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說起春秋戰國,就不得不說到秦國;說到秦國,就不能不提起秦穆公。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秦穆公是秦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代雄主,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擊敗強晉,俘獲了晉惠公。他獨霸西戎,滅掉西戎十二國,為秦國開拓了千里疆土。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秦穆公求百里奚

秦穆公成就了秦國的霸業,成為公認的春秋五霸之一,為後代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秦穆公死後,秦國卻一步步喪失了霸主地位。直到春秋時代結束,秦國在歷史舞臺再也沒有過突出的表現。

那麼,從秦穆公到秦獻公,這二百多年的歷史,秦國到底經歷了什麼?秦國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如何一步步喪失的呢?

一,殉葬陋習,大量優秀人才被用來陪葬,傳承數代竟然習以為常

秦穆公死後,用了一百七十七人為其殉葬,這些人並不是尋常的宮女、侍從等下人,更不是戰犯、俘虜,而是秦國的優秀人才。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西安古秦國殉葬坑

其中,當時以善良、勇武著稱的子輿氏三子:奄息、仲行、針虎,也為秦穆公殉葬。國人對此悲痛萬分,做《黃鳥》之詩,來表達心中的悲痛。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然而,這種殉葬制度並不是君王生前所迫,也沒有受到貴族們的反對和排斥,而是被當做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義氣,被當做了一種忠君尚義的精神。

如此傳承數代之後,秦人對君主死後的殉葬,早已習以為常。

從秦穆公開始,直到秦獻公廢止殉葬制度,中間經歷了200多年,共有15代君主。可想而知,這中間,有多少賢者能人都成了君主死後的殉葬者。

二、子孫庸碌,才能平平,無所作為,坐視楚、晉強大

秦穆公一生共有四十個兒子,然而,這些兒子們,沒有一個像樣的,典型的虎父犬子。

他的兒子秦康公繼位之後,並沒有秦穆公那般東出稱霸中原的雄心。秦康公在位十二年,與晉你一拳我一腳,交手並未未分勝負。

接著,秦穆公的孫子秦共公繼位,秦共公做了五年君主就撒手人寰,貌似一輩子沒做什麼事。史書只留下了一句話“共公在位五年死”。

秦穆公的曾孫子秦桓公,開啟了秦國衰敗的歷史。他在位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吃了晉國無數敗仗,臨死前一年,被晉國打到了涇河。

秦穆公的五世孫秦景公,繼承了他父親的傳統,更加超出一成。晉國多次主持會盟,聯合諸侯伐秦。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晉國不僅渡過了涇河,而且打到了秦國的棫林。秦景公在位的四十年,秦國已經淪為二流國家,喪失大片國土,再也無法與強晉抗衡。

秦穆公六世孫秦哀公,在位三十六年,毫無作為,跟他的曾祖父一樣,在史書上留下了類似的一句話“哀公在位三十六年死”。他的孫子秦惠公他很像,同樣留下了一句話“惠公在位十年死”。

緊接著,碌碌無為的秦國君王,一個個登場,都留下了“在位XX年死”的一句話。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五六代人,這些平平無奇、毫無雄才的君主們,一步步葬送了秦穆公創下的基業。秦國的春秋霸主地位一步步地喪失殆盡。

三、頻繁更換國君,君臣名分顛倒,內政混亂不堪

在秦獻公繼位之前,秦國頻繁更換國君,從秦懷公以來,不到50年的時間裡,秦國共換了五個國君。在位最長的15年,在位最短的僅僅2年。上一個國君的位子,還沒有坐熱,就被下一個國君頂下去。可想而知,這樣的國家如何能強盛?

秦國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朝政完全處於混亂,君臣名分失次顛倒,國力日漸衰落。

晉國趁機奪走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河西之地失去之後,秦國又花費了三代人的時間,直到秦惠文王時期,才完全從魏國手中奪回。

秦孝公十分痛心地在《求賢令》中寫道: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秦孝公這句話,頗有諸葛亮《出師表》中“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的味道。

就這樣,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他的十幾代子孫一次次地喪地辱國。甚至,三家分晉之後,曾經強大的晉國不復存在,秦國都沒有能東出爭霸,再沒有能夠重振雄風。

秦國喪失春秋霸主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1、君主平庸,人才匱乏

縱觀秦國曆史,凡是強盛的時期,都是君王霸氣、文臣賢能、武將強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這幾代秦君都是如此。

而秦獻公之前的秦國,君主平庸,國內人才匱乏,也沒有大膽重用外來之人。秦國日漸衰落,兵敗地削,不足為奇。

2、缺少有效的政治和法治制度

在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更多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秦國的政令大都掌握在勢力很強的貴族手裡,他們不但可以左右朝政,甚至可以新立君王。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裡,秦國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霸主地位的?

秦孝公與商鞅

秦國缺少一套有效的法治制度來保障穩定的統治,而政治和法治制度是國家強盛的保障。

商鞅變法就是以法治制度來治國、治軍、治民,秦國新法是一套完整的富國強兵之道。

3、邦交無信,違背盟約而處處被動

從秦景公、秦哀公開始,秦國開始了反覆無常地結盟、再違背盟約的歷史。邦交無信,致使秦國孤立無援,處處被動挨打。

這樣的行為,不僅對當時造成了很被動的局面,而且給秦國後世二三百年造成了惡劣影響。以致於,藺相如說“秦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縱觀秦國曆史,有一個獨特的現象:鼎盛時期,君強臣更強;衰敗之時,君弱臣亦弱。

秦穆公死後的二百多年,秦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君弱臣弱”時期,“諸侯卑秦”也不足為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