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爸爸上学》电影中“石娃”的原型“李勇”的励志故事

《背起爸爸上学》电影中“石娃”的原型“李勇”的励志故事

1998年,《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曾令许多观众热泪盈眶,也让贫困生成为社会的焦点。电影中的主角石娃,与姐姐和父亲相依为命,一把勺子决定了他可以上学,瘫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安心求学,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部电影,当年即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第29届吉福尼国际电影节铜神鹰奖。之后,还有一部反映贫困地区求学的电影上映,叫《一个都不能少》。

《背起爸爸上学》电影主人公石娃的原型,就是李勇。李勇1980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现实生活中,李勇的成长之路比电影里更艰辛,他出生时,父亲52岁,母亲47岁,上面还有有一个哥哥与三个姐姐。李勇6岁那年,父亲瘫痪,大哥大姐都已经成家另过,二姐三姐都在念书,家里的生活重担要靠瘦弱的母亲和年幼的李勇来肩负。1992年,李勇以全乡第二名考上初中,每次到校前,他都要先做好家务。1995年,他获得了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被保送到庆阳师范学校读书,但就在同年,他的母亲却因脑溢血去世。那年的9月7日开学,李勇用架子车拉起了父亲去上学。

《背起爸爸上学》电影播出以后,少年李勇成为了当时的社会名人。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首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的亲切接见。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联评为“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和“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成名之后,李勇也经历了“难以承受之重”,作为榜样,他每学期都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被邀请做演讲、做报告、接受采访等,很多时候“自己无法选择”地被推到了话筒前面,不得不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赞美和敬意,试问哪个少年能不迷茫?在众多的全国来信中,北京某医院的一位老专家写信建议他要继续求学深造,通过读研、读博,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李勇有了更远的目标,白天社会活动多,他就晚上抓紧时间学习,晚上其他同学休息后,他又偷偷点灯学上一两个小时;利用这些时间,李勇不仅没有落下课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1999年李勇从庆阳师范学校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西北师范大学。

荣誉的背后,是“难以承受之重”。李勇迄今仍然觉得,那段背着父亲上学的日子,只是一个为人子的本分。“父亲养育了我,我就要成为他的依靠,哪怕这肩膀当时并不宽阔。”

当年的李勇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又努力考上了硕士、博士,现已成了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破茧成蝶的过程中,李勇始终牢记自己得到了太多人的的关心、激励和帮助。

在日常的教学中,李勇总是以身作则,倾其所学帮助学生成长,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帮他们排忧。当时年级曾有学生,因为生病住院,花销较大,导致学期结束没钱回家,李勇就拿出自己的钱,并以校方补助的名义送到学生手里。李勇还特别注意家庭困难的学生,当他听说一位家庭困难但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同学,因为没有申请到困难补助后很沮丧,他主动找到学校相关领导做工作,为这名学生申请到了特殊补助。在李勇担任班主任期间,他的班级考研率创造了该专业有史以来最高。“就像当年老师帮助自己一样,我也要帮助我的学生。”李勇说。

在做好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李勇没有忘记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连续多年带领学生深入西部基层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响应甘肃省青联的号召,捐款并捐赠价值5000多元的书籍,呼吁并同社会各界一道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为当地希望小学服务。

前些年,当他回到老家宁县听说还有许多边远山区品学兼优的学生上高中经济有困难,他便各方奔走,成立了“宁县春晖助学金联谊会”,并在宁县二中设立“春晖班”,为经济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并灌输给学生得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如今,李勇已经实现了从为人子到为人父的角色转变“我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李勇说希望孩子不要忘记父亲来时的路并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