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的扇貝又死了

獐子島的扇貝又死了

獐子島的扇貝又死了

11月12日,獐子島(002069.SZ)董事長吳厚剛的電話不斷,他還在盯海底抽查扇貝生存情況,從今天的情況來看,與昨晚公告中的情況差不多,依然不樂觀。

前一晚,獐子島公告稱根據公司2019年11月8日-9日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彙總,已抽測區域2017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

從此次對扇貝畝產情況的抽查來看,扇貝的死亡率在90%以上,吳厚剛稱,扇貝是剛死的,判斷依據是軟體組織還附著在扇貝殼上,問到具體的原因,他稱專家還在路上,死亡原因要由專家來判斷和表達。

然而,在十月份時扇貝還沒有異常情況。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獐子島共採捕底播蝦夷扇貝17.8萬畝,其中2016年底播蝦夷扇貝3.1萬畝、2017年底播蝦夷扇貝14.7萬畝,底播蝦夷扇貝累計採捕量4,558.66噸,平均畝產25.61公斤。從採捕作業生產、產銷量數據以及蝦夷扇貝產品狀態看,底播蝦夷扇貝並未出現異常情況。

這是否會造成年報黑天鵝?根據最新的三季報顯示,獐子島實現營業收入20.11億元,同比下降4.4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403萬元,同比下降245.53%。

扇貝死亡的前世今生

這不是扇貝第一次出事,這是五年內第三次扇貝出問題,在第二次扇貝大量死亡時獐子島曾被查明財務造假。

在此前,2014年一股未被大連市氣象局通報的“冷水團”讓獐子島在近海底播養殖的扇貝受災,獐子島由盈利轉為淨利潤虧近12億元,這起事件成為A股著名黑天鵝事件。

2018年獐子島因扇貝死亡而鉅額虧損,今年7月獐子島的公告顯示,證監會查明,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根據證監會的調查結果顯示,獐子島這場財務造假從2016年就已開始。

獐子島的2016年年報中以虛減營業成本、虛減營業外支出的方式,虛增利潤1.3億元,虛增的利潤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58.15%,獐子島披露的2016年度報告中淨利潤為7571萬元,實際上獐子島在2016年的真實利潤總額為-4822.23萬元,淨利潤為-5543.31萬元。

獐子島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虛減利潤2.8億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8.57%,追溯調整後,業績仍為虧損。

獐子島在此前2014年、2015年淨利潤均為負數,加之2016年2017年淨利潤為負,按照深交所規定,連續虧損三年將被暫停上市,連續虧損四年將被終止上市。

扇貝死亡原因和損失都未知

深交所發關注函要求獐子島說明詳細情況,包括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是否對其2019年度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底播蝦夷扇貝在10月末至今短時間內出現較大面積死亡的原因、發現減值跡象的時間,以及此前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是否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的情況。

11月13日晚,獐子島(002069.SZ)回覆深交所關注函中稱,暫時無法判斷此次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及核銷的具體金額,以及對於獐子島2019年度經營業績的具體影響,也尚未能獲知導致本次蝦夷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

獐子島還在回覆中進一步稱,其第一時間於2019年11月11日(星期一)發佈了《關於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的風險提示公告》,披露截至2019年11月10日的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和存貨減值風險提示從截至到10月末的採捕作業生產、產銷量數據以及蝦夷扇貝產品狀態看,底播蝦夷扇貝並未出現異常情況和存貨減值跡象,獐子島此前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的情況。

公告中,獐子島稱目前尚未能獲知導致本次蝦夷扇貝大規模自然死亡的具體原因。在發現底播蝦夷扇貝死亡情況後,提取了浮標及海底潛標等相關環境監測數據,水產專家到現場調取了水樣及死亡貝樣品,相關分析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中,正組織海洋專家和科研機構,將盡快趕到海洋牧場現場進行勘查並將進行扇貝自然死亡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造假如何防範

獐子島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是一家漁業上市公司,主營海洋水產業,蝦夷扇貝是其主打產品之一。

一位會計師對記者稱,農業股由於對存貨的核查困難等因素,容易進行財務造假,A股至今已經出過多起農業股造假事件。從會計審計的角度講,會計師很難深入海底一個個數到底有多少扇貝,且扇貝大小不一、定價也不同。

要想改變A股上市公司造假暴雷的情況,一定要做系統性體制改革。

首先要加快證券法修改,加大對上市公司違法的處罰力度,目前財務造假的頂格處罰為60萬元,不符合現在資本市場環境。

其次是擴充懲罰主體,對財務人員、券商、會計所等中介機構也要加大處罰,讓有關的當事人與中介機構不敢參與財務造假。並且做到嚴格執法,處罰過程公開透明。

另外,也要儘快完善集體訴訟機制,讓更多的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機制得到賠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