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足球战术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而进入新世纪之后,战术变革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当人们还在讨论西班牙与Tiki—Taka还能称霸足坛多久的时候,在2014年瓜帅的拜仁与博斯克的西班牙在夏天的连续溃败,宣告着Tiki—Taka从天上掉落凡间,但是,这种战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改良,这种改良就是把中后卫控球加入到其中。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德国人成为中后卫战术改革的先驱者,但激进的他们最终功亏一篑

事实上关于中后卫参与进攻这种看似有些冒险的打法,最先开始研究却是德国人。其实,日耳曼民族虽然给人以严谨刻板的感觉,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却总是敢为天下先。比如,在二战时期,最先研究原子弹的并非美国人而是德国人,1940年德国人已经在挪威掌握了当地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生产原子弹最重要的原料重水,只是因为后来被盟军破坏,才没有成行,而在足球改革的道路上他们成功了。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2014年的成功,让人们见识到了这种战术的效果,而事实上,在2年前的欧洲杯结束之后,德国人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后卫进攻战术了,克洛普的多特就是最为成功的例子。或许正是克洛普的多特在2010-2012年统治德甲的经历,让人们认识到了高压逼抢的威力。克洛普之所以可以成为这个星球上打败瓜帅最多的教练,正是因为他胆子够大,敢在Tiki—Taka面前玩高压战术。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让德国人敢于把中后卫的位置提前,那就是他们出了一个像诺伊尔这样的出击型门将,为了给他更大的活动空间,中后卫提前成为必要的一环。而2013年的欧冠决赛与2014年的世界杯冠军都是德国人战术改革成功的地方。

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需要量力而行,不能太过于激进,简单点说,凡是都得有个度。而德国人显然没把握好这个度。2017年一支德国二队都可以踢赢各大洲的冠军拿到了联合会杯,俄罗斯世界杯岂不是德国人的囊中之物?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但是,冰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切只不过是臆想而已。德国人在小组赛的惨败出局,正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把自己的防线压得太靠前了,给了对手太多的开阔地打反击,原本中后卫压上是为了防止对手反击的,结果却成了对手反击的重大突破口,不是战术失败,而是德国人太激进了。

“控球后卫”已成主流,不仅仅是德国人在玩这个

正如我们说的那样,尽管德国人俄罗斯世界杯惨败,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后卫参与进攻战术的流行。本赛季截止到目前为止,五大联赛里,除了意甲之外,英超,德甲,法甲以及西甲联赛场均传球次数前三甲中,都至少有一名是中卫球员。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英超的拉波尔特虽然受伤,但是他的场均传球次数依然是英超最多的,西甲巴萨的皮克与朗格莱这对搭档分别位列西甲传球榜的二三位,法甲则有里昂的中卫安德森,至于德甲作为这种战术的先驱者,他们的中卫自然是最会传球的,传球榜前三的塔,本德以及绍恩劳全部都是中后卫,而更为恐怖的是,德甲传球榜前十的球员中,拜仁的基米希与阿拉巴不是中后卫,其他球员全都是中后卫,德国人不愧是这种战术的鼻祖。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而更为重要的是,你别以为这只是强队才敢玩的战术,德甲传球榜前十的球员中,既有拜仁多特这样的豪强,也有霍芬海姆这样的中游球队,更是有帕德博恩这样的保级球队,对于中卫压上参与组织进攻这样的战术都执行的很到位。因为,我们可以说,地面进攻,中卫参与组织,把防线前提已经成为现代足球的主流战术了。

防线提前,究竟有什么好处?

中后卫作为门将前面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点类似于古代中军的位置,保护着帅营,不可轻易出动,但是,孙子兵法讲究:“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看似不合理的打法,却往往有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那么中后卫提前,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一个就是可以有效的防止反击。Tiki—Taka的战术中,防守讲究就地反抢,小范围内的逼抢做得很好,因此很讲究球员站位,以及绝对的控球权,这种战术对于球员的要求极高,因此,在哈维,伊涅斯塔等一批球员年龄逐渐老去之后,后继者很难完成这么高精尖的战术,这或许是西班牙王朝落幕的原因吧!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但是,克洛普最先实行的中卫前压战术却有效的弥补了自己球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多特尽管可以力压拜仁,但是,他们的球员实力远不及巴萨,但是他还想玩高位逼抢,怎么办,把中卫提前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卫线,中场线以及锋线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就让对手反击的空间更少了,只要有效的保持好三条线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有效的遏制对手的反击,做到攻守兼备。

第二,那就是可以更合理的分配球员体力。在场上,除了门将之外,体力消耗最少的就是中后卫了,尤其是强队的后卫,消耗更少,与其让中后卫冒险去冲击禁区,给对手以更大的反击空间,不如把他们安排到中场线附近,充当后腰,既可以巩固防线,又可以承担中场的组织任务,确实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打法。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最后,这无疑也是打破密集防守的一个好办法。众所周知,破密集防守最好的办法一个是高空轰炸,这种打法显然不适合那种打地面球的球队,因为这种球队普遍没有大个子的中锋;那么就剩下第二种办法,就是更多的利用穿插去扰乱对手的防线,来获得更多的出球空间,中后卫压上之后,中场球员就解放了,可以参与到穿插跑动中,也就可以更多的去寻求对方的漏洞。

本赛季,瓜迪奥拉的曼城,在控球率,关键传球次数,射门数以及进球数上全部都是英超第一。可见虽然玩的是传控,但是在传导之间,瓜迪奥拉的球队总是可以得到很多机会,这正是因为他有像是拉波尔特这样的中后卫。

而反观另个一个喜欢打传控的萨里,上赛季他让若迪尼奥成了英超传球王,但是却只会无谓的传球,别说是助攻了,连个射门都转化不了,二者打得都是传控,根本区别在于对于中后卫的利用度上面差的太多了,萨里真得好好学学怎么去利用中后卫,来实现传球转化成有效的进攻,增加自己战术的效率。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中卫提前,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

那么既有利物浦曼城的成功,也有德国人在世界杯上的失败,中后卫提前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呢?

显然,以目前来看,把中后卫当作后腰来使用是最为恰当的位置。德国队的错误在于勒夫直接想把中后卫当作前腰来使用,这个实在是太过于激进了。输给墨西哥的比赛,洛萨诺的突破从中场就开始了,须知,在自己本方半场是不存在越位的。而连中卫都拉到对手的半场,那么门将出击的优势也就丧失了,你见过那个门将的覆盖范围可以达到中场线附近的,那不叫出击,那叫冒失。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而中后卫在后腰位置上,既可以形成越位陷阱,也可以作为后腰球员来过渡,如果再有一个像是拉波尔特这样的技术出众的中后卫,那简直是幸福死了,还可以在前场送出有威胁的球,更大程度上的帮助进攻。因此,中后卫提前,需要摆好位置,否则适得其反,会给对手更多的反击空间。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当然,勒夫这样的疯狂战术并非都会失败,也有成功的时候,比如本赛季的欧冠,多特与国米的进球大战中,多特下半场连续扳回三个球,靠的正是勒夫那样的疯狂进攻。那场比赛下半场的胡米尔斯俨然就是一个前腰,压倒了对手的禁区前沿,这样孤注一掷的战术,取得了奇效,但是,显然这样的疯狂试验不适合长期来打,不知道当时也在场的勒夫,会不会再次拾起这样的疯狂战术呢?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中超没有赶上这个潮流,苏宁是最接近的

再回看到咱们自己的联赛,这种打法还没有能够得到实施。目前中超赛场上,传球榜依然还是被中场球员霸占着,场均传球最多的中卫是江苏苏宁的外援帕莱塔,而咱们自己的中卫中,也是一名来自于苏宁的球员,就是一支进国家队呼声不小的李昂。

从这个角度说,苏宁算是中超最“时髦”的球队了,而事实上他们也是这种战术的极大受益者,他们本赛季场均被对手射门次数仅仅为10次,成为中超给对手射门次数最少的球队,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中卫出球打法给缓解了对手的防线压力。

深度分析:为何中卫压上成为主流,德国人成为两面典型

因此,总体来看,中后卫提前的战术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打法,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打法,“控球后卫”依然成为各支豪门球队必不可少的球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