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好平臺讓臺灣人才引得進留得下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近年來,莆田市涵江區注重厚植重才、愛才、容才的環境,多方引進臺灣人才。用好政策,以商招商聚產業,打造涵臺產業合作新高地。用心規劃,讓涵江與臺灣兩岸人同鄉同族共發展,切實深化了閩臺人才融合發展。

為壯大本地重點產業,莆田市涵江區積極引進臺灣相關領域的專家人才,為他們打造良好的創業就業平臺,建設優質的生活配套設施,讓臺灣人才引得進、幹得好、住得下——

涵江:好平臺讓臺灣人才引得進留得下

重才有方

在過去一年多里,只要住在涵江,臺灣青年羅敬凱都會去涵江區工業路上的阿力煎包店。“因為這條路正好是上班的路,每天騎摩托車經過,都會停下來吃幾個煎包,經濟又抵飽。”他是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電路設計開發部副理,還是一名設計師,酷愛游泳、騎車、跑步。

6月15日,在廈門舉辦的海峽兩岸青年論壇上,羅敬凱入選福建省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為莆田市唯一一位入選人。

羅敬凱是2017年底經人推薦從臺灣來到莆田的,進入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工作。這家公司是省電子信息集團承接“增芯強屏”國家級戰略而主導投資的高新技術面板項目,主要生產具備國際先進技術的各類顯示屏。

他在這裡主要負責面板研發工作,做新型顯示器。“這裡的發展前景不錯,工作內容與之前的不謀而合。”他說,“一開始,也會擔心這裡的人會不好相處,來了之後,發現這裡的人很友善。”作為面板設計師,他帶的員工多是本地人。在他的鼓勵下,他的團隊已獲得近20項專利,“大家工作態度很認真,很好帶”。

目前,像羅敬凱這樣在涵江就業的臺灣人才有近300名。

鳥無定棲,林茂則赴。莆田市臺辦副主任黃建富介紹,近年來,為吸引臺灣不同層次人才,涵江先後出臺《涵江區以商招商獎勵暫行辦法》,對準臺灣優勢產業精準招商引才,按照不同產業業態、人才類別給予分類補助。與此同時,涵江區研究起草《關於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來涵創業就業的實施意見》,設立專項資金,為來涵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提供創業資金支持和生活補助。此外,還編制《臺灣人才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彙編》,有效解決人才政策碎片化等問題。

2018年,莆田出臺“莆臺政策35條”,在涵江區設立閩臺人才交流基地,著力構建人才窪地,通過“項目+人才”雙招雙引模式,以產業優勢構築人才優勢,不斷拓寬人才引進對接渠道,著力搭建多元化的引才路徑,逐步催生人才集智效應,實現“人才、資金、項目”打包引進。同年,64名臺灣人才獲得補助資金。

涵江:好平臺讓臺灣人才引得進留得下

涵江區閩臺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資料圖片)

愛才有道
跨過一灣海峽,如何搭建起臺灣人才成長直通車?

涵江歷來在電子、機械裝備、食品產業等領域佔有重要市場份額,而臺灣在這些領域正好也有發展優勢。所以,涵江區緊抓二者共性,強化平臺支撐,圍繞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產業需求,吸引臺灣優秀人才來涵發展。兩年來,涵江區委主要領導先後4次帶隊赴臺開展招商引才工作,共對接涵臺項目17個,新設立臺資企業5個,聯動引進臺灣人才30多名。涵江區委組織部部長方振涵說:“臺灣相關領域的人才進來,他們正好發揮所長,推動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落地見效。”

全冠(福建)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是比較早在涵江落地的臺企。“這家企業主要設計、製造和銷售食品、食用油瓶、碳酸飲料瓶等PET瓶專用吹拉機系列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龍頭企業了。近年來,該公司繼續擴大再生產,目前在大陸擁有幾十項專利。”涵江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果說引進相應人才是“點對點”,那麼涵江區也注重打造“面對面”的平臺。如搭建以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興化灣南岸工業園區為核心,以電子城、汽車城、啤酒城為重點的“兩園三城”特色產業發展基地,面向臺灣開展專項招商引才活動,深度承接、梯度轉移產業配套延伸項目,聯動引進不同領域的臺灣高層次人才100多名。

涵江北部山區多水庫,因為靠近水源,政策上以保護為主,以發展精緻農業、家庭農業為主。2018年,涵江通過對接臺灣佳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進臺灣大學農學博士周慶安科技團隊,投資8000萬元建設集農業觀光、教育科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項目。

在打造現代農業交流合作平臺上,涵江目前累計引進擁有關鍵技術的臺灣農學專業科技人才和高素質臺灣農民20多名,發展梅洋茶場、莆臺生態農業示範觀光園等10多個臺灣農業項目,涉及臺灣芒果、番石榴等農業良種50多個。

此外,涵江區還重視臺灣青年的力量。7月,涵江區聯合團市委共同舉辦“約會涵江 創贏未來”臺灣青年創客創業交流會,邀請40多位莆臺兩岸創業青年參與,推動莆臺創業青年增進了解、擴大共識。莆田市高新區的創客夢工廠,如今成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服務基地,吸收了兩岸優秀青年企業家、創業導師,組建青年創業輔導團隊。截至目前,已有4個臺灣青年創業團隊入駐,其中20多名臺灣青年人才通過“創客夢工廠—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孵化企業4家。

涵江:好平臺讓臺灣人才引得進留得下

兩岸青年一起到高新區創客之家參觀交流。(資料圖片)

容才有心

為了優化臺灣人才發展軟環境,涵江區特別在基礎設施上下功夫,讓臺灣的人才安心留下來。

涵江區專門出臺《專家公寓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回購專家公寓336套,總面積2.52萬平方米,統一裝修、統一配備傢俱和家用電器,為專家提供“人來即住”的公寓環境。目前,已有100多名臺灣專家入住。

在涵江區興涵水都,這裡有70多畝土地正在建設,政府採取“限地價、競自持”的土地出讓方案,鼓勵企業參與人才房建設,計劃建成人才房1268套。同步規劃學校、醫院等,確保建成人才集聚社區和溫馨家園,讓人才紮下根來。

7月10日,莆田市委、市政府及醫療保障部門積極先行先試,與福德旺(福建)醫療管理有限公司、方勝磐石保險經紀公司牽手合作,在莆田涵江醫院試點設立“莆田市涵江區臺胞醫保服務中心”,臺胞就診後只需簽訂相關委託文件,由臺胞醫保服務中心指派專人完成報銷材料收集及報銷工作,報銷費用將從臺灣保險機構直接匯入臺胞個人銀行賬戶,實現“一站式”的醫保報銷服務。

在這裡買了房,醫療、教育跟上了,在細節上也可見用心。方振涵介紹:“我們已籌資400萬元,計劃在涵江人民公園附近建設一座具有臺灣特色的體育活動場所和休閒場所,涵蓋壘球場、足球場和咖啡館,為在涵臺灣人才提供運動、休閒交流場所,目前正在招投標階段。”

此外,涵江區還在全市率先打造一站式創業就業窗口。在中國海峽人才市場涵江工作站設立專門窗口,推行“一窗受理、集中辦理、專員服務、全程跟蹤”的集成化模式,為來涵臺灣人才提供就業推薦、獎勵申報、手續代辦、項目跟蹤等全流程服務。建立全市首家閩臺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在華佳彩體驗基地、福聯職工生活區等涉臺企業廣泛佈局聯絡點,打造集交流、服務、休閒於一體的“一心多點”人才交流服務平臺,通過舉辦各類人才論壇、主題沙龍等,吸引臺灣人才共同參與,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去年以來,舉辦各類活動16次,參加人數800多人次。

“每年,我們不定期舉辦各類活動,讓臺灣人更好地認識我們,也讓我們能更好地服務他們,打造大陸人與臺灣人同鄉同族共發展的和樂關係。”方振涵說。(福建日報 俞靚)

涵江:好平臺讓臺灣人才引得進留得下

涵江區不定期舉辦臺灣高層次人才交流沙龍。吳怡涵 攝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