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我打开《无声告白》这本书时,就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所吸引,在这个充满了他人期待的世界里活着,究竟如何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为主题,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才恍惚间明白,这是一本以从原声家庭中获得“救赎”为主题的小说,作者伍绮诗以自己的原生家庭为原型,用细腻温柔的笔触,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疼痛展现出来,并引发读者最真实的共鸣。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在读完《无声告白》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让我仿佛看到了如今的我们。每一个家庭,在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怀着兴奋、是感到幸福的,而每一个孩子也都是被期望着长大的。可是在他长大的的过程中,似乎就与原生家庭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而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小说中的三个孩子,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但是因为父母的长期无意识的区别对待,而受到了诸多不良影响,最终做出不同的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无论他们选择的是逃离、顺从还是沉默,都是他们在原生家庭中自我救赎的方式,这些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1、内斯:努力完成自我救赎,拼命逃离原生家庭的沼泽

内斯是家中的长子,与同龄人不同的是,他虽然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却得不到一份完整的爱,他的命运是用孤独和努力塑造出来的。

虽然他用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哈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他并不快乐。

他从小便明白父母对妹妹莉迪亚的宠爱和期待是巨大的,而对自己却是冷漠大于爱,父母对妹妹越是宠爱,他越是难过,因为他同样渴望着被父母关爱。当他看到母亲因为莉迪亚的成绩而欣慰时,便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可是无论他多么努力,似乎都无法得到母亲万分之一的爱。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所以,尽管他对这个家还有所期待,可是他再内心却因为嫉妒而产生了恨意,他恨这个夺走父母一切爱的妹妹莉迪亚,恨父母的冷漠,恨这个没有温度的家,整日在这种爱于恨挣扎中的他,在时间的沉淀下,终于明白:只有逃离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完成自我的救赎,才能看到未来。

在内斯的心中,其实折射的是一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他渴望在原生家庭里获得爱,同时又明白自己不可能得到这种爱。这种遗憾让他无法正视这个家庭,让他想要逃离这个家庭。或许对他来说,努力逃离这个家,并不是为了远离自己的父母,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从而像认同妹妹莉迪亚那样认同自己。归根究底,他的自我救赎,依旧是对爱的渴望、爱的追求。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2、莉迪亚:因爱而顺从,却被爱羁绊的一生

看完莉迪亚的一生,我的内心犹如针扎一样的疼,这让我不得不反复对照现实中的我们,似乎书里的场景犹如亲生经历过一般。可以说,莉迪亚的一生,深受“以爱之名”情感勒索,被爱包围却又因爱而羁绊。

“她把自己想作是一条狗,温驯而友好,比如金毛寻回犬,天生一张笑脸,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但她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友好、血统纯正、拥有金色的毛发,而是不善交际、猜忌多疑,就像伍尔夫家的那条杂种狗,对别人充满敌意。

这是小说中形容“莉迪亚”的话语,她明明不喜欢学习,却依旧要装成十分爱学习的样子,按照母亲玛丽亚的要求,将自己的所有爱好全部抛弃,甚至是为了母亲高兴而放弃结交自己的朋友。她以母亲的意愿而生活,以母亲的期待为目标,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她心中所想所愿。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即便她有自己的爱好,可是只要母亲不喜欢,就可以忍痛抛弃,她活成母亲所期待的样子,却丢失了真正的自我。

或许,有人说既然不喜欢,那就拒绝,这样就皆大欢喜了。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陌生人之间的好意或许可以冷漠地拒绝,但是亲人之间的爱却无法轻易说不,无论这些爱是温暖的还是疼痛的,对于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来说,都是必要的。

对于莉迪亚来说,虽然母亲对她的要求过于严格,但是她却无法去反抗母亲,不是她懦弱,而是比其自己的伤心难过,她不希望母亲因此对她失望。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所说:

情感勒索让爱变成了一种负累,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情感勒索是无法摆脱的,因为拒绝与需要是一种共生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得到爱,就无法忽视为这些爱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莉迪亚在渴望被爱的同时,不得不承受着获得这种爱的痛苦。她活在一种羁绊、挣扎里,想要逃离,却又无法下定决心,所以在爱和自的关系失衡时,她能做的便只有将两者同时抛弃,用死亡去维持自己渴望的那份爱。

所以,莉迪亚死了。她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情感勒索,完成了自我救赎,然而这代价是沉痛的。可是她别无选择,因为长期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她,让她窒息,让她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许她的逃离方式有些沉痛,但是她最终获得了自由。在那片湖水里,她找到了让自己内心安宁的栖息地。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或许,很多人觉得莉迪亚最后的选择有些遗憾,但是她却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当失去自我时,我们要怀着勇敢和信心,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学会以一个明确的态度去面对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情感勒索。

毕竟,没有谁的一生是没有烦恼的,在这场充满了烦恼的人生之旅里,我们只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才能寻求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3、汉娜:渴望“被认同”,却一直被爱所忽略

内斯用自己的努力掩饰着不被父母重视的失落,可是他最终也凭借自己家的努力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莉迪亚虽然一直深受父母“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但是她也曾经在这种让人窒息的爱中感受到一丝的温暖;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是玛丽琳的小女儿汉娜,她一直活在家中最阴暗的角落里,渴望被爱被认同,却从未如愿。

“她总是躲在桌布下,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存在感,生怕自己的存在动了家中的领土划分。”

这是小说中对汉娜的描述,可是试问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地躲在不被父母关注的地方呢?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同,这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正如马斯洛在“生理需求理论”中所说:

“被认同”和“被需要”是一个人成长所必要的,被认同是希望获得他人的爱,而被需要是自己的爱可以获得他人的肯定。

可是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却一直是被忽视的那一个,没有哥哥内斯的优秀,也没有姐姐莉迪亚那般受尽父母宠爱,她在家中的存在感不需要自己去削弱,因为本就不存在。

她就像是躲在黑暗里,却渴望阳光的孩子。内心极度嫉妒姐姐莉迪亚,又羡慕哥哥内斯,可是除了沉默,她什么都不能做。或许,她的母亲能够给她一分爱,哪怕只是给姐姐莉迪亚的万分之一,我想她都不会变得如此沉默。

多年对爱的渴求,让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内心极度敏感,她察觉到了姐姐嘴角的那一丝苦笑,察觉到了哥哥对这个冷漠的家庭依旧怀有期待,可是她却从未将这些话说出口。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她就像是一个不被爱的缩影,渴望被爱,却又害怕失望。所以,在面对家庭里的那些争吵时,她一次次地自动隐形,父母的漠视,让她懦弱地躲在自己的小小躯壳里,为着自己的安全而将那些真相隐藏在心中。

或许,很多人觉得汉娜应该站出来说出真相,但是在有这样诉求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先想一下这个孩子所受到的伤害,

明明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却从未感到过温暖,她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甚至是从未得到一丝的快乐。在父母多年来的区别对待下,她的内心极度自卑、孤独,甚至是害怕。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对爱的需求和渴望,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她只能通过这种沉默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疼痛,然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沉淀,她一定能够找到真正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成为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4、结合三个孩子不同的自我救赎方式,谈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那些启示,该如何改善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在《无声告白》中,无论是想要努力逃离这个家的内斯,还是用死亡去逃避“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的莉迪亚,抑或是渴望被爱却一直沉默的汉娜,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疼痛。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明白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更应该获得关于家庭教育的启示,只要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获得幸福。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那从小说回到现实,在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中,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首先,拒绝对孩子进行“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网络段子:

“这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第三种就下个蛋,把希望寄托给自己的下一代。”

而现如今的很多父母,正如这第三种鸟一样,他们把希望寄托给自己家的下一代,让孩子去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让孩子为他们而活。

可是,他们忘记了,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要为自而活一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更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为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情感期待寄托在他们身上,因为那些看似是爱的期待,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挣脱的枷锁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要成为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只有这样才能缓和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才能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其次,对待不同的孩子,尽可能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平等的个体,他们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享受父母同样的爱。

在同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那么带给孩子是永久无法抹平的伤害。

就像《无声告白》中的三个孩子一样,但凡他们的母亲能够一碗水端平,不过度关注一个孩子,也不过分忽视一个孩子,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受如此多的伤害。

《无声告白》:在自我救赎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爱不同层次的追求

每一个孩子对爱的理解方式,都有一个既定的评判标准,那便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那么他们的内心便会排斥这种爱,继而会慢慢地减少对这种爱的期待。

所以,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温暖。

最后,与自己和解,为孩子最最好的榜样。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如同《无声告白》中的玛丽亚一样,因为曾经有遗憾,所以不愿意将那些遗憾尘封,而是背负着它们继续前行,可是人生的道路上,有遗憾才更美丽。

如果,我们无法与自己和解,将那些遗憾忘却,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并将这种负累投射到我们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背负着我们的负累而活,如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更多的遗憾。

所以,与自己和解,才能为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让他们变得足够优秀。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良性的原生家庭中,在获得爱的同时,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