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大兴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之风

我对中医有着复杂的感情,内心的好感来源于大山深处小时候与中药的相识之缘。而对于疗效的认识肯定,是在读了中医大学之后,与病人打交道的途中。

对于中医,小时候的记忆是治不了疾病的。村里人也都吃中药,好不好也不清楚。初中时期得口疮,反复发作,镇上诊所的中医开了黄连。那个时候黄连便宜,黄灿灿的水,两毛钱喝一周。苦的厉害,而且毫无用处。

村子里也有中医,没发现多高的水平。好多病治不了,但是又缺少医生,病就耽搁了。小病拖延成大病。比如有个水肿的病人,当时冬天他坐在我家火炉旁,恨不得钻进火里,冷的厉害。很典型的脾肾阳虚,火源不足,但是当地医生并不知道如何处理,简单的利水。

后来,真正的学了中医,方才觉得不是中医不行,而是镇上村里医生水平不行。一是没有学历,好多学徒出身,医书都看不下来,这样悟性好也靠不住。二是知识面很窄,很多病就没看过,比如心衰引起腿脚水肿的。三是治疗方向错误。如此口疮本为虚火,但却黄连一个劲用,增加苦寒,又伤了胃。

学习中医,理论必须熟练。

真正对于中医的疗效认可,是跟师学习时候的见识,病人吃了药病确实好了。而后自己开始临床,基本上都是用了中药,效果很好,逐渐的坚定了自己对中医信念。如此,一个门诊几十个病人,就很少去考虑西医药的使用。这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学习,认识的深刻;也来源于病人的支持和反馈。

学习,能够更加坚定对中医的信念。业余看了不少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的病案,看后就觉得虚的太多,病历不完整,且有学生加工的痕迹。靠学生加工的出来忽悠,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如何面对仲景先贤?这些情况,我在初学中医是无法识别的。当时有个老师出了一套书,逢课就讲,结果大家觉得书中的名医真个神仙,无所不能,就稀里糊涂的买了不少的书。路上地摊见了医书,也总是想买几本。后来,这些书在系统学习中医之后,就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用处,什么所谓名家方药,总抵不上一本中基,一本中药和方剂,一本诊断学的价值。实际上,中医基础课学好了,那些所谓的医案著作就有了甄别的能力。不学则不知。

而现在教育不到位的地方,恰恰是这几门基础课没有学好。课堂上,我喜欢提问学生,很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总答不完整,或者压根不会。这些基础不会,怎么去做临床呢?而学校教育却又急于求成的接近临床,如此就夹生了。

所以,好多大学生被一些人瞧不起,这是客观存在。

医术,有天生的层次感差异性。

中医因为经历、学历、工作环境不同,会区分出不同的层次,但在哪个层次行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谦虚谨慎。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北京上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国医大师,承认自己水平高低和所处位置,十分重要。对于中医来讲,知识是深不可测的,就是中医院士或者国医大师,在一本内经或伤寒论面前,也会深叹学浅,甘为学生,有何矜夸之理呢?

对于无名无姓者,或者标榜无所不能者,说的满口大话,这发展不了中医,相反只能因为夸张而失信于民。民心抛弃,中医则亡。

中医应该实事求是,多些谦虚谨慎。

中医,无论是哪里的,基础理论变得不多,想创新很难,虽然屡有标榜的学说,实际上古书上还都有,中医特殊的理论架构,想创新真的不容易。

如此,一个中医首先是做好学问,打好理论基础十分重要。有些医生说自己水平高,自封的一般不要信,学海无涯,谁能达到顶峰呢?而理论的掌握是打开中医药大门的钥匙,没有理论,只会些皮毛。

理论的实事求是就是谦虚,继承创新,把中医理论系统掌握。有个好医的人,有次讨论,说现在中医理论都错了,言外之意,他的是对的。实际上,这样的宣传者,最不靠谱。如果一个乡村医生,非要宣传的胜过院士国医大师,口气了得,但如何服人?实际上,生于乡村,务于乡村,为当地提供最好中医才是硬道理,何须吹外?

而的关于临床的实事求是就是知道长短,一是中医长短,哪些有优势,哪些有不足。二是自己长短。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三是客观对待病人病情变化,真实记录病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医过去讲悟性,有悟性者堪为可用。到今天,已经没有了选徒弟的权利,中学生考进了中医大学,也无分门别类的可能,如此就只能更加实际的让学生感悟中医奥妙,看到实在疗效,找到满意的工作,树立热爱中医的信念。

这一切,需要脚踏实地的,需要严肃认真的办好教育。教育办不好,如有虚浮,学子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