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人才凋零了吗?为什么?

郭小娱


华语乐坛人才其实没有凋零,相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70 80年代有梅艳芳,蔡琴,张学友,李宗盛,郭富城,刘德华,罗大佑等一批歌手引领乐坛,而到了90年代,张信哲,郑智化,王杰,周杰伦,陈奕迅等歌手,而到了现在有李荣浩,毛不易,薛之谦,杨宗纬,华晨宇等新时代歌手。虽然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歌曲没有以前经典,其实不然,只是时代在变,针对的人群不同,未来会有更多优秀歌手创作人出现,华语乐坛也会越来越昌盛。





三毛文化


刚刚听歌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的歌单里百分之八十都是些外国歌。

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都有,反而国语歌没几首,加上之前看到B站一个UP主发的《华语乐坛越来越没落》的视频,对比了03—05年榜单上的歌曲,这不禁也让我开始思考:

华语乐坛真的没落了吗?

之前的音乐榜单以歌曲质量为首,现在的音乐榜单,以粉丝疯狂度为首。毕竟流量社会(谁说吴亦凡呢?)

很多好歌因此没有排进榜单内,并不是歌曲不行,而是没有流量。

十多年前和现在的音乐市场是不一样的,唱片公司的崛起没落对其有很大的关系,具体不细说了,毕竟有很多人科普过。

我只是想说明,现如今,榜单上的歌不一定就是好歌,去跟之前榜单上的歌相比也是不公平的。

现在每年新发的歌曲数量比之前要多很多倍,自然会良莠不齐,不能只抓着几首烂歌曲就说华语流行乐坛完了。

这纯属耍流氓。

冯裤子说因为有垃圾观众所以有垃圾电影,这话当时遭到很多人批评,但真的挺有道理的,正因为有很多垃圾听众不听歌,只追星,才让那么多垃圾歌曲进入了榜单。这才有华语乐坛完了的说法。

其他认真写歌的音乐人表示很受伤。

除了上面说的追星不追歌的现象,还有一种歌曲泛滥也被很多人称为华语乐坛完了。

神曲。

当年龚琳娜一首《忐忑》吓得不少人尿都洒出来几滴。

刚开始神曲是说那种别人唱不来的歌曲,经过凤凰传奇的不懈努力,神曲的定义慢慢变成了那种通俗易懂,烂大街的歌曲。

这其实没那么多槽点,只不过听起来的确有点土。但这只是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

再有就是抖音快手带火的歌曲,例如《讲真的》《纸短情长》。

说实话,我觉得还凑活,没那么不堪。

就连《学猫叫》我也只是认为他们得词有些低龄,曲子还是可以的。

说到词,我不得不说,咱们中国人是最重视歌词的民族。一首歌你曲子再好听,歌词写的不行,就会说这首歌是个烂歌,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些;

相反你曲子写的不行,但词写得极好,会有很多文艺青年说,不错,这歌挺有内涵的。

呵呵

我个人认为,一首歌,曲子大于词。

歌曲属于音乐,一首歌即便没有词,曲子也能称之为音乐,一首歌没有曲,歌词充其量是首现代诗。

当然,我不是说歌词不重要,好词加好曲才能称之为好歌。

不过,国人重视词似乎也只是重视华语歌曲的歌词。

对于国外的歌曲,似乎词的好坏并不影响什么。

比如《Uptown Funk》 《Shape of you》《Despacito》

这三首歌随意一首歌词拿出来,都不亚于《香水有毒》,但说他们歌词三俗的人少之又少,最多调侃一下“小黄歌”,然后乐呵呵点了收藏。

WTF!!!!

几个意思?听外国歌听曲,听中国歌听词?

我想了半天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

听外国歌听不懂歌词。

虽然英语从小到大都要学,但是有几个人敢说我第一次听英文歌不用看翻译都听得懂歌手的意思?

我有时候听华语歌,不看歌词都听不懂歌手在唱什么。

大多数人听英文歌的反应都是:这首歌挺好听的,下载了。

正因为听不懂词,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曲子上,曲子写得好,我爱听,那这首歌就是好歌。

别这样,不好。

华语乐坛是在不断进步的,风格越来越多,难免有你不喜欢的,但这是好事。

我们也有很多好的歌曲,好的音乐人。

我在11年的时候,听李志赵雷,要是没有毛不易,怕是还有很多人不认识李志,没有我是歌手,怕是很多人不认识赵雷。

这说明了什么?

好歌比不上好流量。

最后就是情怀了,小时候听的那些歌已经变成情怀嵌入我们体内,难免评论时有失公允,就像我们的父辈很不喜欢周杰伦那样。


火锅没味儿


如今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静下来心无杂念的去做音乐了,如今的一切不论音乐还是影视剧,都透着一种浓浓的商业气息,音乐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该掺杂任何其他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