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出資百萬建桂林最高侗族鼓樓,百年不腐不斜


4月7日是農曆三月三,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鎮江口村新建鼓樓落成,數千名群眾歡聚一堂,以唱侗歌、多耶、百家宴、蘆笙踩堂等方式進行慶祝,為壯族傳統“三月三”活動增添幾分光彩,盡展濃郁的侗族風情;而古樓的建成歷時一年,真正的純手工製作,是目前桂林市境內最高的侗族鼓樓。

“鼓樓由村寨群眾投工獻料,集資籌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設計,自行建造。”江口村村民韋吉建說,整個建築沒有圖紙,數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憑掌墨師傅心中計算,也全部是手工製作。

“過去鼓樓都懸掛一面牛皮長鼓,村寨裡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江口鼓樓掌墨師傅吳世超說。

鼓樓建造過程繁瑣、工藝複雜,無文字記錄和設計圖紙,侗族工匠們通過“師帶徒”結合“言傳心授”,將這些技藝、工序完整傳承下來,形成以穿鬥結構為主,將抬梁和井榦式結構融為一體,突出地表現樓冠的營造方法,並大量採用精美的彩繪、彩塑等裝飾形式,是侗族先民智慧的結晶。

經過一年的努力,江口村這座佔地324平方米、高38.8米、23層,總投資300多萬元的鼓樓終於建成,也是目前桂林市境內最高的侗族鼓樓。

只見鼓樓高聳雲端,頂蓋是絢麗多彩的樓頂,頂蓋下斜面的人字格鬥拱,像蜂窩百孔窗,其周圍木雕像燕窩壘泥點,工藝精巧,造型別致。

中部是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每方簷角均為翹角,層層疊疊,重簷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樓身以四根粗大、筆直的長杉木為主柱,從地面直通樓頂,極為壯觀,樓內或雕塑,或繪畫,魚蟲鳥獸,栩栩如生。

據瞭解,龍勝縣境內現有大大小小88座各式各樣的鼓樓,僅廣西龍勝平等鄉平等村就有11座,故被中外遊人稱為“鼓樓群”。

這些鼓樓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徵和興旺發達的標誌,具有“集眾議事”、“制定與執行款約”、“踩堂祭祖”、“裁決爭訟”、“迎賓送客”、“休息娛樂”、“行歌坐月”、“節日集會”等社會功能。充分展現了侗族人民的歷史與現實,具有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和文化底蘊,積澱和蘊藏著侗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

但是每當一座鼓樓落成之後,我們也不要忘記了這些建設者。

是他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智慧的力量,以及匠人之心,才把鼓樓建得具有文化內含,又特別的漂亮大氣。

而他們只是普通的村民,往往也是偉大的勞動者。當然鼓樓常以防腐木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不用一釘一卯,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腐不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