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各地撤村並鎮的運動也是此起彼伏,一陣高過一陣。美麗鄉村怎麼搞?也有人認為就是把空殼村、老舊村、破敗的村莊拆掉,能進城的進城,不能進城的就地轉移建設農民新村。

這種方式在有的地方做的不錯,異地拆遷的農民得到了比較大的補償,生活條件和待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也有些地區的的撤村並鎮,不但沒有給農民帶來好處,反而是讓農民剛剛有所改善的生活,因為拆遷又陷入困難,甚至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支持撤村並鎮的人有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能節省大量的土地。其實關於土地問題,我們有這麼幾個問題需要了解,一個是國家確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另一個是國家的建設用地有佔一畝補一畝的原則,三是農村拆遷之後騰退出來的土地不是耕地性質,而仍然是建設用地性質。四是關於耕地的使用,最近這幾年很多地區都在進行平原綠化,因此,房前屋後種樹不影響綠化工程。

關於農村能不能存在下去的問題,或者說該如何拯救農村的問題,各地也有很多經驗。我們在北京山區野外爬山的時候,就在懷柔、密雲、門頭溝等地發現一些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已經人去屋空,有些宅院保存完好,大磚瓦房、門樓很是壯觀,水井、磨盤等村民生活設施應有盡有。但是,北京地區進行徹底撤村搬遷的只限於這些深山區的小村子,而在淺山地帶的村莊依然被列入保護和發展之中。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據瞭解,因為地理區位的有利條件,北京的小山村雖然也算是比較偏僻,但是,沒有出現空殼村的現象,由於遇到房價太高的問題,因此農民進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就是政府給予農民的補貼也較高,比如蓋房補貼、保溫補貼、更換門窗補貼,最近的煤改電工程,家家戶戶使用上了空氣能設備,夏天當空調,冬天當暖氣,而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北京的宅基地實行嚴格限制的時間比價早,因此,很少有多餘的閒置不用的宅院。但是,有些人進城後,被閒置下來的宅院很快就被城裡來的人租下來了。最早在京郊山區租房居住的是一對在地質科學院退休的老專家,因為生了重病的原因,想到山區療養,於是在一個叫“香屯”的山村租房住下來。幸運的是,幾年過後,老人的病全好了。這對老人的到來,也給當地農村帶來一些城市生活的好習慣,於是,這個村莊也就成為後來農家樂的發源地,大量的城裡人開始到山區村莊旅遊度假、越野登山。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長城腳下的文化村,先是一個外國人在慕田峪腳下的北溝村租下了當地農民廢棄的舊宅院、破磚瓦窯,經過內部改造,開始經營山村民宿,專門為在京的外國人提供週末進山度假的服務,大獲成功。目前,北京地區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山區民宿正在蓬勃發展。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最近,一個當地的朋友跟我講,他們家已經搬遷到縣城居住,在農村的房子在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之後,租給了一個北京的丁克家庭夫妻,這對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城區也有好幾套房,因此,自然也算是一個富裕家庭。但是,兩個人都厭倦了城市生活,就是喜歡在山村的日子,願意享受與當地農民自然交流的生活,遇到農村大集,就開著豪車跑幾公里買回來幾根大蔥、幾塊紅薯、幾把青菜,當地鄰居家有什麼好吃的也給他們送過來。這讓他們感到了一種久違的幸福感。

筆者曾到附近的農村走訪,空閒房屋不是很多,城裡人想到農村租套房子的需求量很大,城裡人因為不能到農村買房,所以都選擇了長期租房的方式,一般都是一次性租房10幾年,甚至20年以上,有的進行了較大的改造,用於經營民宿,或者是週末度假休息。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進行徹底翻建,這樣,就等於是一次行投資,就不用了付房租了,然後,20年後,房屋歸當地農民,由農民無償收回。總之,在北京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有一定的生機活力,城裡的人們和資本已經悄悄地走進了農村建設的潮流之中。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有人可能會說,北京鄉村的區位優勢,決定了北京鄉村的經驗,外地是不可能學會的。這個道理肯定是對的,但是,各地也都有各地的優勢,比如環京地區,河北省的很多山村,距離北京也不算遠,現在高速公路已經四通八達,即使再遠幾十公里,也就是一腳油的事情。同樣,各地農村也都能靠近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可能大一些,也可能小一些。但是,問題是怎麼挖掘自身的優勢資源,適應市場的需要。

最近,一組照片讓深山中綿延生息千年的古村——大汖村,再次被世人矚目。組照中的一張是全村人的合影,鏡頭裡定格著這個被時代拋在身後的村子和它的最後的十幾位村民。大汖村位於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深山溝谷中,是一個古老寧靜的古村落,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盂縣現存最古老的村落。2019年1月,大汖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但是,這麼一個文化名村如今也面臨空殼村的嚴峻問題,當下的大汖村是單一的韓姓血緣村,從始祖韓崇明由御棗口遷入大汖村以來,已有250至300年曆史,至今韓氏子弟已繁衍至15代。因此大汖村的人口變動,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又由多變少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大汖村達到348人的人口高峰後,經過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劇烈的城鎮化大潮,近40年的人員持續流動, 2019年的大汖村常住村民13人,平均年齡70歲。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那裡保留著成片完整的明清建築群,整座村莊依山就勢建造在一整塊巨石上,由下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參差10多層。村中所有房屋都沒有地基,只憑借黏土和石頭壘砌在光滑的山石上,有的還是二層樓房結構,千年不倒。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當地人戲謔的稱為“盂縣深山裡的布達拉宮”,其特點是經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家家戶戶由彎曲和深淺不一的小巷相連。

可如今,白天行走在村中,會看到大部分院落大門緊鎖,無人居住。一些院子裡,傢俱都還在,彷彿主人走得太匆忙,來不及搬走。夜幕降臨,偌大的村莊只有幾處零星燈火,忽明忽暗,像是隨時會被黑暗吞噬一般。全國著名文化村落尚且如此地步,可見問題有多嚴重,局面有多嚴峻。不過,我們也看到,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了,村莊的保護,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他們才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核心。【本文由“馬躍成”賬號發佈2019年11月13日】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撤村並鎮不好使,關鍵還是要依靠活在鄉村裡的人,讓遊子回家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