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我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中,小女孩哭得很慘,他撅著小嘴特別委屈地和爸爸說:"你有一個缺點,你老是讓我不開心。"

爸爸不甘示弱地回應她:"如果不在家裡多鍛鍊鍛鍊,多遇到一點不開心的事情,你這樣的抗挫折能力,以後長大了,離開了爸爸媽媽你就完蛋了。所以要經常讓你不開心。這樣有沒有道理嗎?"

小女孩翻了一個白眼,說:"我可不認同,小孩要是老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個視頻中的父女有點搞笑,但是這個視頻卻反應出來一個問題,很多父母習慣給孩子設置挫折,並把這個稱之為"挫折教育"。

現實生活中,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出生就受到了周圍人的疼愛。隨著物質條件提升,孩子也受到了父母那一代所沒有受到的優越條件。但是,有些孩子並沒有在這些條件中成長起來,反而是變得更加軟弱、無能。

於是,父母便想著給予孩子一些挫折教育,父母給孩子設置一些挫折,孩子能夠在挫折中成長。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父母對挫折教育的誤解:挫折教育=挫折體驗

雖然父母想通過挫折教育增加孩子的抗挫性是一個好的想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父母卻弄錯了挫折教育的含義,只是單單讓孩子吃苦。

父母以為的挫折教育根本就不是挫折教育,只是一種挫折體驗罷了。

通過設置各種挫折,讓孩子感受到挫敗感,再從挫敗感中走出來,這就是大多數父母以為的挫折教育。

所以,便有了以下幾種情況:

父母帶著孩子去鄉下體驗生活,讓孩子脫離父母的幫助,自主完成一系列事情。父母特意給孩子找麻煩,當孩子玩得好好地,就讓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當孩子取得一些好成績時,父母不會鼓勵孩子,相反是不斷地給孩子潑冷水。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也很少鼓勵孩子,只是一味地催促孩子,"你要站起來,你要戰勝挫折"。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鼓勵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站立起來。

結果,孩子經歷了過多的挫折體驗,便會慢慢地失去信心和耐心。面對挫折,孩子提不起戰勝的信心,不具備挑戰挫折的勇氣。

挫折體驗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應該是"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形容一種因為反覆的失敗而造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態。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此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很僵硬。

董卿的父親對董卿實施的便是"挫折教育"。

"15歲那年,我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十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那種席夢思床墊,特沉,我兩個手抬都抬不動,還要一手抬著床墊,一手迅速地把床單塞進去,然後再把四周疊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幹了兩個房間,別人都去吃飯了,我還在那兒傻乎乎幹著。

父親只告訴我要堅持,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天沒亮就去跑步,每天要跑一千米。一個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著你,像阿甘一樣。"

董卿還說:"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可見,父母的挫折體驗還會拉遠親子之間的距離。

正確運用"挫折教育",要了解"淬火效應"

真正的挫折體驗應該要達到讓孩子完全從挫折中走出來,並且能夠增加孩子的抗挫力,而不是沒有目的地讓孩子去吃那些沒有必要的苦。

如果父母不能明白這一點,那麼,父母就會將挫折教育變成孩子的挫折體驗。相比於挫折教育,父母更應該知道"淬火效應"。

  • 那麼,什麼是"淬火效應"呢?

淬火效應,原意指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穩定。心理學把這定義為"淬火效應"。教育上也會有類似的現象,被稱之為'冷處理"。

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衍生出的含義為長期受表揚頭腦有些發熱的學生,不妨設置一點小小的障礙,施以"挫折教育",幾經鍛鍊,其心理會更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於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不妨採用"冷處理",放一段時間,思考會更周全,辦法會更穩妥。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具體來說,"淬火效應"可以為孩子帶來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 解決矛盾衝突

雖然親子關係親近,但是在日常生活的相處中,雙方免不了衝突和矛盾。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發脾氣;當父母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時,孩子也會不高興。

在產生矛盾和衝突時,父母的態度格外重要,因為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態度。面對矛盾和衝突,懂得"淬火效應"的父母會選擇"冷處理"。"冷處理"是指,父母先不問誰的對錯,也不直接責怪孩子的行為,而是先冷靜下來。

如果孩子沒有看到父母的情緒,那麼孩子也不會發洩出自己的情緒。當孩子想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沒有任何反應,孩子的拳頭就相當於打在了棉花上面。

  • 提高自省能力

"冷處理"還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自省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多是嚴肅責怪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通過

父母的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當父母處於情緒波動的狀態下,父母說的話會帶有情緒。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採用冷處理,將孩子晾在一旁。小孩子都有渴望得到父母關注的心理。孩子知道父母親眼目睹了自己的錯誤,然而自己竟然沒有受到責備。

孩子很容易就產生一種愧疚感,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便會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提高自省能力。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 提高抗挫力

孩子經歷了過多的挫折體驗,這很容易造成一個後果,孩子不能從挫折中走

出來,甚至最終形成"破罐子破摔"的行為。結果,孩子不僅沒有提高抗挫力,相反,抗挫力還下降了呢。

當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挫折,或者讓孩子快點解決挫折,這兩種手段都不會對孩子產生任何好處。父母應該"淬火效應",給予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能克服挫折,孩子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在這個"冷處理"的過程中,孩子會冷靜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到底自己應該如何解決問題。

利用"淬火效應"的注意事項

父母在利用"淬火效應"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把握"淬火效應"的

雖然"淬火效應"能夠幫助孩子成長,但是,父母也要注意把握度。

父母不可以給孩子設置太大的挫折和障礙,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能力、思維等等因素綜合考慮,再去給孩子設置挫折、挑戰,不要讓孩子去吃沒有意義的苦。

由於"淬火效應"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父母應該給孩子留出消化挫敗感的時間。孩子能夠消化並且承受挫敗感之後,才能更好地面對挫折。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 注意不是讓孩子去吃“無意義的苦”

下鄉體驗農村生活、加大孩子的運動量,這些都是父母經常給孩子設置的挫

折教育。事實上,孩子吃的這些哭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黃磊的教育方式一直被人稱讚,黃磊並沒有讓多多下鄉體驗生活,而是讓多多不斷地嘗試新的事物,以此方式來開闊多多的眼界。

這也給予了父母一個提示,與其不斷地讓孩子一味地經歷挫折,不如讓孩子多去接受新的事物。通過不斷地見識新的事物,通過克服對待新事物的陌生感、挫敗感,來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 注意"冷處理"與"熱處理"結合

固然,"冷處理"可以給孩子一定的反應時間,但是一味的"冷處理"也會拉遠親子雙方的距離。孩子可能不明白父母的"冷處理",會把父母的"冷處理"當成一種冷漠、不關注自己的方式。

所以,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冷熱結合,既要給予孩子冷靜、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也要在孩子挫敗、無助的時候,給予孩子一點點鼓勵。這樣,孩子會感覺到父母是信任自己的。

不要讓挫折教育成為挫折體驗,注意冷熱結合。這樣,父母便能真正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可以讓孩子依靠,也可以讓孩子沒有顧慮地往前走。

給孩子生活添點“苦”?挫折教育≠挫折體驗,別讓誤區毀了孩子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