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提琴——小提琴中的“蒙娜麗莎”

​西方音樂史上有一位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制琴師,名叫斯特拉迪瓦里。他一輩子製作了1000把大提琴和小提琴,僅傳世的作品就有700多件。其中就有一把非常有名的血紅色小提琴,名叫“吉布森”。今天我們就從這把紅色小提琴聊起。

紅色小提琴——小提琴中的“蒙娜麗莎”

吉布森1713年,由斯特拉迪瓦里製作完成,它的第一位擁有者就是英國著名小提琴家吉布森教授,這把琴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之後吉布森教授將小提琴贈送給了好朋友,另一位小提琴家胡貝爾曼,從此開啟了“奇妙之旅”。

這位胡貝爾曼小提琴家,不知道是心太大,還是和大眾一樣對送給自己的東西不太上心,竟然先後兩次弄丟了紅色小提琴。一次在維也納演出被盜,所幸警方及時破案找了回來;另一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他把琴放在休息室,又被小偷偷走了。這次紅色小提琴就徹底離開了胡貝爾曼。

紅色小提琴——小提琴中的“蒙娜麗莎”

這位偷走琴的小偷,不懂得琴的價值,由於手上急著用錢,就拿到夜總會上叫賣。恰好被同在夜總會拉琴的琴師奧爾特曼碰到,他一眼就認出了這把紅色小提琴是個寶貝。在弄清楚叫賣者不懂琴後,他假裝很不在意,討價還價,最終以100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把小提琴。100美金在當時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奧爾特曼因此還被妻子訓斥。但是奧爾特曼知道,他撿到了寶貝。從此奧爾特曼對這把紅色小提琴愛不釋手。但是他擔心琴被盜,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這把小提琴的真實身份。直到臨死前,他怕妻子不懂得珍藏寶物,變賣自己的東西,他才告訴妻子紅色小提琴的真實身份。

之後,紅色小提琴一夜成名,又幾經輾轉,“吉布森”現由世界最頂尖的小提琴家約夏·貝爾持有,身價500萬美元。約夏·貝爾每年200多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都帶著這把“紅色小提琴”。場場爆滿,經常一票難求。很多人不僅僅是喜歡約夏·貝爾的演奏,更多的是想一睹“身世離奇”的紅色小提琴。最後紅色小提琴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紅色小提琴》,再次名噪一時。

紅色小提琴——小提琴中的“蒙娜麗莎”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到底這把紅色小提琴比其他優質小提琴好在哪裡呢?它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能夠讓聲音昇華成人間仙曲嗎?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紅色小提琴的材質和工藝的確是精湛,毫無疑問出自名家之手。它的各個方面都要比普通小提琴甚至是一般頂級小提琴好很多。但究其本質,它對演奏的音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加成。紅色小提琴的神奇效果,大多來自其背後的故事和各種“精英”、“名氣”的粉飾。

持有者約夏·貝爾本人就做了這樣的實驗。2007年1月12日,他喬裝打扮成街頭藝人,站在美國華盛頓地鐵站賣藝,他就用這把身世顯赫的天價紅色小提琴,演奏了六首巴赫最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在45分鐘賣力的演出過程中,共有1097人經過,有的駐足欣賞,有的壓根兒就沒在意。最終僅有27名路人共給了賞錢32.17美金。這其中還有20美金是有一位老太太認出了演奏者就是約夏·貝爾。事後採訪老太太,她說真沒想到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平時生活竟這麼辛苦,於是慷慨的捐給了他20美金。

同樣的人、同樣的琴、同樣的曲、同樣的組合,在市井和在高雅的殿堂受到的待遇完全不一樣。對於普通人而言,紅色小提琴和普通琴別無二致,沒有什麼特殊的加成。去掉了物質本身之外的各種“背景”和抽象“意義”,刪除了各種名家、名琴的光環後,平庸和精品很多時候分得並沒有那麼清楚。

這就是為什麼達芬奇最優秀的作品並不是“蒙娜麗莎”,為什麼梵高在世的時候,只賣出去了一幅畫,為什麼米勒生前的畫作連給孩子換幾雙童鞋都困難。因為沒有人去解釋他們的偉大,沒有人為他們做背書,更沒有平臺讓他們的作品“與眾不同”。而一旦有質量的作品碰上了合適的解釋,其價值就立即飆升。這就是為什麼安迪·沃霍爾的複印畫都能賣出天價,馬塞爾·杜尚的一個普通小便池也能被載入了史冊。

紅色小提琴——小提琴中的“蒙娜麗莎”

我們總說天才等於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可是很多時候成功的天才都是99%的解釋加1%的努力。就像勞力士和LV皮包,有了品牌的加持,它們背後的意義就是價值。在社會這個大熔爐裡,相比於動物,我們沒有高大的鹿角,沒有美麗的尾巴,供我們炫耀自身的特殊。所以能和各種普通、平庸區分開來的“意義”就成為了標榜我們身份和地位的最佳工具。對於很多人而言,奢侈品的功能並不在於使用,人們最看重的不是物質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抽象意義和強大解釋力。畢竟,奢侈品、豪車、名錶一出現,什麼都不用說,它們就在向你周圍的人宣佈你的經濟或社會地位。

最後問大家,在你瞭解了以上背景之後,你還會花天價購買奢侈品嗎?歡迎互動。這是與您分享的第481篇文章,歡迎您的閱讀,我們下週見。

註釋:創作材料來自得到APP郝廣才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