。因此早在數千年前的《素問

·逆調論》中既有:腎者水髒,主津液。腎脈上連肺,主納氣。

第三、疾病:

西醫學中的腎病,主要包括: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結石等等。

中醫學中腎病:腎陽虛、腎陰虛、陰陽兩虛;腎陰虛是:腎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表現的證狀。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多夢、失眠、健忘、腰膝痠軟、遺精、女子經少、閉經或崩漏、形體消瘦、咽乾口燥、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而腎陽虛是指腎陽虧虛所致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腰膝痠軟或陽痿、精冷、婦女宮寒不孕、性慾減退或大便久洩不止、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當然小雨藥師再次提醒大家,絕對不能簡簡單單的通過上述症狀,就自行診斷疾病、自行用藥,還是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和參之後進行診斷與鑑別診斷。

所以西醫與中醫的腎概念不完全相同,大家在就診時還是要多聽醫生與藥師的建議。切不可自行判斷。

雖然中醫學中的腎與西醫學中的腎即相同也不同,但是都是以預防、治療腎病,保持人體健康為目的。而且說了這麼多,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是建議大家:早睡早起、不熬夜、清淡飲食、不吸菸、少喝酒。祝願每個人有個健康的腎臟。

中醫學“腎”與西醫學“腎”既相同又不同


中醫學“腎”與西醫學“腎”既相同又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