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还糊里糊涂?三分钟了解此典故

相信大家在上学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对某位同学开始提问。如果该同学恰巧在走神,或者没听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压根不知该从何作答。这时候老师便会生气地说:“一问三不知,你到底是干嘛来了?”一些好奇的学生此时便会在想:“这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针对这个问题,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解答一下。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还糊里糊涂?三分钟了解此典故

据《左传》记载,在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晋国执政大臣荀瑶发兵攻打郑国。郑国虽然在春秋初期还算个大国,但到了后期就渐渐衰落下来,沦为二三流的小诸侯国。荀瑶在出兵郑国前卜了一卦,发现是大吉,于是立刻派人全面攻郑。郑国军队抵挡不住,国君只好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搬救兵。

公子般在到了齐国后,先是卖惨,然后又对齐国国君说:“齐、郑都是晋国的近邻,如果郑国被晋国吞并,那等它实力壮大后,下一个被吞并的便是齐国。”齐国国君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便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赶到淄水河岸时,恰逢天降大雨,水位暴涨,士兵们都不愿冒雨过河。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还糊里糊涂?三分钟了解此典故

看到齐军这个状态,郑国大夫公子般可急坏了。齐军能等,但郑国可等不了。再晚几天,恐怕郑国都城就要被荀瑶攻破了。为此公子般劝领军的陈成子赶紧渡河。陈成子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所以明知会被部下埋怨,他还是强迫大家冒雨渡河。当时他披着雨衣,拄着兵戈在山坡上焦急地指挥大军渡河。战马因看见湍急的河水而嘶鸣不已,不肯渡河,陈成子便用皮鞭狠抽战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是让大军全部渡河。

当晋军统帅荀瑶看见齐国整齐划一的军队时,也是非常意外。因为出兵前没有占卜与齐军作战的结果,所以荀瑶心里也没底。他对属下说:“齐军军容严整,现在正士气高昂,我们不一定能打得过,撤军吧!”为了防止齐军偷袭,荀瑶一边撤军一边还派人去离间齐、郑两国的关系。他让使者对陈成子说:“晋国此次攻郑,完全是为了替您出一口气啊!您陈大夫一族,原本是陈国分支,虽陈国为楚国所灭,但罪魁祸首却是郑国。所以国君派我来是调查陈国被灭的真相,同时问您是否为陈国而忧虑?”但陈成子压根不信晋国使者的话,并把他赶了出去。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还糊里糊涂?三分钟了解此典故

晋国使者走后,齐国有位叫荀寅的人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个从晋军过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攻击我军营门,打算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大怒道:“出发前国君就对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也不要害怕大批的军队。即使晋军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毫不畏惧。你刚刚的话完全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回去一定要向国君告你的状。”

荀寅被骂后,感慨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就是,君子谋划事情必定要了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才向上汇报。如今我一问三不知便去汇报,岂不是自寻为难?后来晋国撤军,陈成子也率军回国。而“一问三不知”则流传下来,表示一个人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一无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