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姐送妹子,窮一輩子”是真的嗎?窮的是誰呢?

不說不笑不煩躁丶


農村俗語“姐送妹子,窮一輩子”是真的嗎?人生大事,值得注意!

談婚論嫁,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相比城市來說,農村的婚嫁習俗更為繁瑣,講究也更多。在農村結婚有這樣一種習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那就是“姐送妹子,窮一輩子”。這句話從字面意義上不難理解,就是在妹妹結婚的時候,家中如果有姐姐是不可以讓姐姐去送妹子一起到婆家的,否則的話妹妹會一輩子受窮。這個風俗在農村很受重視,不知道你們那會不會有這樣的說法。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其一,是因為“姐”與“借”同音!

一般來說,女子出嫁的時候,送嫁的隊伍裡可以有哥嫂、叔嬸、伴娘、弟弟、妹妹送可以,唯獨姐姐不可以。這是因為在農村人的說法中,姐姐是借的諧音,寓意不太好。聽起來像是問人借東西,在別人眼裡會覺得這家人很窮,東西還能問人借。所以很多家庭在送閨女結婚時,都不會讓姐姐去送嫁,就是圖個吉利。 老一輩的人比較講究這一套,但是現在年輕人就沒這麼多限制了。


其二,是因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在農村認為姐姐出嫁後是外姓人,送新娘必須是本家人。農村對於封建的禮數還是非常的重視的,畢竟不是孃家人,也就不能送出嫁的妹子。不光是姐姐不能去送新娘,母親也不能去送閨女,這個習俗在農村的很多地區已流傳多年,有的說法是女兒出嫁,當天母親不能跟著去婆家,在以前有鬧洞房的習俗,母親不能看自己女兒被鬧洞房。

之所以會讓哥哥和弟弟去,就是為了給新娘子撐場面,以後萬一在婆家受了氣,孃家還有哥哥哥和弟弟給撐腰,給新娘子漲面子,添威風,以後就沒人敢欺負自家姐妹了。所以兄弟可以去,未出嫁的妹妹也可以去,唯獨已出嫁的姐姐不能去。

農村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姑不接,姨不送”,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三,“姑不接”和“姨不送”

“姑不接”主要指男方的姑姑,在新娘子進家門時,男孩的姑姑不能站在迎新娘隊列中,特別是不能接新娘下車進家門。農村人或多或少老思想以為,接媳婦的要代表這個家族的主人,做姑姑的是或早晚是別家人,不能代表男方家。而姨和姐不送主要是指:女方姨和姐都不在送新娘上花轎的行列,送女出嫁也得是本家族的代表人物,姨媽是外姓人家,沒姨媽什麼事,姐姐早晚要嫁人同姨一樣,都不能代表家族。

“姨不送”主要是指母親孃家的人,在新娘回到男方家裡的時候,送親隊伍裡也不能有姨的身影。這時候孃家人都不能回到男方家裡。只能將其送到婚車上,在大家的期待目光中去往男方家裡。不管姨結婚與否,都不能送女方。

不過,隨著現代婚姻觀念的改變,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這類情況也在改變中。但結婚作為人生大事,是馬虎不得的,即使是年輕人不在意,也不能不考慮父母一輩的感受,所以很多年輕人對此類習俗多少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農村結婚時還是會遇到這類習俗避諱的,一般還是儘量遵守為主!


做你永遠得太陽


農村俗語“姐送妹子,窮一輩子”是真的嗎?農村確實有很多的俗語,這些事經過人們長久的生活經驗所累積出來的,比較接地氣。其中,就包括婚喪嫁娶當年的,全文應該是“娘送女,窮到底;姐送妹,窮三輩”、“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雖然農村都會告誡這樣做,但是具體原因有三緘其口,不會說太多。究其原因無非以下2點:

一、諧音犯忌諱,結婚討口彩

為啥農村結婚不能“姐送妹”?因為“姐”同“借”,反了忌諱。

結婚是大喜的日子,什麼時候都希望能夠討一個吉利,並不希望有任何口彩不吉利的情況,而姐姐同借,所謂有借必有還,誰也不希望結婚了還將女兒“還”回來。同時,結婚這麼大的時候,還需要“借”,搞得好像家裡很窮一樣,東西還要問人家借,喻義不好,所以才會有“姐送妹,窮一輩”。

同理,“姑不接,姨不送”也是這個道理,“姑姑”同“姑子”,姑子是出家人的稱呼,結婚是大喜,是喜結連理、百年好合之意,怎麼能落下當“姑子”的名頭,所以也不能讓姑姑接;“姨”同“一”,每個人都希望只有一次婚姻,能夠白頭到老,怎麼能有一次、二次送親呢。

二、婚嫁是大事,主家要主持

婚姻嫁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就是同房花燭夜,所以接送必須是主家人,而姐姐遲早要嫁人,是屬於外姓人,嫁女是大事,必須有主家人親自接送。

“姑不接,姨不送,姐不送”實際上都是這個意思,姑姑是男方姐姐,屬於外嫁女,只能代表她的丈夫的家庭,而姨和姐也均屬於外嫁女,即使現在不是,以後也一定是的。本來,婚姻就是大事,農村規矩習俗更多,肯定要由主家人負責,一是討個吉利,二是表達重視。哪怕親媽,在送親的時候也不能在場,以免讓人覺得姑娘嫁的不好,捨不得一樣。



當然,現在有些地方的婚姻也會有一些變化,有些婚姻現場不再忌諱誰來,誰不來,甚至有時候要求雙方父母在場,也會給紅包。

綜上所述,農村老人常說“姐送妹,窮一輩”,既有對婚姻的重視,主家人接送,又有農村人討吉利,避諱諧音忌諱的原因,對於婚姻大事,馬虎不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對於這個事情,你怎麼看呢?


指尖三農


這句話純屬無稽之談荒唐可笑。這句話既夠不上是俗話也稱不上流行話。從來沒有聽說過。縱然是有這句話,也是極小範圍內的一個順口溜玩笑話而已。






所謂的”俗話“都是老輩人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哲理邏輯被大家認可的話。是廣為流傳的話。你提出的這句話就是某個人隨便順口說出來的玩笑話。


這個問題拿到悟空問答上來根本就沒有什麼意思。純屬浪費時間!我建議今後題主最好多提些有實際意義的話題。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都提高了。這句話只是一個逗三歲兒童玩的的話,你這不是沒話湊話嗎?


o星火燎原o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少三番。

關於題主說的那句農村老話,我個人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以為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而古人又很多事情非常講究,因此忌諱的東西也多。農村的這句俗語其實就是玩的一種文字遊戲,現在的人一般是不會在乎這些的,畢竟思想都不一樣了,感覺太荒誕了。

不過既然古代的人能夠說出這種話來,那必定有一定的含義,我們一起來說一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的文字有很多個,不像英文怎麼組合都是那幾個字,因此諧音字會非常多,就是同音不同字。而且同一個文字蘊含著多種不同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外國人學中文非常難的原因。農村俗語中“姐送妹子”很多人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這裡指的是妹妹出嫁嫁人,姐姐送去妹妹的婆家。

結婚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在現代如果妹妹結婚的話,男方一般都是一大早開車接新娘的,那麼姐姐是一定會陪妹妹一起的。但是在古代妹妹結婚,姐姐是忌諱送妹妹出嫁的。因為“姐”字,諧音是“借”,連起來就是借送妹子。新娘出嫁是一輩子的事情,嫁出去就真的是別人家裡的人了,女人當然是一輩子結一次婚,白頭到老是最好的了。所以妹妹結婚肯定是不能說是借送妹子,那就成了把妹妹借給別人去結婚,借出去的東西那就遲早是要還回來的。

因此古人忌諱姐姐送妹妹出嫁就比較說的通了,因為借送妹子出嫁,說明男方以後遲早會把妹妹送回來,寓意就是遲早妹妹會離婚,重新回孃家。在古代女人嫁出去,如果被男的休掉,那麼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會被別人說是不檢點的女人。

其實因為文字諧音產生的忌諱還有很多,有些有點太米信了,這裡也就不做過多的解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國的文字太複雜了,博大精深,同音不同字的例子太多。


少三番


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這些說法也太迷信了吧,結婚以後的日子福不富裕,那就看個人怎麼對待問題了,比如說有的不出去掙錢,什麼事也不做,試問這樣好吃懶,不勤勞工作的人他會富裕嗎?


聽覺有道攀枝花店王豔


在農村生活,時常可以聽到一些老俗話。這些老俗話,是老一輩勞動人民,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規律,以及所見所聞總結出來的,經過多年曆史的推敲,一直傳承至今,有的非常接地氣,而且很實用,折射出了很多人生道理。

這些農村老話的範圍很廣,有關乎人文的,地理的,氣象的,作物生長的,婚喪嫁娶的…… “姐送妹子,窮一輩子”是我國北部農村風俗習慣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流傳至今影響力最大的。

這句話是女方出嫁時的“規矩”之一,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這一風俗,意思是新娘出嫁的時候,家中如果有姐姐,是不可以讓姐姐送妹子一起到婆家的,否則就會讓妹妹一輩子受窮。 這個風俗在北方尤為被重視。隨著時代的變遷,親情的迴歸,很多人已經不太在意這一陋習了,不過一些守舊的家庭一直沿用至今。

我家鄉女子出嫁分兩種習俗:送嫁、迎娶。

送嫁

結婚吉日當天早晨,孃家送女兒出嫁。送嫁隊伍裡包括哥嫂、叔嬸、伴娘、媒人,甚至有些地方沒結婚弟弟、妹妹都可以跟隨,唯獨姐姐不可以。因為“姐”和“借”是諧音,寓意不好。如果讓姐姐送嫁的話,代表著妹妹嫁過去以後,預示日子會越過越窮,家中什麼都沒有,需要向人借。而如果讓兄弟一起跟隨到婆家,則代表了萬一自己姐妹在婆家受了氣,孃家兄長和弟弟可以給她撐腰,既給新娘子裝了門面,又增添了威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出嫁後的姑娘在家裡就沒有話語權了,成了外鄉人,不再算是孃家人了。特別是農村對於封建禮教十分重視,既然送嫁要的是孃家人,姐姐自然就不會在送嫁之列了。所以兄弟可以去,未出嫁的妹妹也可以去,唯獨已經嫁人的姐姐不行。

迎娶

夫家派出迎親“隊伍”,接媳婦進門。我農村老家至今一直沿襲接媳婦的習俗, 那麼,到迎娶時,究竟選用什麼人接媳婦合適呢?首先要有未婚的小姐妹們,一來可以將自己的喜氣沾給未婚的妹子,讓她們儘快覓得好姻緣。二來未婚的妹子去迎親,會增添美好的氣氛,因為未婚姑娘在人們的眼裡看起來富有朝氣又純潔,讓婚禮看起來更加美好。她們負責給新媳婦提包,拿一些新人不方便攜帶的生活必需品。她們的角色演變至今,相當於現在的伴娘團。她們在長者的帶領下魚貫而入,通過接親熟悉了迎親的程序。

接送新人的長者,大任在身,這個人一般是夫家族人,比如嫂子、嬸嬸、大娘。這個人選還有一些其它的條件,要能說會道,品德好,長相好,守婦道,不能是離異的人,而且必須是兒女雙全,這樣的人樣樣俱佳,以求吉祥。當今社會,實行計劃生育,兒女雙全的人少了,就降低標準了,一般選擇生男孩的就行。誰接來的新媳婦,預示婚後的生活就隨誰。

婚俗於其他

關於婚禮,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以上說的是姐姐不能送嫁,有些地區更加嚴格,連當媽的都不能送女兒,甚至送到門口都不行。因為農村還有句俗語叫“娘送女,窮到底”,如果當媽的親自把女兒送走了,將來女兒也是要吃苦頭的。如果送到家裡更會被婆家人看不起。

在農村,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姑不接,姨不送,”姨也屬於母親家族那邊的人,就不屬於自家人,姨去送新娘顯得太過隨意。更有諧音“姨”同“一”,結婚是一輩子的事,不能一(姨)送、二送的,不讓姨送圖個好彩頭。新郎的姑姑多是出嫁之女,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孃家,迎娶時必須本家人親自接親,姑姑自然不會在其列了。

老一輩傳承下來的規矩,在當代的農村仍有很多習慣一直在延續,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可以作為一種風俗去遵守,但不能太過執著,尊重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入鄉隨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不同地方的風俗。時代在進步,一些陋習也已經慢慢走出了人們的視線,不管是送嫁還是迎娶,一些熱鬧喜慶的現場,都少不了雙方父母祝福的身影,姐妹相擁的動人畫面,姑姑姨娘也都係數其中,幸福滿滿,笑語聲喧。

近年來,各地農村紛紛爆出天價彩禮,大擺長蛇宴,不少農民紛紛表示,這種變了味的婚俗,早已偏離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作為後人,我們應積極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努力開創新時代婚姻家庭的新局面。


農家時光印記


那是以前老一輩的迷信的說法,像我們這裡以前就是女兒出嫁的時候,母親和父親都不能去,只能留在家裡,現在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們這裡舉辦婚禮都是男方,女方父母都在一起,我覺得這樣還好一點,其樂融融的多好


A紫花地丁


這根本不可信,純屬無稽之談,胡說八道。我孃家鄰居娶老婆,結婚那天他老婆就是姨姐和孃家長輩送過來的,人家現在買車買房,家裡不知道多富呢!再說我老公妹妹出嫁,也是我老公、老公姐姐送過去的,她們兩家有車有房,可比我們家有錢多了。這句古話在我老家也是有的,基本上只有六十多、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相信,年輕人誰會相信這些啊!


往事如煙雲ZZ


無稽之談,怎麼可能,那老人說小時候不能吃雞腸子,不然寫出字來就像雞腸一樣彎的,我小時候吃了也不見我現在寫子是彎的,很多老人說的話都是前面幾代老人傳下來的,除了一些風俗習慣,其他基本都沒啥道理,騙小孩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不接受反駁


00後的陳猜猜


不對!如果兩個女兒都聰明又漂亮!富裕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