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編者按:2009年12月26日,當武廣高鐵的列車用超過300公里/小時的速度穿進三湘大地,湖南正式宣告進入高鐵時代。

  時光的車輪雖然沒有高鐵那般真實可感,然而,它卻在我們不經意之間劃過了十年。十年間,高鐵不僅僅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極大地縮短了出行時間,同時也為沿線地區的發展帶來了“高速紅利”。

  高鐵入湘這十年,一大批農特產品、旅遊景點在車來車往中被人熟識;一系列新興事物和新興產業也搭上了高速度;一批優秀的年輕人燃起了發展家鄉的激情……即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高鐵入湘十年”系列策劃報道。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漵浦南站又稱“扁擔”車站


  紅網時刻記者 郭薇燦 何青 攝影 徐士潔 通訊員 張韜 漵浦報道

  漵浦躺在雪峰山的懷裡,守著湘西一隅。

  2000餘公里水道、3400公里公路與150公里鐵路線,縱橫交錯成網,滋養著這座面積3438平方公里的千年古縣。

  交通基礎設施若是為地方發展提供養料的血管,2014年,滬昆高鐵的營運,便是為漵浦新增了一條大動脈。

  21分鐘到懷化、80分鐘到長沙、7個小時到上海……乘上高鐵的千年古縣張開雙臂擁抱世界,步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

  6年裡,一個個省級美麗鄉村應運而生;一家家農村合作社猛然生長;更有天賜的青山綠水吸引了數不清的來往遊客。

  “相信嗎?高鐵可以直達人心,能使當地村民的觀念都發生改變。”何增強,漵浦南站站長,數年間,他親眼見證了這裡所有的變化。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雪峰山下的漵浦南高鐵站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高鐵打開了山門,也改變了村民的思想


高鐵喚醒沉睡的山巒

  霧染群山的清晨,高鐵在雪峰山脈通過連續的隧道群貫穿山體後,抵達進入懷化的第一站——漵浦南站。該站位於漵浦縣中部偏南的北斗溪鎮,建站時將山體從中間推開,鐵軌連接著兩旁的隧道,像極了扁擔挑著兩座大山,故又稱“扁擔”車站。

  初到這裡時,何增強很不習慣。“村民很純樸,但思想很落後。”為解決高鐵修建隊吃飯問題,何增強聯繫了油壠村村民陽錫中,希望他能承包下伙食。

  陽錫中滿口答應,可第二天就跑到鎮政府告狀,“這麼多人到我家吃,一頓兩頓我熱情招待,可長期下去會把我吃窮啊!”

  北斗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舒均軍強忍住笑,“修建隊上你家吃飯,可以收錢啊!”陽錫中抓撓著腦袋,揮舞著手臂仍然拒絕,“來我家就是客,吃一兩頓飯不要錢。”

  在何增強看來,陽錫中的認識在當地並非特例,高鐵站剛開始營運,附近被徵用了土地的村民都跑到這裡來看個新鮮,但他們不知道要憑票進站,工作人員怎麼解釋村民也不理解。“他們說,這裡原來就是我家,到自家來還要買票?”讓何增強哭笑不得。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鐵經濟帶”使這個山區小鎮悄然發生著變化。何增強發現,附近好多農民開了客棧、餐館,鎮裡的違章建築一一拆除,有人還成了種植大戶。聽說不久前,沙坪村的幾個農民還專門出資開拍了該村“天生女兒洞,生態康養谷”風景區主題宣傳曲《女兒洞戀曲》的音樂電視。

  北斗溪鎮黨委書記梁金華說,高鐵推開了山門,當地政府也趁此打開村民的思路,積極謀求發展,他們堅持建設“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大力實施封山育林、河道禁採、美化綠化和創意農業園、沿河景觀帶、花瑤特色風貌改造等新鎮建設項目,鎮村面貌煥然一新,呈現“顯山顯水、有文有景、人見有愛”的特點。前不久,她下鄉調研的時候,沙坪村的張阿婆對她說,“趕上了好時代啊!現在自家的蘿蔔條、幹竹筍都能換錢啊。”

  就連之前那個賬都不會算的農民陽錫中,如今也成了一位小老闆。隨著2014年12月高鐵的正式通車,漵浦南站四周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完善。陽錫中新房子的地基離高鐵站只有200米的位置,靠著徵收補助的錢,他擼起袖子蓋起了一個三層高的大樓房。“地理位置這麼好,我和妻子商量過後,決定在一樓開飯店,自己當老闆。”

  南站農莊正式開業那天,陽錫中特意剪了頭髮,意味著從頭開始。“因為有了這趟高鐵,我們才有現在的新生活。所以飯店的名字,就依託著高鐵站來取。”營業的時間,也隨著高鐵同頻共振,在漵浦南站第一輛高鐵發車前開門,最後一輛高鐵發出後關門。依託著高鐵帶來的人氣,陽錫中的腰包越來越鼓,飯店除去運營的開支,每年能存6萬元。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金香高山雲霧綠茶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茶葉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村民種植的高山茶遠銷廣東、山東、浙江等地


黨員劉崇水的“茶馬新道”

  高鐵站裡,有一位常客,北斗溪鎮寶山村黨員,今年44歲的劉崇水。他也是2014年12月16日漵浦南站通車後的第一批乘客。

  建站初期,何增強總是見他穿著一雙沾滿泥土的布鞋,蹲在站前廣場那,思索著什麼。直到後來他才瞭解,劉崇水是在謀劃他的“茶馬新道”。

  劉崇水2006年開始種茶葉。但當時路還沒通,每個月,他都會挑著茶葉擔子走下山,再坐3個多小時汽車到縣城,然後轉6小時普速列車去長株潭將茶葉賣掉,一次往返得花去3天時間。

  2010年高鐵在北斗溪鎮開始修建,每次路過時,劉崇水總是會多停留一會,他覺得,高鐵來了,機遇也來了,心裡琢磨著將自己的茶葉事業怎麼藉著高鐵發展壯大。2013年,劉崇水終於下定了決心,喊上其他4位村民,在一次股東會議之後,註冊成立金香高山雲霧綠茶專業合作社,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擴大茶葉生產規模。2014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後,劉崇水又吸納了20餘戶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種植高山茶葉近千畝。

  高鐵營運的第一天,劉崇水懷揣著茶葉樣品,穿著筆挺的衣服,買上了去長沙的高鐵票。“村裡通往漵浦南站的路修好了,可以從家裡出發直接到高鐵站坐車,全程也就兩個小時左右,方便得很。”

  事實證明,劉崇水的新路子沒錯,現在合作社一年產量近十噸,銷售額達200萬元,遠銷廣東、山東、浙江等地。村民們並未滿足,他們現在正謀劃著將茶園對外開放,吸引遊客來此觀光,從而帶動全村綠色農業的全面發展。

  “搭上了高鐵”的農民,當然不止劉崇水一人。家住寶山村的劉玉坤以前在外打工,寶山村的公路修通後,他回到家鄉搞起了土鴨養殖。因為飼養時不餵食飼料且鴨子的生活環境好,他家鴨子的肉質特別鮮美,500只鴨子一出欄便隨著高鐵來客搶購一空,讓他賺了以前在外務工一年都難賺到的錢。

  光明村的村民張貽求山上種植200多畝楊梅運不出去,現在不僅運輸沒問題,還吸引客人上門採摘。

  梁金華說,北斗溪鎮憑高鐵崛起,如今全鎮有35個扶貧產業發展項目,2018年有8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

  北斗溪鎮的成績也折射出漵浦全縣的農業提升,如今,“漵浦鵝”“漵浦瑤茶”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雪峰片片橘”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漵浦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主產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北斗溪鎮如今煥然一新的村道


【轉載】高鐵入湘十年①丨雪峰山331道彎,彎彎飛出“金鳳凰”

創意農業園


白牆青瓦間的美麗田園

  目前,漵浦南站日均上下1800人次,比剛剛建站時增長了9倍。“這說明高鐵拉近了漵浦和外界的距離。”何增強說,漵浦的發展乘上了高鐵速度。

  一項來自漵浦縣權威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8年,漵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3億元,比2013後增長34.5%,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578元、11294元,比2013年分別增長53.1%、62.7%。

  與滬昆高鐵建設同步,2013年,紅花園工業園確定選址,同年12月獲批省級工業集中區;目前已建成標準廠房11.2萬平方米,簽約企業達41家,29家企業投產運營。

  生態旅遊更是蓬勃發展,向警予紀念館、山背梯田、穿巖山景區、陽雀坡古村落成功創建國家3A景區,“錦繡瀟湘·神韻雪峰”成為區域品牌,雪峰山旅遊納入全省建設五大板塊之中。“水邊聽故事、屈原唱離騷”和“乘著高鐵看梯田”正逐步成為張吉懷精品文化旅遊經濟帶上的響亮品牌。

  北斗溪鎮坪溪村,盧峰鎮漫水村,橋江鎮黃潭村、獨石村,先後獲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2018年,漵浦縣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

  產業興旺、環境適宜,漵浦如同雪峰山上的一顆明珠熠熠生輝,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蔡建香是湖南衡山人,在廣州打工與丈夫相識相愛,嫁到北斗溪鎮。她說,2008年第一次跟丈夫來到這裡,入目一片蕭瑟,真讓她想掉頭就走。但現在,曾經貧困偏僻閉塞北斗溪鎮已是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湖南省美麗鄉鎮、湖南省康養特色小鎮、湖南省生態鄉鎮。他們一家早就返鄉定居,丈夫從事交通運輸,自己去特色民居客棧打工,一家人生活其樂融融。

  “雪峰山,山連山,331道彎,彎彎都是鬼門關。”10月7日,何增強微笑著目送走一列剛剛駛離站臺的高鐵,他說,那些都只屬於過去,他指著距離高鐵站100米開外正在建設的雪峰山索道項目說:“這裡是雪峰山生態文化旅遊的咽喉位置,今後遊客們出高鐵站即可“足不沾地”地坐索道遊覽雪峰山各大景區,體驗“高鐵+索道”的新遊覽方式。”

  眼前的北斗溪鎮,薄霧還未化去,群山掩映青瓦白牆,清澈秀美的二都河穿境而過,與溪河兩岸如畫風景交相輝映。平坦寬闊的公路縱橫,一棟棟飛簷翹角的民房錯落有致……

  小鎮變了,村民的觀念變了,何增強也變了,從最初的不適應到現在的不想離開。他說:“如果你瞭解它的過去,你就會驚訝它的現在。”

編髮:張嗣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