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臨終前,沒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來接班,而選擇了黎元洪?

憤青談足球


袁世凱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重大問題上搖擺不定,接班人就是如此,做皇帝和做總統,也是如此。

最初,老袁是真心誠意要當好民國這個大總統,這從他對家人的安排便可以看得出來,幾個成年的兒子在前清的時候倒在官府裡做過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國後,在袁世凱的堅持下,反而沒有一個人在外做官,這一點,其實日後很多嘴裡唱得很好的大佬,都做不到。

而且,老袁的幾個兒子也確實不著調。身為袁氏長子的袁克定(李菁神似啊),當初在河南老家騎馬,因過於招搖而摔傷,又因醫治不及時而落下了一個跛腳的症狀。一個跛子,怎麼當接班人,以後接見外賓豈不是鬧笑話?

老二袁克文又如何呢?據說記性不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也能寫字、作詩、填詞,但這一些東西,都是花花草草的東西,論治國安邦,這些有什麼用?而且因為袁世凱的偏愛,這小子揮霍、任性、驕奢,吃、喝、嫖、賭、抽(鴉片)五毒俱全,這樣的貨,又讓袁世凱怎麼拿得出手?

所以這個時候,袁世凱不當皇帝,也不讓自己的家人接班,是明確無疑的。

可稍後袁克定去德國治腳傷,卻得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盛情款待,甚至在喝酒的時候揚言,說中國不適合搞美國式的共和制,而應該搞德國式的君主制。

什麼是德國式的君主制,說白了也就是君主立憲,只不過德國的君主,要比英國的君主強勢一點點而已。結果袁克定這傻小子一聽就入腦了,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這便回國向老爹兜售他的帝國夢。

以袁世凱的智商,能不明白傻兒子打得什麼主意嗎?他當皇帝,傻兒子不就是太子了嗎?

而段祺瑞的才能,顯然遠高於袁克定和黎元洪這一波人。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後,段祺瑞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兼炮兵司令。北洋軍中三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被稱之為“龍、虎、狗”,而段祺瑞就是“北洋之虎”。

段祺瑞有實才,他也在心裡掂量:袁世凱現在是大總統,總統是有任期的,一旦任滿之後,誰來接班呢?當然黎元洪是最有可能的,但黎是個軟貨,實力、才能這些必備條件,他一樣都沒有。至於北洋軍中,馮國璋、曹錕這些貨的本事,更在他之下。

所以段祺瑞認為,只要一切正常,這中華民國的大權,必然是屬於自己的。

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袁世凱對這小子的忌諱是頗深的。

那麼黎元洪呢?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個軟貨,實際上並非如此。一旦掌握實權,這傢伙也是很牛鼻的,譬如在武漢,他就果斷誘殺了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為什麼?因為這倆人是革命黨的人,且試圖挑戰他在湖北的權威。

所以在袁世凱稱帝過程中,黎元洪其實是抗拒的。譬如說老袁一稱帝,就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卻被黎元洪數次拒絕。 而在護國運動爆發後,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邀集原國務卿徐世昌、代理國務卿段祺瑞等人聯名發電,最終,西南四省宣告:"中華民國大總統,依法由副總統黎公繼位。"

對於袁世凱來講,把位子留給兒子,等於禍害了一家子,因為兒子能力不夠,必然會在爭鬥中輸給黎元洪段祺瑞等人;而如果給段祺瑞,那就等於給了他統領北洋軍閥的名分,一旦段強勢起步,那麼誰還能阻擋他?只有給黎元洪是最好的,因為黎沒有實權,他做大總統,就等於中華民國二元制的權利體制得到了延續(就好比印度,誰知道印度總統是誰?管事的就是印度總理)。

所以,這樣的安排,對於袁克定、段祺瑞、黎元洪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但問題是,段、黎二人不解其中意義,隨後又整出所謂“府院之爭”,北洋軍閥早期的權力穩定體系,就此被擊破。而隨後,不論是段還是黎,都被時勢所淘汰。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用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說,袁世凱是一個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稱帝,讓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後在鬱悶中死去。

袁世凱稱帝雖然有自私的念頭,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當時民主制度在中國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觀念就連很多高級官員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權威,稅收都收不上來,國家財政困難。



此前國內支持君主立憲的那些人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尤其是他的大兒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夠接班成為皇帝,對帝制非常熱衷,甚至不惜製造西方各國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假象。

袁世凱早年為了籠絡人心,從對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說:將來我的位置還不都是你們的,總統和總理的這些位置永遠都屬於北洋系。

當袁世凱915年12月稱帝后,北洋系的將領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凱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義反對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去世。



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就問他,到底讓誰來接班。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看金匱石屋。當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凱的遺書後,發現上邊依次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培養出來的人,但他向來剛愎自用,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共和國的接班人。他擔任陸軍總長期間,因為次長的人選問題和袁世凱鬧翻了。從此兩個人就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段祺瑞曾被人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維護者,自然要遵從中華民國的約法。

約法中規定,總統出現不測,由副總統接任。現在總統袁世凱去世了,按照法律規定,就應該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



在這個時候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來爭取總統的位置,就會被別人罵成偽君子,違反約法。

正好當時段祺瑞擔任了內閣總理。早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內閣總理的身份來架空總統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



如果袁世凱的帝制沒有取消,那麼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傳說袁家世代年齡都不超過60歲,袁世凱稱帝的這一年已經56歲了,所以在一開始就確定了袁克定。但當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後,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凱臨死前幾天,徐世昌等人問他到時候怎麼辦?袁世凱就說約法。意思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去辦,前邊已經說了,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由副總統來接班,這和美國的制度是一樣的。

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但這又與約法的規定不合,很難操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系的大佬們經過商議就只有推舉黎元洪接替總統職務。袁克定根本不可能進入總統的候選名單,他是最沒有機會的。後來徐世昌曾經擔任過總統職務,最有權勢的段祺瑞擔任過很長時間的內閣總理,但一直沒有擔任過總統。


新知傳習閣


一,袁世凱的遺書

袁世凱臨死前,留下了一個金匱,裡面放著自己的繼承人的順序。

金匱中的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從這三個名字中,可以看到袁世凱這個人,還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除了繼承人的名字,還有袁世凱的遺書,主要內容如下: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可以看出,袁世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充滿悔恨的。這種悔恨,主要來自於對實行帝制的錯誤上。袁世凱認為,實行帝制造成了國家混亂,主要責任在自己,無法推脫。從這個方面看,袁世凱是一個負責人的政治家。

同樣是晚節不保,汪精衛很明顯就差太多了。袁世凱是在生命的最後半年誤入歧途的,汪精衛是在生命的最後3年當了漢奸的,汪精衛臨死前,也沒有對自己的錯誤進行過任何的反省,甚至她的妻子陳碧君在抗戰勝利後還拼命為他洗白,可見這是一個鐵桿的漢奸家族。汪精衛的墳墓,是鋼筋水泥打造的,最終還是被挫骨揚灰了。

二,袁世凱有權力制定繼承人嗎?

按照《中華民國約法》國家實行內閣制,一切大小事務都由總理及其內閣說了算。對於總統的位置,則是一旦總統去世,由副總統接任。按照《中華民國約法》袁世凱無權制定繼承人。

可是,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把革命黨變成了實現個人權力的工具,袁世凱也把中華民國政府當成了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袁世凱修改約法,規定了中華民國實行總統制,並且規定了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且有制定繼承人的權力。袁世凱制定的這個《中華民國約法》被人稱為袁記約法。

按理說,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早已成為集中華民國行政權、立法權、軍權等權力於一身的獨裁者,並且得到了革命黨以外所有人的認可。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派、徐世昌為首的清朝遺老遺少、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朱啟琴為首的交通系,這些人要兵權有兵權,要財權有財權,要知識有知識,要文化有文化。可是袁世凱依舊決定搞帝制。

袁世凱搞帝制,反對最激烈的三個人,正是三個最有力的繼承人——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袁世凱如果讓袁克定當總統,那等於給他判了死刑。

帝制既然失敗了,那就按照原《中華民國約法》的規定,讓副總統繼承吧。

這種安排,既符合袁記約法,也符合臨時約法,兩全其美。

三,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

在“副總統”繼任總統的這個大原則之下,袁世凱還加了兩個人,分別是徐世昌和段祺瑞。這裡能看出,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簡直太強了。

首先來看黎元洪。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頭號功臣,是推翻清廷的急先鋒。這樣的人,不管是在革命黨還是在北洋派那裡都由很高的地位,很強的認同感。袁世凱實行帝制時,要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這是唯一的親王,標誌了袁世凱不忘武昌首義的功勞。

黎元洪雖然號稱菩薩,可是政治遠見和政治才能並不輸給孫中山、段祺瑞等任何一個人。袁世凱認為,如果想要國家恢復平靜,黎元洪是唯一人選。黎元洪一面拉攏孫中山等在野黨,一面彌合段祺瑞和其他北洋將領的關係,能夠在袁世凱死後迅速穩定政局。

如果黎元洪不能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只能說天不佑中華民國了。

其次來看徐世昌。

徐世昌在北洋系中,屬於地位超高的二把手。如果袁世凱是是劉邦,徐世昌就是他的蕭何,楊士奇等人只能算是張良,想要鎮住段瑞琪、馮國璋等人,還只有徐世昌能做到。徐世昌掌權,大概率能夠整合北洋系勢力,讓北洋系不至於過分分裂,讓國家不至於立刻陷入軍閥混戰的慘劇之中。

最後來看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系大佬中最有才的人,這一點毫無疑問。可是就是因為太有才、鋒芒太盛,越容易招致不同派系的不滿。袁世凱早就預料到段祺瑞如果掌權,會導致北洋系徹底分裂,陷入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死循環中。

袁世凱害怕的那一天,很快就到來了。黎元洪擔任總統,被總理府的秘書長徐樹錚欺負的要死,引發府院之爭。張勳復辟,沒想到段祺瑞黃雀在後,反而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自此,段祺瑞掌握軍政大權,謀求武力統一,徐世昌成了橡皮圖章,把中華民國帶入了軍閥混戰的深淵。

袁世凱選擇繼承人,也有無奈的一面。宋教仁的民主改革錯了一次,袁世凱的帝制改革又錯了一次,民國能經得起幾次大錯?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如果功成身退就是華盛頓那樣的英雄,這也是一廂情願。袁世凱如果急流勇退,頂多是像載灃那樣獨善其身,絕無可能成為英雄。因為,美國的成功,不在於華盛頓的功成身退,而是十三州代表的大妥協,是共同制定了美利堅憲法,是美國國父們始終恪守了那一份自由和民主的信念。這份信念,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大多數元勳們,都不具備。


歷史知事


1916年6月6日上午,袁世凱召集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張鎮芳等人,在病榻前商議國事。不過與其說是商議國事,不如說是交代後事。

當時眾人趕到後,袁世凱看了徐世昌一眼,有氣無力地說道:“約法。”

等到徐世昌想要問清楚時,袁世凱就閉上了眼睛,從此這個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就這樣撒手人寰,時間是6日上午10時40分,享年57歲。


袁世凱臨死時所說的“約法”有兩種:一種是孫中山制定的《臨時約法》,稱舊約法,它已經被袁世凱廢除了;另一種是袁世凱制定的“新約法”,但也伴隨著他廢除帝制,約法的存在性也變得可有可無起來。

而兩部約法對於總統的繼承有些不同的規定,袁世凱到底指的是舊約法還是新約法,身旁的幾人都不清楚。

如果按照新約法的規定,總統繼承人由現任總統提名3人,寫在“嘉禾金簡”上,藏在“金匱石室”中。


其實這個選繼承人的方法,還是效仿雍正皇帝的,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上不斷探索,前朝經驗固然可鑑,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嫡長制可避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容易引起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頗費腦筋。即使像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被“九子奪嫡”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皇帝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創建了秘密立儲制度,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密封收藏於特製的鐍匣內,一份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後,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金匱石室”在中南海萬字廊內,裡面藏有一個黃布包裹,內包一張一尺多長的泥金紙,上面寫著“兆民拖命”四個大字,下面寫著“民國萬年”四字,中間則寫著“繼承總統”的人員,上面三個名字赫然在列,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據說這張名單是袁世凱取消帝制之後換掉的,本來上面只有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一個名字,後來改為了黎元洪、徐世昌、袁克定。在袁世凱病重之際,又將袁克定改為段祺瑞。而這幾番改名,袁克定都被矇在鼓裡。

其實不管是新約法還是舊約法,黎元洪都算是首選的接班人(黎元洪時任民國副總統)。所以不管是徐世昌還是段祺瑞,都認為這總統還是黎元洪就任比較好。

如果推徐世昌、段祺瑞,甚至馮國璋為總統,一來違背了袁世凱的意願,二來南方的護國軍政府不會答應,三來會引起北洋派內部的分裂。畢竟黎元洪不僅僅是排在繼任者的第一位,他本身就是副總統,就任大總統合情合理。

1916年6月28日《時報》和李劍農的《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記載:段祺瑞得知黎元洪不願意接任總統職務後,主動對黎元洪說“公為副總統,當然繼任”、“公出,北京秩序,祺瑞當一人負責”。

有實力的段祺瑞為什麼不繼任,反而在黎元洪不願意繼任的時候,勸說黎元洪繼任呢?

據說當時北洋的一批高級軍官,得知總統大位落入一個空架子的黎元洪手中之時,紛紛在總理辦公室(段祺瑞處)抗議,有的人提議段祺瑞,有的人提議徐世昌,還有提馮國璋的。

總之不管是誰繼任,絕不能讓總統大位落入北洋軍閥之外的人手中。於是段祺瑞對他們說:“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大權仍在我們手裡。”經過再三解釋,才將這群人穩定下來。


那麼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為什麼又被排除在外了呢?

在取出泥金紙的當天,袁克定也在場,據說他當時擦了幾次眼睛,最終只能接受原本上面應該是“袁克定”三個字的紙上,卻出現了三個跟他毫不相干的名字。

關於袁世凱改名字這件事,誰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或許是他知道自己死後,沒什麼人去輔佐一個能力欠缺的“皇太子”;或許是他在彌留之際想洗白一番,不想把“家天下”的把柄留給後人唾罵;也或許是他真的看清了是非,不願再讓後人繼續卷在這場鬥爭中吧。

總之,以袁克定的能力,就算是勉強當上了大總統,也不過是又一個“秦二世”而已。而段祺瑞是想當大總統,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府院之爭了,但他卻不能當,不然會引起軍閥鬥爭。

所以不是袁世凱讓黎元洪當大總統,而是當時黎元洪不得不當大總統。更何況這個大總統又來得這麼名正言順呢!


進而讀史


袁世凱臨終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說按照民國總統約法來選擇後續總統。也就是說,關於袁世凱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謠言,袁世凱在稱帝失敗以後聲名狼藉,自顧不暇並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錯上加錯指定總統候選人了。



事實上,關於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凱就算真的有權利指定接班人,也不會讓這兩個人繼承總統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擔任總統。因為在當時,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公子。無論他們兩個誰當總統,都難以承受當時的輿論壓力。

關鍵還是袁世凱稱帝,讓天下人與袁世凱離心離德。袁世凱死前已經廢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凱死後,涉及稱帝的那些人,都必須給國內一個交代。段祺瑞、袁克定與袁世凱的關係都太過於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當上總統,自然會被當做出頭鳥首先進行打擊。要知道,以袁世凱這樣大權在握的梟雄,在各路諸侯的反對下,尚且難以獨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凱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調一點才是上策,他們是不可能往槍口上撞的。



至於黎元洪,黎元洪是當時的副總統。大總統袁世凱在任上辭世,按民國約法來講,自然是應該由副總統代替大總統職權的。另一方面,當時的黎元洪沒有任何實權,對各方軍閥都沒有威脅。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是各方都能夠接受的人物。

雖然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但是黎元洪並沒有取得相應的總統權力。相反,在黎元洪當總統期間,國家大權集中在總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雖然沒有總統的名號,但掌管了實際大權;而黎元洪徒有虛名,實際上不過一個傀儡而已。



蘇綻


袁世凱在宦海中縱橫一生,他的政治智慧和權謀可謂一流,雖然他在晚年稱帝而受千萬人指摘,可這終究掩蓋不了他在政治上的一流權術。

孫中山為了鉗制袁世凱,制定了所謂的臨時約法,可是,孫先生卻似乎忘了,任何的小聰明和手段,在絕對的權勢面前,仍然不堪一擊!

孫先生能制定臨時約法,袁世凱自然也能廢了臨時約法,然後制定更有利於自己的《中華民國約法》。

此外,袁世凱又授意修正了《大總統選舉法》,不僅規定總統可以沒有期限的連選連任,從而擺脫了只能當10年總統的桎梏,將總統變成了“終身制”;同時又規定,總統繼任人選由現任總統提名推薦3個候選人,人選也沒有限制條件,不用避親,這便意味著他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這兩步棋一走,袁世凱的權勢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過,他在謀士和兒子的慫恿、策劃之下,即便明知會遭到無數人的反對,卻仍然固執地稱了帝,終於惹了一身騷,最終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聲中被迫取消了帝制。

此時的袁世凱也走近了人生的終點,他自己似乎也有了這個不妙的預感,所以他在總統繼任者的候選名單上寫下了三個人的名字。

當時不少人在猜測袁世凱將自己的兒子袁克定放在第一位,可是,當北洋政府的高層們打開了金匱石室,揭開了名單之後,卻愕然了,只見名單上赫然寫著三個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沒有袁克定!

黎元洪被放在了第一位,同時,他又是副總統,所以,袁世凱一死,黎黃陂自然便順理成章地繼位當了總統。

即便段祺瑞心有怨言,也不好明目張膽地反對。

可是,袁世凱辛辛苦苦弄出了《中華民國約法》,又費盡周章地修正了選舉法,後來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不正是為了給袁克定鋪路?

為何在臨死前卻沒有“欽定”袁克定為繼承人?即便不好讓袁克定接任,也可以選擇北洋一系的段祺瑞,可是,他為什麼偏偏“欽定”了黎元洪呢?

對於袁克定,袁世凱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即便是他自己,後期對北洋系中的實權人物的控制也越來越小了,更何況袁克定?袁克定上位,絕沒有能力壓制住段祺瑞、馮國璋這些野心家。

袁克定沒有張學良這麼幸運,少帥雖然也是中人之姿,可是卻有張作霖的老兄弟,特別是張作相,在背後支持少帥,所以少帥能夠順利掌控奉系。

此外,袁世凱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敗的稱帝,矛頭已經紛紛指向了袁世凱和袁克定,此時再將袁克定推上去,恐怕袁克定的下場會很悽慘。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袁克定,只能放棄讓袁克定上位的想法,讓他從這場政治漩渦中脫身,將總統寶座騰出來讓給別人。

對於段祺瑞,這個時任國務卿的北洋政府二號人物,又是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人,除了袁克定,他應該是總統繼承人的最熱門人選了,可是,袁世凱為何沒有選他?

袁世凱稱帝之時,雖然弄出了所謂的“推戴書”,可實際上多數人是反對的,如蔡鍔明著支持,暗著卻跑回了雲南發動了“護國戰爭”,又如馮國璋更是公然反對袁的稱帝,即便是袁最信任的徐世昌也持反對態度,段祺瑞雖然沒有馮國璋這麼絕情,可終究是沒有站在袁的背後支持他。

所以,袁世凱對段、徐兩人終究是生了芥蒂,這恐怕也是他沒有選段的一個小小的原因。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沒有選段,說到底仍是出於全局觀的考慮。

從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修正總統選舉法,再到後來的稱帝,已經將他自己和北洋系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南方的革命黨因此掀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如果他再推段祺瑞上位的話,實際上比推袁克定上位所引起的風波也弱不了多少。

事實上,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即便沒有當總統,也惹來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護法運動”。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北洋系的正統,為了穩定局面,只能讓一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來當總統。

這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也是唯一的,因為他既不屬於南方陣營,也不屬於北洋系人,看似地位超然,同時得到了南北雙方的認可,可實則卻如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可是他偏偏資歷夠老,讓人沒辦法反對。

這個人自然便是黎元洪了,他曾是一個清軍將領,後來被人從床底下拉了出來,便成了辛亥革命的元勳。

黎元洪雖然得到了袁世凱的優待,被任命為副總統,可他從來便不是北洋人,所以在北洋政府中也幾乎沒有任何的實權,所以,縱然讓黎元洪當了總統,他也控制了不了北洋政府,如此一來,北洋政府便仍然處於北洋系的掌控之中。

只要北洋系繼續掌控北洋政府,他在死後便能避過清算,袁家也可以託庇於北洋政府,不至於受欺負。

黎元洪當時本便是副總統,讓他繼位,絕對可以堵住南方的悠悠之口,讓他們吃一個啞巴虧,這黎元洪當年是誰推上來的?是南方的革命黨。

所以,黎元洪堪稱是最好最合適的繼承人。

袁世凱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糊塗,即便是在臨死之前,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段,仍然能夠讓無數人自嘆弗如。

只可惜,他終究是走錯了一步,這一步也讓他幾乎被滿盤否定,讓人唏噓。


吾與吾國


確切的說,並不是指定,而只是的推選的名單上列了黎元洪的名字。

而當時有袁世凱修改的《中華民國約法》第二十九條只規定“大總統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副總統代行其職權。”而當時的民國副總統是黎元洪,所以黎元洪暫時接替了總統職務。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一手培養的,但在後期諸多事宜中與袁產生了隔閡矛盾,包括當時袁世凱稱帝,段祺瑞是反對的,所以到了袁世凱後期,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尖銳的。

當時段祺瑞是反對帝制的,並被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所以這個時候的段祺瑞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遵從約法,並扮演約法的捍衛者的角色。而且當時,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真的去爭取總統一職,弄不好就會身敗名裂。

而當時段祺瑞正好擔任內閣總理一職,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這就很難操作了。

因為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這時候段祺瑞想的便是通過內閣架空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但直到最後也沒有擔任總統職務。

再看袁克定,如果袁世凱的帝制能撐下去,或許還有子承父業的機會。但是恢復帝制實敗,曾經的“太子爺”於公沒有參選資格,於私手裡沒有兵權,底下眾多的軍閥派系也不會同意的。


問鑑歷史




袁世凱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個很會做事的人,關鍵時刻總能做出對整體最有利的選擇,當然,“稱帝”之事確實沒做好,除此之外,其職業生涯堪稱完美。

“袁世凱稱帝”確實很鬧心,不僅天下群雄反對,後來,袁世凱自己也後悔不已,儘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憲制”,而不是走“傳統稱帝路線”,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哪裡有解釋時間?

因為“稱帝失敗”,袁世凱腸子“悔青了”,腎也“整壞了”,最終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黃泉。

因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凱可以指定三個總統候選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北洋系”的人會接過袁世凱的擔子,但結果是,袁世凱安排的第一人選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於袁克定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給候選人名單裡。

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選?

袁世凱作為總統去世,擔任近五年副總統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大功臣,此人胸懷很大,先是在武昌起義後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黃興,後是擁護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上了總統之位,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將武昌起義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總統的位置,這一放就是四五年時間。曾經的革命軍代表人物孫中山早已遠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卻長期“矗立”在民國高層中,看來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麼,袁世凱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實,也不完全是。袁世凱其實對黎元洪多有忌憚,因為黎元洪背後也有一幫人,那就是武昌起義的那一夥,可以說,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樹大根深”,人脈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凱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勢力還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凱死前,非常清楚,雖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陣營的,但從整體來看,副總統接任總統之位,最為順理成章,波瀾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絕非“小人之列”。

於是,黎元洪成了總統人選的第一選擇。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凱的最大失誤是“稱帝”,在楊度、袁克定等人來回地忽悠下,袁世凱走了“復辟道路”,此舉讓全國沸騰,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護國軍”。

如果袁世凱死的時候,指定“袁克定”為總統人選,或者指定袁世凱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為總統,那麼全國的護國大軍會繼續進京征討,因為袁世凱把“國家利器”交給了“自己人”。

只有交給其他人,全國反對的浪潮才會小一點,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選擇。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總統之位,國家這個權利機構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無不是在重要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還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說,袁世凱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兄弟“反對他稱帝”懷恨在心,而不願意將權力交給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後面,這個可能還是相當小,因為,袁世凱的“胸懷不小”。

為了整體平穩過渡,為了避嫌,是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不交給袁克定等人的又一個原因。

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交給黎元洪,是因為黎有執政的能力



國家領導人,這個職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擔當的。像袁克定這樣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幾天,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執政能力,強行上任,只會成為別人的傀儡,或者丟了性命,袁世凱在這點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這個執政能力,武昌起義前,就是清朝的官員,早年在北洋水師工作,後來隨張之洞歷練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學習三年,1905年成為了湖北常備軍第二鎮第三協統領,1906年又擔任了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1909年代表軍界代表參加了湖北鐵路協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都督,領導起義。1912年,當了袁世凱的副總統兼領鄂督,直到袁世凱“稱帝”。

看得出來,黎元洪的經歷很豐富,一路過來,積累無數人脈。像袁克定這樣的人相比起來,差得太遠。

不說袁克定,就說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歷方面也沒有黎元洪豐富。特別是,近五年的副總統任職,讓黎元洪對國家運轉體系熟悉無比,理性來說,黎元洪就是最合適的總統繼位人選,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後。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為繼任總統第一人選,可以說是非常得當,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夠,資歷夠,還能“避嫌”,還能讓權力平穩過渡,袁世凱的繼任總統,再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藍風破曉


袁世凱為什麼會在全國人民的笑罵聲中黯然早逝?主要原因是逆歷史潮流復辟帝制。

已經是擺平和穩住主要競爭對手,軍政大權獨攬的終生大總統,跟皇帝並無實質區別了,為什麼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鋌而走險復辟帝制?恐怕主要是為了兒子袁克定也能繼承大統,子子孫孫永遠騎在萬民之上稱孤道寡。據說,袁克定為此上下其手,使了不少陰招。

滿身能耐的老子都因為帝制翹了腿兒,再明目張膽指定兒子小袁接班,豈不等於直接拋出把柄讓人廢了小袁?

至於段祺瑞,此人有些能力和威望,但主導其思維和行為的是軍事觀點,而不是政治思維。當時環境下,這樣的人主政中華,對國對民對自己均弊大利小,老袁能把北洋系弄成家天下,還是有些知人之明的。後來際會風雲,老段再造共和,在北方也當過幾天霸主,國家風雨飄搖、個人灰頭土臉,這結果史書上都有記載。

至於黎黃陂,有辛亥首義之功,人望不差,本就是副總統,於法於勢,是大總統最合法最合適的繼任者。只是,造化弄人,北洋記民國又是個誰拳腳硬誰說了算,誰臉皮厚誰混得開,誰能糊弄誰得吃肉的亂世,黃陂註定也是匆匆過客。

老袁掛了沒有多久,北洋系土崩瓦解,接下來就是南方來的那幫人在南京說了算啦。


小道乾貨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領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時刻,包括戊戌變法,勸溥儀退位,促進南北議和,當選民國大總統,恢復帝制等等。

袁世凱在彌留之際,把北洋軍閥主要將領,和長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說自己留下了遺囑,等他去世以後,按照遺囑上來推舉下一個總統。


袁克定打開遺囑,頓時愣在那裡,因為他的名字並沒有在遺囑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這三個人,是袁世凱指定的總統候選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麼,為什麼黎元洪最後繼任了大總統呢?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第一,當時的黎元洪是中華民國的副總統,根據憲法的規定黎元洪繼任總統,是名正言順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軍閥中,給人的印象比較寬厚,為人處世像是一個長者。

在南方革命黨中,黎元洪是一個精神領袖,是武昌起義的元勳,有很深的革命基礎。

第三,袁克定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在北洋軍閥中根基尚淺,不能服眾。

且袁克定沒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強行讓他繼任總只會讓袁氏一族陷入萬劫不復的處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著實權,黎元洪並沒有地盤和軍權,所以黎元洪接任總統,對段祺瑞沒有太大的影響。

綜合這些原因,黎元洪最後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只是袁世凱死後,沒有一方軍閥可以控制全局,中國正式開始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或者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