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話說蠻荒的上古時代,文明發端,軒轅氏令史皇氏倉頡蒐集整理並且利用先民們使用的符號,意圖創造一種全新的事物,維護部落的穩定的同時又能促進部落的發展。為此,倉頡日夜走訪調查,收集了很多飛禽走獸的腳印,在此基礎上,倉頡將鳥獸的腳印與先民使用的符號結合了起來,希望能完成使命,不過他屢試屢敗,幾經挫折之後,終於在一個雨夜成功了,而我們“漢字的祖先”就此誕生了。據說功成之時,天雨粟,鬼夜哭,無情的上蒼動容了,它彷彿知道,從這一刻開始,華夏族人的命運之輪從這一刻開始,為他們自己轉動起來了。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在以後的幾千年裡,世間風雲變幻,世代更迭,那些時代的產物也隨著時間變幻而生生滅滅。而唯有漢字生生不滅,它在千百代人的不斷淬鍊和雕琢下,產生了各種各樣鬼斧神工的文字,它們一脈相承,卻大放異彩。

在夏商時期,產生了水書和甲骨文。水書是水族的文字, 水族的語言稱它為“泐睢”,被鬼師代代相承。 它形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於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水書

水書是世界上除了東巴文以外又一種存續的象形文字,2006年它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的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它的遺蹟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它的形體對稱穩定,字體數量和結構比較嚴密,但是原始圖畫的色彩還是比較濃重的。在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甲骨文

到了西周,漢字發展演變,出現了金文,在西周晚期西部秦地,產生了大篆。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大篆

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所以又叫鐘鼎文。它的應用從末代商朝一直持續到了戰國晚期,秦始皇殲滅六國為止。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金文

西周晚期, 漢字發展逐漸演變為大篆。它的書寫逐漸趨於簡練和生動,逐漸脫離原始圖畫的痕跡,字形結構趨於規範和穩定,初步具備了方塊字的雛形。

到了秦始皇泰山封禪,自稱皇帝,“書同文,車同軌”以後,丞相李斯廢除六國文字,在原有的大篆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創制了新的統一的文字——小篆。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小篆

嬴政在一統天下以後,各種大事小事連綿不斷,加上他本身生性多疑,導致政務繁忙,原有的篆體已經無法適應需要了,於是有人便將篆體的“圓轉”的筆法,改成“方折”的筆法,進一步簡化了字的結體,就這樣,一種新型的字體便應運而生了,那便是秦隸。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秦隸

到了漢代,百廢待興,漢初統治者推行黃老思想,無為而治,經濟政治日趨穩定,社會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審美情趣也潛移默化地改變,於是漢隸就應運而生了,它呈現出這樣的特點:橫畫顯著,橫平豎直,結構類型類似於沙孟海先生總結的平畫寬結類。給人一種雄渾奔放,厚重古樸的感覺。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漢隸

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將隸書進一步簡化,橫平豎直的特點更加突出,後來漸漸地在書寫上達成了共識,於是,楷書便誕生了。《辭海》對它的解釋說“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楷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的字體,還有“行書”。行書兼採隸書與楷書之長,避其所短,又發展出自身的獨有特點。它的字體大小錯落有致,形體左右貫穿,和諧統一。行書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真可以感嘆一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最為閃耀的代表作品。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行書

到了唐代,政治經濟恢復和發展以後,相繼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景。由於統治者對書法的喜愛,加上開明開放的政治文化政策,整個社會對書法的喜愛已經不亞於唐代另一突出的事物“唐詩”, 唐楷在延襲了魏晉南北朝的楷書的基本形態上又加以創新,於是便形成了字體莊重肅穆,筆劃平穩凝鍊,結構嚴謹,氣象森嚴的特點。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唐楷

在唐代,還演化出了一種新的字體,那便是“狂草”。草書漢代便有,但是發展到了唐代的“狂草”,彷彿更加突出了它的個性。筆勢狂放卻繚亂得恰到好處,字形變換卻不失穩重,筆勢縱橫卻不乏美感。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狂草

到了宋代,北宋的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然後在印刷坊開始流行一種印刷體的字體,後世的人叫它仿宋體。但北宋的主要字體仍舊延襲舊人的字體,比如楷體等。南宋時期,坊間流行的印刷體逐漸從版上分離出來,開始具有後世明朝出現的宋體的特點,姑且可以稱之為“仿宋”。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仿宋

元朝,比較突出的字體是三國時期的產生的小楷。它的特點是圓潤飽滿,整齊有致,挺拔不失風姿。其中比較突出的書法家是趙孟頫。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小楷

到了明朝,印刷業再一次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明代人追捧宋代的刻本書籍,於是明代的坊間工人就將南宋時期分離出來的字體仿宋進一步加工改善,於是宋體就誕生了。但是明人並沒有改變它的名稱,依舊稱它為宋體,為表示對宋代人的貢獻的尊敬和紀念。

明朝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文字當然也要變革,於是,又一種新的字體誕生了,那便是臺閣體。它是明代官場、科舉考試等專用字體,對於考試中字書寫的不好的,即使滿腹經綸恐怕也要名落孫山。所以聯繫一下我們當今,為什麼考試那麼看中書寫,也不是沒有歷史根源的,當然目的都是為了我們的字兒寫好,字如其人嘛!臺閣體介於楷書與行書之間,字體方正,乾淨漂亮,迴轉利落,大小相當。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臺閣體

到了清代,各種書法字體都很流行,但是在官場和科舉上還是延續發展了明代的“臺閣體”,名字稍微做了改動,叫“館閣體”。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館閣體

另外,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但它取得的成就也是獨一無二,舉世矚目的,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碑學

到了近現代,民國時期推行簡化漢字的方案,對一定數量的漢字進行了簡化。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再一次對漢字實施了簡化工作。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但是在港澳臺新加坡地區以及海外華人集中地區,仍然使用繁體字。簡化後的漢字稱為簡體字,簡體字字形平整硬朗,簡潔明瞭,字體結構佈局規整,便於書寫。我們每天都在與簡體字打交道,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穿越千年的遇見  漢字的“滄海桑田”

簡體字

漢字經歷了千年,雖然改頭換面,但卻仍然流淌著華夏民族的血液,華夏民族生生不息,漢字也將繼續綻放它的光彩,在世界文明寶庫中閃耀奪目。漢字,一直伴隨在我們左右。

而一路走來,漢字的演變之途坎坷不平,它見證了腥風血雨的動亂和革命,見證了王朝更迭,可是即使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它也沒有浸沒在時間的流沙中了過無痕,成為過眼雲煙,反而在歷史的畫卷上一直塗染著濃墨重彩,每一頁都排山倒海,每一筆都氣貫長虹。它書寫的是華夏民族五千年的奮鬥史,它書寫的是炎黃子孫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它書寫的是這個民族輝煌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