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點個關注,每日趣看心理看八卦,學習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我真的對數學沒興趣,學不進去的,也別給我補課了,補了也沒用。”

這是開學前夕生無可戀的表妹的原話,也讓家長迅速緊張:學習面前,豈是你想不想決定的,學!一定得學!於是,有著心理和數學兩科教師資格的小編被推上了“前線”,為妹妹開啟了每晚3h的家教生涯。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後來我發現並非表妹的數學天賦不夠(畢竟通識教育下談天賦只是個例),而是因為數學老師的批評方式過於偏激,“蠢笨如豬”、“根本不適合學習”、“你們再努力也考不好”是這位老師的口頭禪。

逐漸的,表妹開始排斥這位老師的教導,刻意的減少自己在課堂上的存在感,再加上後面幾次考試的失利,表妹也開始認同“自己學不好數學”的說法。最常聽見表妹說的便是:“誰不想每科成績好啊,可我真的學不來數學。”“我已經用心了,你看,這成績就是上不去。”不滿意、不愉快、厭煩的情緒呼之欲出,還沒開始就已經自我否定。

類似於這樣的情況便是條件性厭學。即由於某些條件影響,從而引發對學習行為的負面情緒的現象。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將情況誇大,但我很想說:別拿小問題不當問題。嚴重一點,偏科、痴迷於遊戲、學習無動力,都在不同的家庭中輪番上演。

最常見的跡象便是:坐不住、記不牢、做不快,以及認為“我不行”。那條件性厭學到底如何預防及面對呢?這就要從孩子條件性厭學的心理機制開始說起。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早前有一項數據這樣顯示:61%的小學生喜歡學習,而到了初中這一數字降為18.8%,很不喜歡學習的小學生為1.8%,到了初中卻攀升為6%,高中的比例更加高。更不用說學習壓力逐年上升的現在。

厭學在許多人眼中是:不想學習、學習沒有目的、靠什麼成績無所謂。上述的情況並不普遍,更加普遍的是條件性厭學。

學生主觀上了解學習的重要性,但由於先前的條件影響,在進入學習情境中後出現煩躁、痛苦的感受,並且出現控制不住的儘量迴避或逃避學習的想法以及行為,最後影響學習效率。這便是條件性厭學。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引發條件性厭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對於考試失利的一些錯誤歸因,也可能是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可能是在學習中遇見了一些困難,家長的要求……

一個關鍵因素:條件性情緒反應

當再次面對考試、討厭的老師、壓力……孩子產生了負面、消極、厭惡的情緒,但這些經常出現在潛意識層面,孩子自己並非能意識到。其中最顯著的便是焦慮,因為想學但學不好實在太難受了,這種焦慮產生了額外的負面影響:更容易煩躁、判斷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知識提取困難、面對一些小挫折更容易失落

由此更容易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減退了,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而這些往往會引發行為層面的舉措

由於上述情緒反應的出現,經常引發了兩個作用,即斯金納提出的逃避條件作用以及迴避條件作用。

當厭惡、不愉快的情境刺激即將出現或已經出現,孩子就會盡量回避或者逃避這些情境。但孩子內心又知道自己躲不開、必須學,這樣的矛盾開始折磨孩子。

譬如孩子不喜歡數學老師,對老師有意見,為了少聽見數學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於是刷低自己的存在感,甚至對自己不懂的也不主動問,同時懊惱自己為什麼學不好,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學-學不好-再想學-學不會。

孩子在學習情境中摸爬滾打,一次次的挫敗和周圍給的壓力很容易促使其演變為對於學業的厭惡。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對於孩子的條件性厭學情況,像是一段下坡路,甚少可能通過家長自身的力量讓孩子在下坡的過程中突然轉頭向上,其實我們可以先承接孩子的狀態,再輔助孩子,利用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向上走。

那麼,成為一個“協助型”家長,應當如何做呢?

►及時覺察孩子的狀態。

當覺察到孩子的不對勁,需要做的是靜下來和孩子平等溝通引發問題的真正原因,而非問題本身。有些家長心焦氣躁,問來問去都是:最近成績怎麼下降了?

其實更應該問的是:在學校最近遇到什麼情況了麼,可以和我說說麼。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找到關鍵“條件”,並且協助解決。協助孩子進行正確的歸因或引導,以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明晰孩子出現問題的關鍵性因素,是因為在學校的社交,還是學習壓力,抑或是關於家長老師。很多孩子會選擇內部歸因:我學不好是因為我不行。從而之後會對自己不斷進行心理暗示。

而家長可以幫助分析具體情況,進行一部分的外部歸因,是不是知識點沒學好?還是太粗心?身邊的大環境如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夠解決問題。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給予孩子一些“不學習”時間。

不僅僅是不寫作業,不看書,而是腦子裡也不放著學習。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提玩兒,非得在玩兒的時候提學習:“要是你學習也這麼起勁就好了。”讓孩子的生活時時刻刻都脫離不開學習。

這時候應當給予孩子一些自我思考和放鬆的時間,給予孩子每天0.5-1h的自由,不提學習。並且帶著孩子在學習前做一做深呼吸,放鬆一下。睡前也是,不糾結於今天的細節。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進行正向強化。

陪孩子進行深入的陪伴學習,其中對於薄弱的地方不斷練習,並且在過程中給予一些鼓勵:“你做的很快欸,是不是覺得簡單多了。”翻新孩子的認知,逐漸進行正向強化。

“媽,我真的學不進去”,如何脫離條件性厭學!親子老師來支招

其實家長很容易踏入一個誤區,便是讓“嚴厲”動搖了“愛”的位置,雖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青少年時期,家長的過度嚴厲很容易讓孩子將自己的價值與“成績”相掛鉤,產生錯誤的信念:“我成績不好,媽媽就不會愛我了。”這也導致了孩子對於學習壓力的易感度上升。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小編認為最需要的還是耐心。

家長是孩子的依靠,在孩子身邊便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在情緒點上時,能夠讓孩子“靜”下來,很多問題便已經迎刃而解了。


最勁爆文






點個關注,每日趣看心理看八卦,學習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