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兩國因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兵戎相見,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爆發。

初始,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法軍乘勝北上,叩我邊關,並將戰火引到中國東南沿海。國難當頭,清朝上下著急,地處抗法前沿陣地的兩廣總督、廣東巡撫想到了賦閒在家的老將馮子材。

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馮子材就任廣西提督期間,彈劾過貪官汙吏,伸張過正義。但官場風雲險惡,當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弄得馮子材暈頭轉向時,他只好告病還鄉。

本來,馮子材是因為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見有立功報國的機會,他便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於是,他把團練總部設在自己家中,並將招募到的兵員改編成“萃軍”,取其大號“萃亭”之義。

隨著邊關頻頻告警,馮子材奉命率10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8營。這支共9000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

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1885年一月,法軍發起攻擊,鎮南關失守,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線群龍無首,亂作一團。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得到大家的擁護。

受命於危難之際,馮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便在為國捐軀時收屍。他帶領各路將官認真勘察地形,決定誘敵深入,在關內與法軍決一死戰。

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在構築工事,備戰就緒之後,馮子材決定出兵擾敵,引魚上鉤。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

馮子材身先士卒,持刀大呼,率先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衝向法軍。全軍感奮,一齊出擊,與法軍進行白刃格鬥,戰鬥異常慘烈,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據考證,法軍紀錄陣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

接著,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法軍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馮子材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一舉反敗為勝,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諒山大捷。這一仗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光輝典範,打出了軍威,張揚了國威,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之土崩瓦解,首相被迫辭職。

但此後清軍也已經精疲力盡,朝廷也無力再籌措軍費,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指導下發布停戰令,馮子材含恨撤兵。

在英國調停下,兩國公使在天津會談,於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法國軍隊移交臺灣,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告病還鄉的老將68歲時再度掛帥出征,電影龍之戰原型就是他。

2017年電影《龍之戰》就是以清朝大將馮子材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他帶領士兵英勇抗擊外敵,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勝利——鎮南關大捷的傳奇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