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追寻:阳曲城邑循踪

阳曲得名于西汉,东汉应劭释其为“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故曰阳曲”(《汉书集解》)。自先秦时代的盂邑、狼孟以来,阳曲建县已达2235年。自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至新中国成立前,府治、路治、省治均在阳曲,故其有山西首县、晋阳首邑之称。

古事追寻:阳曲城邑循踪

盂邑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诸侯争霸,阳曲县归属晋国,名叫盂邑。盂邑之名因晋国六卿分祁氏之田为七邑而得,盂乃其一,并由盂丙大夫辖管,即今阳曲县大盂镇一带。汉在此置盂县,北魏为祁城。


盂邑的得名起于春秋时代,据说当时晋国贵族祁奚之孙祁盈触犯了法律,晋国六卿依法诛杀了祁盈,把祁氏的地分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个邑,由盂丙大夫负责管辖盂邑。盂邑就是现在阳曲县大盂镇一带。盂等七邑的出现是古代地方行政建制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标志,因为这些地方的管理者是由执政者选派的,而且必须到该县履职。西汉时期置阳曲县,内含盂邑。

狼孟

战国时代(前472—前221),韩、赵、魏三家分晋,阳曲县归属赵国。“狼孟城,战国赵氏邑,秦置狼孟县。”(清道光《阳曲县志》卷三记载)。狼孟,即今阳曲县黄寨。

狼孟,就是现在的黄寨。据史料记载,它乃是战国时赵国的城邑,当时晋国已被韩、赵、魏三家分割,阳曲县境属赵地。战国时代,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分封制,郡的地位提高了,县的地位降低了,形成了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建制制度。到秦代,郡县制正式通行,秦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西汉时期置阳曲县,内含狼孟。王莽改狼孟县为狼调县,东晋时又改狼调县为狼孟县。

木井城

隋代阳直县城,故址在东黄水镇故县村。隋文帝杨坚不喜阳曲之“曲”,改名阳直。大业初年,县治所迁至木井城。“(阳曲)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瓮因名之。”(《元和郡县志》载)

东黄水镇故县村,古称木井城。现今古井还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古井的特点是井壁下段用木箍制而成,水面以上的部分则用石头砌就,井口四周有二十四道半绳子磨下的极深痕迹。《元和郡县志》记载,“(阳曲)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瓮因名之”。这个木井城就是隋代时阳曲县的所在地。但那时阳曲叫“阳直”,因为隋文帝杨坚讨厌阳曲之“曲”,遂改其名为“阳直”。

抚城

隋义宁(618)初,在今阳曲县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属太原郡。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山西盂县)。

隋代义宁(618)年初,阳直县地分置了抚城县,地址在现在阳曲县凌井店一带。当时阳直、抚城同属太原郡。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唐贞观元年,乌河县并入盂县(今山西盂县)。唐武德七年(624),废阳直县,改回阳曲县,自此县名历代未改,沿袭至今。

洛阴

唐武德七年(624),在今阳曲县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洛阴县并入阳曲县。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六年(586)把阳曲改为“阳直”;又在开皇十六年(596)把阳直改为汾阳;大业末年,又改汾阳为阳直,移治木井城。唐武德三年(620),在旧阳曲城(今阳曲镇)置汾阳县;武德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洛阴县并入阳曲县。

燕然

唐贞观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

燕然县是少数民族内迁所置。唐贞观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贞观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贞观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

阳曲古县城

宋代至民国初期,阳曲县城历为府、路、省治所在地。清时,县治所在今县前街。民国初,县衙驻今皇华馆。县城故址在今迎泽大街以北,城北街以南,建设路以西,新建路以东。有“三晋首邑”、山西“一等县”之称。

阳曲县自西汉建县后,县治所在今定襄县城。县治所第一次迁移是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徙阳曲县民翻过系舟山,来到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筑城而居。当时所到之地即是现今的黄寨。宋代至民国初期,阳曲县城历为府、路、省治所在地。清时,县治所在今县前街。民国初,县衙驻今皇华馆。县城故址在今太原市迎泽大街以北,城北街以南,建设路以西,新建路以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