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县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黝黑的柏油路,粉墙黛瓦的赣派民居,葱葱郁郁的树林,波光潋滟的池塘,家家户户晒秋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近日,走进横峰县姚家乡苏家塘村,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一派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在江西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中,两年前,姚家乡苏家塘村这个小村庄67户人家,还是个黄土铺路并被140多幢残破老旧的空心房挤的密不透风的穷村。2017年,横峰县自然资源局在该村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试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整治工作,通过"五拆五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无偿拆除了70余幢破旧空心房以及10多处年代久远的残垣断壁,搬迁了村里坟墓100多座,并随后对这些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的空地、废地、荒地、杂地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复垦建成水田20余亩,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500万元。土地整治不但整出了一个通透整洁的苏家塘新貌,也让该村原来闲置的土地资源变成现在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的致富资产。

苏家塘村的变化只是横峰县广大农村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资源和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剪影。近年来,横峰县自然资源局立足部门实际,结合秀美乡村建设、精准脱贫等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土地整治工作,通过"优布局、重整治、强服务",切实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 优化用地结构布局

针对过去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布局散乱、用地粗放低效、公共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绿化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六规合一,该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时强化移民搬迁工作,引导边远山区的农户向中心村、城镇集聚,实现村庄居住集聚、产业资源整合。

在规划过程中,横峰县自然资源局坚持优先保障农民建房用地指标,确保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用地需求保障跟进,全力支持和推进产村融合发展,并同时注意为乡镇预留发展空间,尊重村庄原有风貌,注重保存乡村传统文化符号。近年来,全县共规划建设了好客王家、耕读传家苏家塘、亭子上慢时光、高山梯田崇山头、下密坑红色记忆、皇家后裔重石李家等一大批空间布局合理的特色新农村。

注重综合整治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加大推动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工作,是补足"三农"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横峰县自然资源局在推进该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始终坚持将土地综合整治与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实施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无偿拆除各村空心房、危旧房、违建房,并将腾出来的土地,分散的"闲置地""空坪隙地""插花地"收回集体所有,或用作道路、公共设施、集体活动场地,或进行有效整合,置换复垦成良田,确保了土地的高效利用。截止目前,全县拆除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一户一宅";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全面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加强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7年以来,横峰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01个,建设规模23524.07亩,投入资金17918.3万元,已完成占补平衡指标中近4000亩进行异地占补交易,交易金额达3.2亿,对贫困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县始终坚持将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在整治区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项目区原有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后形成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在优先保证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足空间之后,对富余部分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剂到城镇。2019年横峰县预计可完成1000余亩增减挂钩指标,一方面保障县域发展占补需要,另一方面节余指标适度交易,所产生的资金全部用于"三农"工作。

创新工作举措 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近年来,横峰县自然资源局切实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充分运用好土地政策,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大服务功能。一是助力生态旅游发展。从乡村旅游用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规划全县乡村旅游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托土地资源,开发体验式旅游采摘基地,实现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互融共享、互为支撑。截止目前,全县共打造了40余个乡村旅游景点,成功创建3A景区2个,4A级乡村旅游点1个,3A级乡村旅游点11个;修建旅游公路60余公里,新建停车场40个,公厕30余个,打造民宿和农家乐200余家;二是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以土地开发为抓手,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实现效益与环境共赢。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植果树、中药材等,既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又提升经济效益;三是严守农村生态红线。严守生态、水资源和耕地三条红线,大力开展农村违法用地、违规建房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切坡建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葬,完善农村建房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据统计,全县共关停"五小企业"6家、小煤窑2处、砖瓦窑整治15家;开展非法开采巡查160余次;退养拆除养猪场16家、栏舍面积10546平方米;退养水库13座、山塘86座。该县通过开展村庄整治,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资源,种植果树、中药材等,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既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又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家庭经济增收"双赢"。

(李绍荣 王丽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