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最具智慧的特色建築風雨橋,無釘無鉚卻能屹立數百年


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最常見,尤其是廣西、貴州、湖南等省的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只要有侗寨,必有風雨橋。風雨橋整體建築由橋、塔、廊、亭組成,都建在村寨內外的小河或溪流之上,既為行人提供交通方便,又可以躲避風雨,因此名叫風雨橋。

這是湘桂黔三省交界處貴州境內的一座風雨橋,旁邊是一個小型侗寨。我國最著名的風雨橋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的那座風雨橋,其實在程陽八寨每個村寨都有風雨橋,而且大部分都在百年以上。

風雨橋一般用石塊和木料建成,橋廊部分都是木材,頂部覆灰瓦,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塔、廊、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簷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

各個木結構之間靠鑿榫銜接,一般會有彩繪或木雕作為裝飾,常見的圖案有龍鳳、千年鶴等吉祥物。橋樑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橋身以巨木為梁。

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樑,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龍。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簷瓦梁的末端,塑有簷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

正樑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配以彩畫點綴,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製神話故事彩畫。

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在侗族村寨見到的風雨橋大部分都有上百年曆史。

這座風雨廊橋很多朋友應該熟悉,是湘西鳳凰古城沱江上的虹橋,也叫臥虹橋,建於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王朝,傳說沱江是一條龍脈,為了斬斷龍脈在這裡修建了這座古橋,距今已六百多年,古樸壯觀。

虹橋和旁邊的數座百年吊腳樓是鳳凰古城的代表,也是最著名的景觀。據記載鳳凰古城的沱江上曾經還有一座風雨橋,後來被洪水沖垮,本來是用作鳳凰“偶遇節”之“偶遇”使用的,現在也沒有這個節日了。

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現在保留下來的眾多風雨橋中,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簷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

風雨橋橋身莊重巍峨,如巨龍臥江,十分壯觀。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據傳,風雨橋建在溪河上不僅僅是給人們交通提供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貴州和廣西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它們興始於漢末至唐代,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結構獨特,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篾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還是風雨橋。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漵浦,貴州從江、黎平等地最多,共有風雨橋330餘座,僅湖南通道縣坪坦村附近的坪坦河上就有九座風雨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