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在騰衝,滇緬抗戰博物館再現了那段歷史


騰衝,這個中國遠征軍潑撒過熱血的地方,在二戰期間,曾演繹了震撼人心的民族大義之歌。這次我在和順古鎮悠閒愜意的日子裡,心裡不停的唸叨,並且不止一次的跟太太說:“我們要去騰衝市內住上一住,因為,拜謁滇西抗戰博物館和國殤墓園是我們這趟雲南自駕之旅的重要內容”。於是,在那個大雨磅礴的日子裡,我和太太來到了這裡,初入眼簾的既是這口“警鐘”,由此那段歷史的畫面也將徐徐打開......

滇緬抗戰博物館緊鄰國殤墓園,博物館以大量的史實資料、油畫、戰爭遺留下來的文物為我們還原了當年十萬遠征軍可歌可泣、悲壯衛國的浴血歷史。1942年到1944年,中國先後兩次派出近30萬部隊進入緬甸與日軍作戰,以10萬人傷亡的代價,全殲緬甸日軍。如今,在緊鄰滇緬抗戰博物館的國殤墓園裡,長眠著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的三千多名將士,我們必須要銘記這段歷史......

我們走進博物館大廳就見到地面上巨大醒目的明黃色數字,它們分別代表著修築滇緬公路、滇西淪陷、滇西遠征軍反攻、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等時間軸。在這裡,數字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符號,每一個都被賦予了不平凡的意義,向我們訴說著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抗戰歷史,戰爭已逝,但歷史卻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們剛開始參觀,內心就無比的凝重......


大廳中央的這組大型雕塑氣勢磅礴,中間昂首挺胸站立的是中國遠征軍士兵,左邊是當地抗日民眾,右邊是盟軍士兵,上空的飛機代表的是空中通道駝峰航線。整座雕塑主體象徵著滇西抗戰勝利的三股主要力量:遠征軍、盟軍強大支援和民眾後勤保障。我們想要了解的滇緬抗戰史從這裡拉開了序幕......

這組大型雕塑中的遠征軍將士,個個堅挺身軀,目視遠方,透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堅定。這面牆表達的內容就是滇緬抗戰的真實再現。在這裡不得不令我想起最為喜愛的一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它是一部關於遠征軍的劇作,以極其獨特的視角,講述抗戰期間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歷史,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在博物館中,我們從這組雕塑開始,從始至終充滿了感動......

二戰期間,隨著日本對東南亞各國的武力推進,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奪取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以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迫使中國政府屈服,達到武力征服、佔領中國的妄想。中英兩國於1941年發表聲明,聯合緬甸軍隊一同抗日。中國軍人組建遠征軍,開赴緬甸,這是抗戰史上最悲壯的出征。從此,中國遠征軍被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牢記......


在滇緬抗戰史中,和中國軍隊並肩作戰的還有一批金髮碧眼的盟軍將士。當年盟軍從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這場戰鬥,在中國遠征軍部隊中有一個美軍參謀團,參與戰役策劃;在空中,有以陳納德為首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參與騰衝戰役。戰役中,有19位美軍人員陣亡犧牲,他們也安葬在國殤墓園中......

在滇緬抗戰博物館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一把大刀和一支步槍組成一個代表“勝利”的英文字母“V”,槍托上是一頂滿是彈孔的殘破鋼盔。博物館文物的捐建者段生馗先生解釋說:“刀、槍的組合代表硝煙,鋼盔代表為這場勝利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所有遠征軍和盟軍戰士。”而相鄰另一個場景,是不規則堆積的日軍鋼盔,“這代表日本侵略者的滅亡”。它們寓意深刻,我和太太久久呆立在此處,內心激盪......

我們遵守博物館內部分區域謝絕拍照的要求,把那一段必須要銘記的歷史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我們從滇緬抗戰博物館走出來,帶上準備為抗戰英烈敬獻的菊花,去往國殤墓園,園區裡很多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它們生動的再現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我和太太默默的走近每一個雕塑,靜靜矗立,並深鞠一躬以表達我們的深深敬意......


園區裡的這個雕塑尤為引人注目,它生動的再現了寧願餓死也不吃肩背軍糧的傈僳族小腳婦女。遠征軍反攻滇西之時,二十餘萬民工支援作戰,青壯勞力不夠用,許多老人、婦女、孩童都參與運糧食,他們寧願餓死都不吃一粒軍糧,保證了數十萬軍隊的糧食供給。在這裡,我和太太都黯然淚下,我把一束菊花輕輕地放在她的身旁......

這一幅雕塑更加令人震撼,這是描述抗日名將寸性奇之父寸大進老先生,88歲高齡眼見國土淪陷,恨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報國,遂坐在大樹下含恨絕食而亡,死後雙目不瞑的雕塑。這是怎樣的一種氣節啊,怎能不讓後人感動和緬懷?......

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時,朱德的老師,年已63歲的李根源親自赴保山前線,發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書》,積極鼓勵軍民堅決抗戰決心的一份誓言:“我帶來一個衰病者老年之身,帶來一顆純潔的赤誠心,坦白地誠摯地希望諸父老共體時艱。懍然於國難鄉難的加深,大家齊心一致,堅定最後勝利的信心……” 字裡行間,飽含愛國的激情、大義凜然的決心。關於李根源先生在抗戰期間的功德作為,需要後人世世代代牢記......


一位遠征軍的營長回憶說:“焦土抗戰過後,騰衝每一片樹葉上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彈孔,沒有一棟房子可供臨時避雨之用。”可見當年戰況之慘烈。這一雕塑,為騰衝人民救治滇緬參戰盟軍飛虎隊戰士的情景,在戰火瀰漫的歲月裡,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為抗戰的勝利付出了汗水、熱血和生命......

抗戰期間,滇西動員了28個縣彝、白、傣、回、景頗、阿昌、苗、德昂、僳僳等其他各民族20萬的老人、婦女、兒童,由縣官親自監督,沒有一分報酬,在短短的9個月裡,只有簡單的、少的可憐的原始工具,用他們的雙手鑿、挖,以大約死亡3000人的代價,建成從雲南昆明、畹町連接到緬甸仰光公路的長度達1453公里的滇緬公路......

日本侵略者開始根本不相信,20萬老弱婦孺在沒有設備機械下,能靠著雙手鑿通怪石崢嶸,層巒疊嶂的懸崖峭壁和搭設懸掛在谷深浪急的怒江和瀾滄江上的三條大鐵索橋,當時英美公路專家曾預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至少需要三年,然而在時任省長龍雲的領導下,雲南各族百姓只用了9個月,就完成了這項曠世工程。該公路的建成,為處於抗日戰爭初期的中國帶來了寶貴的戰略物資,為最後的滇緬抗戰勝利打下了基礎......


滇緬抗戰英烈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一寸山河一寸血”,他們用血肉築成了阻擋侵略者侵略的堅固長城。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中,我和太太走過了滇緬抗戰博物館、國殤墓園的每一處角落,我們的耳畔彷彿總能聽到隆隆的炮火和遠征軍將士衝鋒的號角,那段歷史我們不可以忘記,願世間再沒有殺戮、戰爭、死亡、流血,祈願和平永駐!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