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漢武帝繼位後,年輕的他做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人事安排:

任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

衛尉一職始於秦朝,漢朝沿襲,為九卿之一,是統率衛士、守衛宮廷的官員。西漢時,皇帝居於未央宮,未央宮衛尉的職責,主要是守衛皇帝的安全。另外,當時也設有長樂宮衛尉,因太后居於長樂宮,長樂宮衛尉的職責,則是守衛太后的安全。

為什麼說漢武帝任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耐人尋味呢?

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漢武大帝》中的李廣

因為能擔任未央宮衛尉的人,通常皇帝極其信得過的嫡系。比如,漢高祖的衛尉驪商、漢文帝的衛尉宋昌、漢宣帝的衛尉張安世、東漢光武帝的衛尉李通等莫不如此。這倒也容易理解,畢竟皇帝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託付給一個自己不怎麼信得過的人。

那麼,李廣之於漢武帝,又是什麼情況呢?

從李廣的職業生涯看,他擔任衛尉前的二十年裡,幾乎都在邊境抵禦匈奴,與年輕的漢武帝並無交集,並不是漢武帝的嫡系。關鍵在於,李廣曾在平定“七王之亂”後,接受過樑王的封賞,而梁王正是漢武帝成為儲君的最大勁敵。李廣的政治立場沒站穩,是他早年被漢景帝冷落的重要原因。

當然,李廣與漢武帝沒有交集,並不能說漢武帝因此就不信任李廣。但至少肯定的是,李廣並不是漢武帝最信任的人。正因如此,安排他擔任未央宮衛才耐人尋味。

或許有人認為,年輕的漢武帝是一個有個性、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未必會遵循什麼慣例。李廣即便不是未央宮衛尉的第一人選,但也沒有到被“一票否決”的程度,安排他到這個崗位,勉強說得過去。

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

但我認為,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年輕,卻很有主見。他對人事的安排,尤其是對未央宮衛尉這樣重要崗位的安排,必然不會無緣無故。

那麼,漢武帝到底是基於什麼考慮的呢?

綜合漢武帝繼位後的一些行為,我們有理由推測,漢武帝任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後來打擊匈奴做準備。

漢初自白登之圍以來,由於國力較弱,此前的掌權者,無論是劉邦、呂后,還是文帝、景帝,對匈奴都是採取和親政策。但是,60多年來,和親政策並沒有給漢匈之間帶來真正的和平,這段時間裡,匈奴對漢朝的侵擾屢見不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與此同時,漢朝經過呂后及文景兩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繼位時,漢朝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經具備了與匈奴開戰的資本。既然和親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只能通過戰爭解決了。何況,漢武帝本就是一個好戰之人,當然不會一直隱忍不發。

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和親並沒有帶來和平

然而,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戰爭是國家大事,是國家興亡的緊要之處,是千萬生民存亡的關鍵,必須認真研究。

戰爭是大事,不是說打就打這麼簡單,必須認真研究,精心準備,漢武帝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漢武帝在繼位之初,並沒有馬上與匈奴翻臉,仍舊執行著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不過,這只是麻痺匈奴的虛與委蛇之策。從長遠看,戰爭已不可避免。

那麼,漢武帝需要做哪些準備呢?擴充兵員、飼養馬匹、訓練騎兵、聯合月氏(派張騫出塞)等當然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打擊匈奴,最關鍵的,是要熟悉匈奴的戰術。在漢武帝看來,不僅具體與匈奴作戰的將軍們要了解匈奴的戰術,自己作為總指揮,更要了如指掌。

因此,漢武帝把李廣從邊郡調回,安排他擔任未央宮衛尉,根本原因在於李廣曾擔任邊郡太守多年,有著豐富的與匈奴作戰的經驗,同時又善於騎射。讓他在自己身邊,可以使自己以及身邊的年輕軍官通過李廣,迅速熟悉匈奴的戰術。另外,李廣精湛的騎射技能,也對漢武帝身邊的年輕軍官們在騎射上大有進益。這些對日後打擊匈奴,均有裨益。

因此,漢武帝的這個人事安排,根本目的在於發揮李廣的“傳幫帶”作用,使漢武帝本人以及他身邊的年輕軍官儘快成長,為今後與匈奴打戰做準備。

從這個角度看,漢武帝安排李廣擔任未央宮衛尉,也就解釋的通了。

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飛將軍李廣雕像

實際上,根據史書記載,除了通過李廣,漢武帝還通過多種方式熟悉匈奴的作戰風格以及風土人情。主要有以下幾個事例。

漢武帝當太子時,與韓王信的曾孫韓嫣交好。韓王信曾投降匈奴,後來又歸漢。韓嫣從小在匈奴長大,十分熟悉匈奴的情況,漢武帝繼位後,

“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中大夫”。可見,漢武帝從韓嫣處,也瞭解了很多關於匈奴的情況。

此外,李廣擔任未央宮衛尉後,他的三個兒子也離開邊境,隨李廣一同入長安。漢武帝安排他們為騎郎,留在身邊當侍從。他們都曾隨李廣在邊境抗擊匈奴,從他們身上,漢武帝也可以瞭解匈奴的情況。

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漢武帝在瞭解匈奴的基本情況後,曾在“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也就是:召集身邊侍衛及隴西北地兩個地方的善騎射者,通過遊獵的方式,模仿匈奴的作戰風格,對與匈奴作戰進行軍事演習。

這種演習,往往安排在八九月。為什麼是在八九月呢?因為這個時節匈奴農忙已過,馬匹也已經吃的肥壯,正是侵擾漢境的最佳時機。漢武帝在這個時節搞演習,說明天他對匈奴的情況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在瞭解匈奴的基礎上搞軍事演習,自然要搞的愈發逼真才好。

漢武帝的一次人事安排:看似意外,卻耐人尋味、暗藏殺機

《漢武大帝》中的衛青,年輕時常隨漢武帝模仿匈奴遊獵

在以上幾個例子中,漢武帝分別通過不同方式熟悉匈奴的情況,說明他極度渴望瞭解匈奴——瞭解對手,才能擊敗對手。這些事例,從側面佐證了漢武帝安排李廣擔任未央宮的衛尉,目的就在於通過李廣熟悉匈奴的情況,同時傳授漢軍騎射以及幫助漢軍模仿對匈奴的作戰。

結語

從漢武帝安排李廣擔任未央宮衛尉以及通過其他多種方式熟悉匈奴的情況來看,漢武帝在繼位之初,就在醞釀對匈奴的戰爭,以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李廣的這個人事安排,只是其中的一例。

可見,漢武帝此後打擊匈奴時,能夠慧眼識人,重用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給匈奴以毀滅性打擊,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瞭解匈奴的情況後,做出了科學而具有針對性的決策。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漢武帝為打擊匈奴所做的準備以及取得的成功,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註解。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