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稱被“性侵”,警方辛苦調查和走訪之後,發現真相不一般

有人說一旦生了一個女兒這輩子的操心之旅就已經開啟了。女兒小的時候會擔心女兒受欺負,長大之後又會擔心女兒遇人不淑,好不容易覓得良人,結婚之後又會擔心女兒和婆婆處不好關係。

13歲女孩稱被“性侵”,警方辛苦調查和走訪之後,發現真相不一般

所以說小棉襖雖然溫暖,但是隻有穿在身上以後才會知道這個棉襖的分量有多重。

近日內江一個鄉村中學的初一女生身上就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這天她剛剛在家過完週末,回到寢室之後滿臉的淚水,在室友的反覆追問和關心之下,這個女生才終於道出了實情。

原來是在回來的路上,這個女生遇到了一名30多歲男子的性侵,女生的室友認為這件事情過於重大,就立即報告了學校的老師,學校也立即和警方取得了聯繫。

在接到學校的報案之後,這件事情引起了當地警方的高度關注,警察立即趕往了學校,對孩子進行了詢問,女生親自帶著警察去往了案發現場,案發現場所在的地方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叢林旁邊,那裡堆滿了雜草也沒有什麼人經過,確實是罪犯實施犯罪行為的最佳場所。

警方安排了大量的警力在犯罪現場進行搜查取證,可是在半天的搜查之後警察竟然沒有找到一絲與案件相關的證據。

沒有找到相關的犯罪證據,警方只好展開了撒網式排查,先後找出了20多名出現在作案現場附近並且有作案時間的犯罪嫌疑人請女孩去指正,女孩說由於她當時太害怕了,所以對罪犯的樣貌看的不是很清楚。

警方考慮到女孩剛剛受到侵害,就決定暫時停止指認犯罪嫌疑人,先把女孩送到了醫院去做檢查。可是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女孩兒身體上並沒有出現被人侵犯的痕跡。

這時候女孩才說了實話,原來是因為不想上學所以才撒了謊,但是女孩也表示他沒有想到事情會鬧得這麼大。

後來經過批評教育,女孩已經回到學校,正常上課了。

13歲女孩稱被“性侵”,警方辛苦調查和走訪之後,發現真相不一般

很多人都覺得撒謊的孩子這輩子都沒救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根據多倫多大學研究者李康花了20多年的時間進行研究:

他發現年僅兩歲的孩子就已經有30%的謊言,而4歲的孩子撒謊的比例更是高達80%。

而且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做出的一個調查顯示,在一個成年人的一天當中,平均要撒4個謊。

也就是說小到剛會說話的兩歲的孩子,大到對事物有基本的判斷能力的成年人,都不可避免的會撒謊。

孩子撒謊一般都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1.討好大人

孩子們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當他們發現當他們說出真相的時候往往會被家長否定,他們就會選擇給真相披上一層外衣。

比如當他們想要去遠一點的地方玩的時候,他們會把玩耍的地點說成父母比較熟悉的地方,這樣就不會受到父母的限制。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性,既然有更便捷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是不會選擇一條曲折的道路的。

2.避免受到懲罰和質問

13歲女孩稱被“性侵”,警方辛苦調查和走訪之後,發現真相不一般

根據相關研究證實:

撒謊其實是心理防衛的一種方式,等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他從小所接受到的對錯教育,會觸動他的內心豎起心理防禦機制。

為了能夠逃避懲罰,他會選擇用一種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讓這件事情快點過去,而撒謊就成了孩子能力範圍內所能做到的,並且很有可能會被大人接受的,又能夠讓自己免於懲罰的“一箭三雕” 的好辦法。

那如何識別孩子的謊言呢?

早在1872年達爾文在著作中就提到:

某些面部肌肉動作與情緒變化相關,情緒越激烈肌肉動作越無法被抑制,所以那些偽造的“真實”表情總有漏洞可循。

在2012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司法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特,根據達爾文的理論也做出了相關研究,結果證實:

面部表情洩密最多的情緒是恐懼,最易隱藏的是喜悅。

當家長對孩子說出來的話,表示懷疑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著通過長時間去盯著孩子的眼睛,再結合孩子的肢體動作,判斷孩子是否在說謊。

如果實在看不出有任何的不同,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進行長時間的交談,來觀察孩子的邏輯是否被打亂,所說的話是否會前後矛盾。

藉此家長就可以判斷孩子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

13歲女孩稱被“性侵”,警方辛苦調查和走訪之後,發現真相不一般

其實孩子會撒謊,究其根本原因來說一是人類的本能,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和方式可能不太被孩子接受。

所以針對孩子撒謊這件事情,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的去遏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良性的引導,來降低孩子撒惡性謊言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