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阎锡山故居:位置很偏僻,风格似山西老家窑洞,侍卫守墓至今


【阎锡山台北故居】1949年12月8日,当时头衔是国民党“行政院长”阎锡山率领一部分侍卫,从成都乘飞机逃往台湾,至死没有再回到大陆。阎锡山刚到台湾时,颇有“卧薪尝胆”的意味。然而,很快他就离开了政治舞台,过着闭门著书的生活。

【阎锡山故居入口】1950年3月6日,阎锡山很识趣地辞去了“行政院长”一职。似乎到这时,阎锡山才明白了什么。离开前,大家召开了一个小型茶话会,为阎锡山辞行。最后离开时,阎锡山对大家说:“无珠宝而争珠宝,不是不争,是无所争;有珠宝而不争,是自己心上无珠宝,才足为奇。人不污辱你,不和人争,不是不争,是无争;人污辱你,你不和人争,才是不争。”

【山西窑洞风格的故居】在台北丽水街居住半年后,阎锡山带着几名贴身侍卫搬到了台北市郊的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菁山原本时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没有建成的农场,位置非常偏僻,而且交通不便,距离最近的公路要步行30分钟,才能到达公路。附近没有村落,也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等配套生活设施。


【阎锡山故居入口处的石阶梯】侍卫都劝说阎锡山换个地位,阎锡山却坚持在这里生活。于是,大家一起搭建茅屋、开辟菜园。后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茅屋改建为砖石结构。阎锡山将这里命名为“种能洞”,而且按照山西老家窑洞风格修建。

【故居一角】当时侍卫劝说阎锡山不要修建,因为台北气候并不适合修建窑洞风格房屋,但阎锡山坚持要修建窑洞风格的房屋。阎锡山有着自己的办法,“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湿;开前后窗户就能使空气流通;至于防地震,窑洞与楼房性质一样,是看建筑上的设施如何,我遂动念建筑一所窑洞。台湾房屋,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长融合为一,为台湾同胞作试验。”

【故居里阎锡山灵堂】将居住地方命名为“种能洞”,阎锡山是这样的解释的,“此窑洞命名为种能洞,因我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名之。”阎锡山在菁山度过自己的最后十年,直到1960年5月23日去世。阎锡山去世时,亲人都不在身边,他是死在了侍卫怀抱中。


【房顶上的“中”字】阎锡山推崇“中”,这是他认可的一种世界观。阎锡山认为,“发于仁,归于中。发心是仁,但仁心要合于中道,不可偏斜。心中有仁爱,不要有什么偏向不要脱离。”晚年的阎锡山死后看透了一切,把一切心思都放在著书立说上面。

【阎锡山故居为砖石结构】1960年5月23日在台北阎锡山去世,终年78岁。阎锡山去世前早已留下遗嘱,共七点:“一、丧事宜俭不宜奢;二、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死后早日出殡不作久停;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守墓人张日明老人】张日明老人曾是阎锡山的侍卫,阎锡山去世后,其他侍卫都下山另谋生路,张日明自愿留下给阎锡山守墓,至今已经有58年时间。之所以这样做,张日明老人说:“当年阎锡山对自己很好,自己这也是为了报恩。即便自己去世后,也会让儿子继续来扫墓。”


【阎锡山墓地】 阎锡山墓地距离故居很近,墓碑朝向大陆山西老家。阎锡山的坟冢呈圆形,周边出沿,顶部微隆呈穹拱状,直径3米,边高1.3米左右,顶部中心处高约2米,墓墙墓顶均由墨绿瓷砖贴面,坟冢上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字。坟冢前的墓碑上刻“阎伯川先生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