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文/楊俊武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冬天裡夜晚長白天短,天明得晚,雞叫過二遍,母親就叫我上學校。棉襖在炕角角,棉褲在被窩裡暖著,白土布襪子壓在炕上席底下,一雙溼透的棉窩窩在炕門子烤著,簾簾帽子掛在房門背後信叉上的拾布盤上,書包也在那裡掛著。

那時家裡窮,沒有鐘錶,上學全靠聽雞叫掌握。雞架在房簷下的窗子外頭,一隻公雞叫鳴,四隻母雞下蛋。公雞叫鳴時辰很準,從沒耽誤過我們上學的時間,因此我們非常喜愛那隻大紅公雞。

沒有圍脖,沒有手套,母親給縫了個黑棉筒袖在炕頭放著,我不情願地坐起,嘴裡哼哼著,尻子還離不開熱炕,用手揉了揉眼角的眼晴屎,不想掙開眼,“媽!天還早著呢,讓我再睡一程。”媽說:“不早了,快亮了,上學不能遲到了。你聽鄰家的二娃都開門叫了幾家娃的門。”母親反覆地提醒我,不能再睡了,我坐著不想穿衣服不想下炕,母親生氣地硬拽著棉襖披在我的身上,硬強迫我穿上衣服褲子下炕了。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取下花布湊縫的書包,裝好書本鉛筆,不情願地背上,戴好日本鬼子式的簾簾帽子,提上8K紙大的石頭寫字闆闆,穿好鞋底還發熱的棉窩窩就出頭門了。那時社會治安好,村子沒賊,母親隨後也不用關頭門。

走出頭門後,我先敲門叫了門東的大毛,叫了門西的二毛,又叫了同班的小張,還隔幾家叫了別班的大張。忽然,我記起出門時忘了拿早上吃的,借他們都沒出來的時間,我趕快推開家裡的頭門,直接跑進廚房,掀開鍋蓋,伸手從鍋裡熱水中抓了兩個母親咋晚暖好的甜柿子裝進口袋。母親聽見我拿柿子趕緊說,昨天蒸好的紅芋在活面盆裡放著,用鍋蓋蓋著。廚房沒燈,我又黑揣著,伸手抓了兩個熟紅芋。準備轉身走時,聽見了炕上棉車紡線的嗡嗡聲,隔門簾看去,母親坐在棉車懷裡,右手搖著拐拐,左手捏著棉眼子,一上一下地正在紡線呢。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母親說“冬天夜晚長,醒了就睡不著,你們上學一走,我安心能紡兩個小時的線,為明年二三月織一機子白布作準備。不然,天熱了,你們幾個上學穿啥!”我鼻子一酸,扭頭跑出了頭門,母親紡線的微弱燈光透過窗縫子照亮了我出門的路。

這時幾個男同學都紛紛開門出來了,他們戴著棉帽子或火車頭帽子。幾個女同學也出門了,她們圍著紅方塊花圍巾,戴著大紅花棉筒袖,我們十幾個同學結夥向學校走去。村子三名女同學,不是同級同班,每天早晨都跟我們一塊上學。她們走前邊,我們跟後邊,沒有狼還是保護著她們。男娃畢竟膽子比女娃大,跟在後邊她們放心,我們也高興。

村子離學校二里多路,走快也就二十分鐘,因為要過一塊莊稼地(那時候晚上和正午時分,人少的時候,路上會有狼出沒),家長們也不放心,有時扛著鐵鍁跟在後邊護送我們。雖然我們很少碰到狼,但家長還是很擔心,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出事後悔莫及。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那時候冬天好像特別冷,愛下雪。有時晚上睡覺的時候路上還乾乾的,第二天早晨上學時,卻發現白茫茫一片,原來是後半夜開始下的。大雪天,雪白地白路白,冷風直往脊背鑽,戴個兔尾巴護耳朵,雙手抄抄著袖筒。雪把麥子蓋的看不見,露頭的也是星星點點。路上雪裡有狗或野狐跑的爪子樣,我們不懂,以為狼凍極了,沒啥吃,晚上出來尋著吃娃呢!一個人這樣說,大家都會這樣想,越想越害怕,於是大家開始跑,好像真的後邊有狼在攆一樣。其實是自個嚇自個,多餘的擔心。那時,人們生活困難吃糧緊張,沒有幾個養狗的人,狼吃娃,就是對學生的大危脅。

冰天雪地,一片銀白,十幾個娃娃走在一起,也是互相保護,互相壯膽,真的要遇到餓狼的襲擊,全憑一群娃娃,誰也沒有辦法,誰也逃不了!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有時到了學校,老師房子的燈還黑著,可能昨晚老師批改作業熬夜睡晚了,或是冷得前半夜睡不著,我們不吵不喊讓老師多睡會。老師睡的是土炕,燒生產隊場上的麥草,只有把炕燒熱,房子才能暖和,老師才能批改作業和備課,講好第二天的課。

教室在兩座大爺廟裡,一四年級一座,二三年級一座,爺廟是燒香拜佛之地,多與神鬼有牽連。所以,我們都是很多同學一塊到學校進教室,一兩個人害怕得不敢進去。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過去的教室沒有電燈,窗子沒有玻璃,全用織的穀草把把掛在門和窗子上,教室裡又黑又冷。我們提著四邊插玻璃片的煤油燈或端著用藍水瓶瓶蓋上鑽眼做成的小煤油燈,在黑暗的教室裡早讀做作業。到天亮時,教室滿是煤油味,鼻孔黑呼呼的。誰也不笑誰,誰也不說誰,喉嚕難受直想吐痰。

天快亮了,老師起來打鈴,我們出來在操場跑操。鈴是生鐵鑄造的,像個和尚帽子,掛在學校中間的椿樹上。每天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都由值日老師打鈴,像《地道戰》電影里老村長打鈴的姿態一樣。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過去家裡窮,冬天腳下都穿的棉窩窩,天晴還暖和,下雪鞋底溼透了,棉鞋底子上結了一層冰泥,那就透心的冰。教室沒有火爐,只有幹凍著。這結了冰泥的棉鞋穿著也不方便,溼重溼重的,只好把棉鞋脫下來,在教室外的臺臺上把冰泥磕掉,這樣穿上能輕快點,但腳底還是冰冷冰冷的。只有下課了相互之間靠在牆角擠擠暖暖、跺跺腳增加一點熱量,或著是互相提腿鬥雞取樂。放學回到家,母親就趕緊讓脫鞋放在炕門子邊上或鍋底下烘,有時烘上一夜也沒烘乾,只得第二天早晨又穿上上學。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遇到下大雨下大雪,家裡沒傘,就披一塊包袱,裝上冰冷的玉米麵饃饃。上午不回家,沒菜就,沒開水喝,近處的同學能回家吃飯,我們就坐在教室吃幹蒸饃,等下午放學了,才回到家裡喝玉米糝子泡紅芋。

現在想想過去上學真的很苦,吃的差,穿的爛,沒書包,沒水筆,冬天冷,夏天熱,放假沒處玩,在家做作業,幫父母幹活,幫餵豬挑草,光知道讀書上學,只有把書念好才能出人頭地,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幸福了!

【作者簡介】楊俊武,乾縣梁村鎮人,退休職工,喜愛文學,閒暇時喜歡用筆紀錄生活。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回憶50年代冬天上學的情景

“行走在乾縣”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