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手機用戶6119370161


題主一個問題就把初中生三年的學業發展給概述了,看來你是非常有心之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初中三年有這樣的分化現象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原因。

初一學習難度突然加大,又超上進入青春期,情緒變化波動頻繁,直接影響著學業和生活。

1、被家長忽略的青春期教育來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根本就沒有留心過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的生理變化,如女孩子在五年級就已經正式進入青春期,開始了生理的發育。而男孩子在六年級時也正式進入青春期,這時由學業難度本身不大,且面臨著小升初,家長就忽略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怎樣去正確教育。

2、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小升初的預見性教育和引導。孩子進入初一後,面對新的學校環境,新的老師和同學,都需要孩子去適應。而在這個適應的過程裡,學習難度加大,課程增多,會讓相當一部分在小學階段沒有得到好習慣培養的孩子,突顯出吃不了苦,不願意花更多時間用在課外學習上面,結果就導致很多初一孩子突然遇到學習的阻力,慢慢就演變成壓力。

3、月考成了孩子情緒波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每次月考成績出來後,對每一個初一孩子都是一次心理衝擊和考驗。考的好的會增強信心,考的差的會有些沮喪。就在這樣的情緒波動中,有些孩子通過父母的正面教育和激勵引導,同時加強輔導,會使孩子成績波動幅度相對較小。而有些孩子則得不到有效激勵和學業上的輔導,成績就慢慢下滑了。

初二很快就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好的日趨向上,差的步步下滑,直到觸底。

1、初一下學期已經有部分孩子跟不上課,開始喪失學習的興趣。由於初中課程難度加大,加上青春期生理疲憊現象每天都會發生,就導致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出現上課聽不進去,慢慢就落課的現象。只要一步跟不上,步步都跟不上,儘管家長可能會在家裡給孩子輔導學習,但是青春期逆反心理常導致親子間發生矛盾,家長面對孩子學習是有心無力,只能靠課外輔導班,但有些孩子上也是白上,因為學不進去。

2、初二上學期的兩極分化現象立見高下,不學的孩子會放棄學習。如果不是義務教育法在制約著一些家長,很多孩子恐怕到了初時便會主動輟學,然後走向社會。現在農村地區在這塊表現的尤其突出。因為學不進去,或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不少初二孩子開始上課睡覺或者搗亂,回到家裡不願意完成作業,即使在那寫作業也不會只是應付。有時拿著手機說是查資料,其實就是在查答案,一抄了之。有些不學的孩子,乾脆連作業都不寫,就算是徹底放棄學習,只剩下混日子了。

3、願意學習的中等生開始慢慢發力,並且上升的趨勢還挺明顯,有一部分中等生開始迅速下滑。雖然有些孩子在初一時成績波動很頻繁,但是始終在堅持學習,並沒有放棄努力。如果通過課外輔導學習,解決了各學科的學習方法,有合理的學習計劃,家長適當進行管理和鼓勵孩子,這些孩子會在初二時成績從中等慢慢上升。如此一來,初二階段,保持中等成績的同學還真不多,反而是集中在兩端,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多。這也是很多中學教師常給家長講的,如果大家能咬著牙堅持走過初二,以後的路會越來越好走的原因。

初三開始趕課程,接下來就是進入全面複習階段,優秀生全面備戰中考,不學的學生已經放棄學習。

1、對於在初二成績快速下滑的同學來說,進入初三後乾脆就放棄學習了。試想,學都不學了,哪來成績呢?因此,如果你有機會看每次月考成績單,集中在兩端的同學特別多,好的很多,差的也不少。有些放棄學習的孩子家長此時已經無力再給孩子幫助,只能在這個時候為孩子初三畢業以後做打算。

2、對於那些從中等成績突圍而出的同學來說,進入初三後反而幹勁十足。這本身並不難理解,因為不斷進步與提高,會讓一箇中等生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從這一個過程中就找到了學習的成就感,自然會在學習過程中更願意付出努力。當這些同學跟上老師的授課進度後,由於學習方法越來越熟練,學習思維更加靈活,成績反而越來越穩定了。

3、對於那些始終保持優秀成績的同學來說,他們已經開始著眼謀重點高中。優秀是一個學生全面素質的體現,有不少從初一開始就保持優秀成績的同學,由於注意力全部放在學業上面,很少在課外做與學習無關的事,他們會養成一種特別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斷增強。進入初三後,隨著課程完結進入全面複習,他們反而更能全面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到這個時候,成績優秀的同學已經開始著眼選擇重點高中去拼刺了。

結束語:通過上面的分析,家長可能會發現,決定孩子是否能從初一便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階段的良好生活與學習習慣培養。因為進入初一後,想重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質,已經非常有難度。孩子越學不進去,心越亂,越容易和父母發生矛盾與衝突。而成績較好的同學,則很少和父母或老師同學發生不愉快,因為心思都在學習上面。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決定孩子學業成績的最關鍵因素,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是孩子自我上進的表現。


寒石冷月


今年剛進初一的新生們經歷了月考和剛剛的期中考試,成績有好有壞。初一的第一次大型考試不盡人意的也有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吧,初一是開始並不是結束。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呢,我們怎麼去理解呢?初一忽上忽下是指的孩子剛剛進入到初中,還不太適應初中的一些學科考試題型,特別是初一一考就是四門課程語數外政。

在小學的時候,只要求搞好語數,很多的小學對英語的要求並不高,而到了初一,我們的英語就和語數一樣的分量,英語成績不好的孩子,到了初一就非常的吃虧,分數總分就會拉得非常大。

而初一上學期也就是現在這個學期考試,數學和英語還可以吃吃我們六年級知識的老本。不少六年級的孩子一直在外培優的,機構都提前開始了初一的課程,因此在這次期中考試的時候成績還是比較好看。

但為什麼到了初一下的時候,有些孩子的成績會一下下來了,因為初一下的知識點難度開始提高,課堂知識點緊密相扣,如果說還是想吃著六年級的老本,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前不做好預習,課後不做好複習的話,那麼就開始掉隊了。因此,初中的學習方法需要轉變,一定要做好課前各學科的預習和複習工作,夯實校內基礎再來拔高,而不要像空中樓閣一樣,一味地培優拔高也是無濟於事的。

到了初二為什麼我們說兩極分化了呢,因為初二開始就會涉及到物理這門學科,一般來說數學好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優勢,雖然不絕對。拉分的還有一門就是我們的語文學科。語文學科很多小學語文成績在90分的孩子,他們到了初中語文成績卻一落千丈。

初中的語文學習和小學的語文學習是截然不同的,考試的重點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和作業為主線,如果沒有培養閱讀能力,到了初中真的要哭。

我們在各學科的時間分配上也有了很大的差異。我們每天要完成語文數學外語還有政治作業,甚至還有物理作業,那麼一下這麼多的功課需要孩子們做,就一定要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要不然,每天除了做作業就是做作業,根本沒有時間做預習和複習,成績就真的是兩極分化,好的好壞的壞。

那到了初三的時候就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孩子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初三又開設了化學這門課,孩子們別的課都沒鬧明白,又增加了一個化學, 同時初三又面臨著中考,大部分孩子的成績已經是比較穩定了,想要提高很多分不太現實了,初三更需要的是穩紮穩打。

初三的學習很多的學校都是在初三上就完成了整個初中課程,而初三下集中用於複習備考刷題。初中的學習建議是要有計劃的進行,首先給自己做好學習計劃,然後一條一條的去落實去實施,腳踏實地永遠不會差。最忌諱的就是老師一講就會,一做就廢,其實還是我們的學習態度不踏實的表現。

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大家一定要努力踏實,為自己的中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小雅老師課堂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說真的,這三句話中後兩句我的確很熟,但是對第一句我真的是第一次見。

之前我見到更多的則是“初一相差不大”。

但是恕我直言,這幾句話在過去或許還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在當下以及未來我認為除了能夠給一些學生、學生父母帶來一點“警示”作用之外,適用性上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接下來我逐一闡述我的理由:

初一“相差不大”是偽命題

如果在過去我們說初一相差不大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例如我是80年代末上的初中,這個時期說真的, “知道學”的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是比較少數的,至於買教輔、上輔導班之類的絕絕大多數人是根本沒有這個意識的。

至於其他的諸如孩子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培養、家庭教育等等就更不用說了。

“老師,孩子交給你了,不聽話就打……”這才是那個年代的普遍共識,而且對於上不上高中這件事情家長們的認識也並不是怎麼重視,反而有不少家長認為早點工作、掙錢更好一些,所以你會發現那個年代成績好的反而不去考高中而是考中專。

但是現在呢?

我們不說學前教育這部分,只說小學階段的教育,除了一些相對落後地區,我們可以看看、問問:父母重視孩子教育的程度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所做的各種投入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只說幾點非常明顯的表現:

1、越來越多的孩子所謂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在整個小學階段就已經被很好的培養起來;

2、越來越多的孩子他們在知識、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上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跟過去比那都是非常驚人的提高;

3、“超前教育”不是隻發生在“幼升小”的階段,不說“小升初銜接班”已經普及的現狀,光是一些孩子在家超前自學的情況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不光是在進度上超前,在難度上更是如此。

4、基礎學科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奧數、例如英語的聽說讀寫、例如語文的閱讀積累等等,這個年代的孩子小學階段能夠完成東西,有一些恐怕比過去高中生完成的還要多……

……

這種變化已經嚴重的印象了“初一相差不大”的體現。

而之所以還有這個”相差不大“,原因是來與”試卷“,而不是”能力“——即試卷的難度限制、掩蓋了一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這部分孩子的能力是隨著試卷難度的提高才能夠不斷得到體現的,一般來說,越難表現的越是明顯。

所以,所謂“相差不大”多數時候不過只是在一個限定範圍內的部分表現而已。

若果你真的信了,那才真的容易出問題。

初二兩極分化以及初三天上地下已經被提前了

道理跟上面是一樣的。

在過去,多數孩子因為在小學基本上是玩下來了,更不用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了。所以到了初一的時候其實才開始真正的去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才開始真正的認真學習。

外加初一科目畢竟跟小學還是有一定關聯的,甚至在學習的方式上多少也是可以延續的(即“記憶”佔比還是比較大),所以出現初一相差不大的表現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隨著知識難度的假設以及課程的增加,從初二開始有部分學生就跟不上了。

但是現在呢?

就說一點吧:除非那些在小學就培養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超前學的孩子們,到了初中之後他們主動地放棄了學習,否則只要他們一直堅持認真地去學,那麼這個差距已經不需要從初二開始“分極”了!

我們不排除有人能夠依舊做到“逆襲”,這就跟“寒門”一樣可以出“貴子”一樣,只不過在當下,以及我們看得到的未來,已經越來越難了,不是嗎?

所以,過去出現的初二才開始明顯兩極分化的表現已經提前了……

對象不同,這句的“價值”也不同。例如對於初一以及更早之前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說這句話,但是上了初二之後呢?

如果這個孩子成績還不錯,那還好說,如果這個孩子的成績不好我們肯定就不會去說這句話了。反而會跟他們去講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等等這樣的鼓勵性的話。

放在當下,我倒是覺得可以把這句話改改:

幼兒園相差不大,小學兩極分化,初中天上地下……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我讀初一時候就深切體會到了,小學好輕鬆,初中感覺語文數學還行,心裡面有點衝勁,好想努力點學好其它的新課程英語跟政治,誰知道數學作業多到不得了根本就不給業餘時間我複習英語跟政治,一下子好難接受,好好的衝勁就沒有了,有點適應不過來,有時候死記硬背背到點單詞,偶爾學好點,又有點思維了,跟著各科目的作業都不斷增加,簡直壓不過來了,可以說是時好時不好,到了初二,由於初一基礎沒學好,所以初二的英語跟不上了,其它三科初一考得還可以,初二嚴重不平衡,因為英語跟物理沒學好,初二其它本來好的也沒什麼信心學了,而初一能堅持下來點基礎的,初二相對來說會輕鬆點,這應該就是兩極分化了吧!到了初三,差生簡直就是連初一的學生都比不上了,而好生是越拼越勇,天天天沒亮就點蠟燭讀書,差生完全沒心情讀書,加上青春叛逆期,這大概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了吧


傳說198420103


現在我們班裡的成績就是天上地下,在登統期中成績的時候,尖子生各科都能達到優秀以上,120分的數學很多能達到110分以上,百分的物理化學也能達到八九十分以上。而學困生的成績,能考到十幾分,有的班的學生單科居然出現了個位數。

的確在初一階段沒有這麼大的差距,具體說差距是從初二階段的下半年開始明顯,分流,也就是說兩極分化也是大多發生在初二年級下半學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由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孩子本身的資質有一定關係。

初一階段的知識主要注重於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很多知識點非常簡單。剛開始升入初中的時候,很多孩子高呼:英語和數學居然比六年級的簡單多了。而政治歷史在中考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史地政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內容淺而少,趣味性強,小學初中銜接性強,是初一階段的知識特點。

到了初二階段,所有科目深度變大,容量達到小學六年級的六倍。新增了物理學科,物理學科在初二第一學期的知識點並不難,主要是光學部分,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數學的難點主要在一次函數及應用。歷史政治在中考中所佔的比分比較高,知識點的容量比初一有所增加。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初二下半年,物理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力學尤其是浮力部分,讓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初二下學期數學難點較多:分式的運算、分式方程的應用和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判定。

很多學生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差距增大。隨著英語知識點的不斷增加,懶散孩子在英語方面也漸漸掉隊。理科的學習確實需要一點天賦,而英語則需要勤奮。對理科反應能力弱的和不願意學英語的孩子,逐漸和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到了初三階段,影響孩子們的一半原因是因為成績一半原因是因為心態。初三各科的知識點都向縱深的方向發展老師講課的速度偏快。再加上化學這門學科,尤其是化合價這部分,成了攔路虎。那些成績本身不好的孩子經過初二階段的打擊,開始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對自己的成績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導致成績出現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態勢。



對孩子成績處於劣勢的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持不同的態度。

如果孩子本身資質不差,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腦瓜子夠用,而導致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的懶散。這時家長就要加強對孩子的督管,想方設法給孩子查漏補缺。前提是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劣勢,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激發出孩子的內動力,實現初三的逆襲。這樣的例子每年都有,可能在學生中所佔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借鑑。

如果孩子確實不是學習的料,在學習上非常賣力,但是成績很差。上課聽不懂,下課作業也不能獨立完成。這時建議家長給孩子做其它的打算,提前打聽一下技校或職教類招生的信息和政策。如果孩子有藝術類的特長,也可以考慮藝校。



總結:導致孩子到初三階段出現天上地下的情況和很多因素有關。我覺得家長還是應該重視孩子在初二階段的分流,不要等初三階段孩子掉到地上才著急。


軒老師談教育


題主所說的“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和我聽說的版本有點不同。“忽上忽下”,說的是“個人”的學習效果,而“兩極分化”和“天上地下”,說的都是“班級”裡多個學生的學習效果。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比較贊同“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吧。

第一,為什麼是“初一不分上下”?

小升初的升學方式,要了統一考試,要了劃片招生,要了搖號。統一考試不用說,大家的水平都很接近,不分上下。劃片招生,意味著大家基本上來自相同的學區,甚至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那基本上水平也是很接近的。而且,小學和初中,因為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性還不夠強,家長搖號時往往也是要兼顧到就近入學的。所以,搖號的方式也跟劃片招生差不多。既然,學生差不多都來自同一個學區,那教學水平、教學方式都是差不多的,不分上下。(除了極端情況)

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從小學過渡到初中,初一的課程設置是比較簡單的。比如說,像英語這一科,幾乎整個初一的內容都是跟小學重疊的。每次考試,全班只有五六個學生沒上90分。再比如數學,小學學過的無限不循環小數,初中稍微加深了一點點,叫無理數。小學的分數化簡,初中仍然在學。其他學科,大抵如此。而且,初一的主科,也只有語數英三科,作業量比小學多不了太多。副科的作業量就更溫柔了。總體來說,初一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時間規劃和做題技巧等都要求不高。因此,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差距不大,“不分上下”。

第二,為什麼初二會“兩極分化”呢?

首先,到了初二,多了一門新課,物理。雖然說,也有一些知識跟小學的《自然與科學》重疊,但已經從“是什麼”過渡到了“為什麼”。小學學的“油比水輕,所以浮於水面”,初中學的“油為什麼比水輕?因為水的密度更大”。學過物理的都知道,這門學科也是高深莫測的啊。

其次,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加大。再以英語為例,初二的課程設置,完全拋棄了初一時的溫情脈脈。單堂課的內容幾乎比初一翻了一倍,詞彙量大增。小學一年的學習內容,頂多是初中一個月的量。而數學呢,從小學的基礎計算,過渡到了數學思維的運用。就是說,腦子不能犯懶了。

再次,對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來說,一天6節課,兩門主科(算上英語,也才三門)內容簡單,三四門副科,幾乎沒有作業。放學又早,每天四五點放學回家,就算學習效率再低,做到半夜十二點,怎麼著也能做完作業了。而初中,每一門學科都面臨著統考,都對學生上什麼樣的高中起著一定的作用。所以,初二開始,每科都抓得緊了,都有作業。8節課(有的9節,有的還有晚自習)上完回家,怎麼著也七八點鐘了。磨蹭,不能很好地對時間進行規劃,上課不專心,知識學得一知半解等等,都可能影響你的作業速度。慢慢地開始熬夜趕作業,第二天精神不好,聽課狀態不佳,作業更慢,更需熬夜才能完成作業,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失去信心,厭學,自我放棄。

所以,好多家長會說“我娃小學時有多好多好,怎麼初中就出問題了?”其實,家長沒有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能力不足,就沒有續航能力,就是埋下了雷。只不過,這個雷大多是在初二集中爆發的。而且,一旦崩塌,這種爛攤子就很難收拾了。

然而,那些有好習慣的學生,很輕鬆就完全適應了初中的學習,上課專注度高,跟得上老師的節奏,課後不懂就問,積極運用初中的學習方法,懂得規劃時間,提高效率,越學越得心應手,成就感爆棚,就越來越愛學習。慢慢的,就這樣,要了成為學優生,要了成為學困生,初二就必然“兩極分化”了。

第三,為什麼初三“天上地下”?

經過以上分析,大家就知道,初二基本上就定性了。(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覺醒之後奮發圖強,完美逆襲的狠人。那是少數,不做討論。)而初三,面臨高中的擇校,老師和學生都削尖了腦袋,無所不用其極。知識難度、深度、廣度,作業量,教學進度,甚至連上課的語速,都是翻倍的。那麼,學習效果也是翻倍的,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中間隔了好幾個層次,從此雲泥之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家長們一定不要一看孩子的分數就沾沾自喜,感覺孩子學得不錯。那個東西欺騙性太大,做不了數的。一定要盯學習習慣,尤其是磨蹭這個壞毛病,對於學習來說,簡直萬惡之首啊。小學學習習慣盯好了,養成了,一本萬利,終身受益啊。孩子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啊。


愛生氣和沒頭腦


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家女兒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一直到收到985大學明年的直博生!從小到點點滴滴打好基礎是關鍵,尤其是初中時的史地政和理化生的轉換是關鍵,有舍有得!如初一時歷史,地理要學習好,初二物理化學也要學好!當然英語數也要牢固!女兒在大學專業課是工程力學,這些課讓男孩兒燒腦子,但對女兒來說還好,明年直博是固體力學,專業好的同時她的文筆相當利害,她的新聞稿件發表在新華網,中國青年網,人民網等。沒有牢固的基礎這些無法做到!


user2531294571786


初一階段是小升初的第一年,有一部分知識是與小學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的,但還有一部分是新的知識互相結合的部分,大部分孩子都處於適應能力階段,基礎知識學習的好的,就能夠早一點適應初中的緊張學習生活,但稍一鬆懈或者學習積極性不強了之後,成績就會有所下滑。

初二階段,基本都是嶄新的知識點,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給孩子適應,一週不上課、可能在上學發現課堂上講的新知識都聽不懂了,這個階段,會的就是會了,要是有沒跟上的孩子,那就容易掉隊了,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了。

初三階段第一學期還有一些新的知識需要學習,到了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階段,就開始了備戰中考的複習階段了,各地教學都主要以刷題為主,在初一初二沒有跟上學習進度的同學,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再加上初中老師教學任務重,無法專心看管到每一個孩子,這一段主要以孩子的自學能力為主,從而導致學習好的始終都在跑道上,學習不好的已經掉隊不跑了。


zZ吱道


對於這個問題深有感觸。我聽到的版本就是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為何有如此大的變化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先說初一不分上下

學生升入初一以後面對新的環境面對新的同學面對新的知識內容,每個學生心裡面不免都會有一個遠大的目標,那就是升入初中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取得好的成績,這個遠大目標的推動下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初一覺得能夠努力去學習,而且初一的知識具有銜接性,有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小學階段的知識,同時又對小學的知識進行的拓展和延伸,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總體來說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也都能夠理解知識內容的內涵,你怎麼在每次的考試當中哪怕偶爾有一次成績不理想也會能夠迅速的調整,尤其是在初一上學期這個階段成績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同學之間的成績也是你追我趕。

但是到了初一下學期開始學生之間的成績開始有拉開差距的苗頭,這主要是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了初一上學期知識以後感覺知識非常簡單,自己不努力學習也能夠考取一定的成績,學習態度開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且這個階段的提升正處青春期,但是相對來說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不是太明顯,所以成績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再說初二兩極分化

初二年級是初中學生最關鍵的一年,首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難度方面去分析,初二的知識量陡然增加,難度突然加大,這對於那些習慣於懶散學習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難度的陡然增加會讓這些孩子們非常不適應,知識點的漏洞開始越來越多,遇到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多,再加上說正處於青春期的關鍵時期,成績都不理想,會讓孩子們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習沒有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習態度的變化,開始對學習無所謂,對學習漠不關心,更多的去關注學習以外的東西從而使成績陡然下降。而對於那些學習踏實的學生穩紮穩打成績都在穩步前進,初一成績忽上忽下的同學之間,這個階段開始拉開差距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最後說初三天上地下

初二階段的差距一旦拉開,要想在初三追上去就顯得非常困難。初三馬上面臨著中考學習壓力的加大,學習任務的增多,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之間成績的分化。不排除在初三階段部分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開始發奮努力學習在中考中出現逆襲的奇蹟,但是這僅佔很小的比例,大部分初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初三這一年裡面更是無法趕上去。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成績越來越差。而對於那些學習穩定的學生,在初三這一年裡面更懂得中考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有了初三天上地下的說法。



這就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歡迎大家留言。我是蕭輝田老師


蕭輝田老師


兒子初一班裡倒數,初二下學期中等,初三中上等,中考全市1400名。所以什麼天上地下兩極分化根本就是嚇人的,只要努力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