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成都這一次要“改道”!

點擊藍字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關注我們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生活型街道 車速宜限制在40公里/小時以內

商業型街道 滿足多樣化消費、休閒和體驗需求

交通型街道 保障慢行安全和機動車高效通行

產業型街道 保障物流運輸車輛的通行

特定型街道 環境設計人性化,突出不同場景

最近,成都發布了

《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

一體化設計導則(公示版)》

(以下簡稱《導則》)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打造更宜居的公園城市

大家日常最容易觸及的街道至關重要

要修多寬的路

才能讓車和人都感到舒適?

街道的綠化率是多少

才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隨著《導則》正式公示

我們將關注

未來成都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街道?

和過去相比,新的規劃

為什麼會讓成都更宜居?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街道主力由“車”變“人”

對於成都而言,打造街道一體化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原因——城市軌道交通處於加速成網階段,未來街道的主力可能由“車”變“人”。

《導則》恰好用數據印證了成都人出行理念的變化——根據成都市綜合交通調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達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達47.5%。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數據證明,很多成都人正選擇低碳出行,但目前成都交通規劃仍“以車為本”,有限的道路空間資源過多地分配給了機動車交通;在現有的道路中,慢行安全、形態風貌、人文特色、景觀綠化、街道方面都還存在嚴重問題。

比如說,城市沒有將街道空間與兩側的建築風貌等進行考慮,造成了街道空間尺寸不宜人、沿街風貌不協調。

此次發佈的《導則》,明確適用於成都市包含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和街巷在內的城市街道。它將街道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城市需求,分成生活、商業、產業等六大類。

非機動車道不宜小於2.5米

《導則》對街道的第一個要求,就談到了要打造慢行優先的安全街道。其中,成都一改車道越來越寬的情況,提出通勤功能的新建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宜小於3.5米,其他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小於2.5米。而在生活型、商業型街道,機動車車道寬度在設計時,可由3.5米縮窄至3米

小編注意到,界面優美、低碳健康也和慢行優先一同被列入到成都街道的規劃中來。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比如,分配道路空間上,應優先保障綠色交通空間和設施,其中步行排在首位,其次是非機動車、公共交通。在獨立型綠道中,步行、騎行可分開設置,寬度不宜少於2.5米、1.5米。此外,公交停靠站距車站出入口不宜小於15米且不大於100米,同時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周邊一個街區內的道路,不應設置路內機動車停車位。

又比如,生活型和商業型街道的過街設施間距不宜大於250米,且以平面過街為主,減小道路轉彎半徑,讓過街路線更短。

將公共交通結合物業開發

我們看到,在成都街道一體化方案中,人流量較大的時段或將進行機動車分時段限行,在人流量較小時允許設施臨時共享停車位。目前,紗帽街段已經通過採用機動車限時通行,緩解行人與機動車交通的衝突。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導則》中,TOD 出現了多次。結合國外的經驗,成都在解決安全過街問題時,採用了設置地上二層連廊和地下過街通道,並提出要與站點出入口及通道一體規劃、與客流需求分佈相吻合,聯繫站點周邊大型客流集散與換乘點等,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步行系統網絡,方便站點間換乘、交通接駁。

當然,成都也有著一些因地制宜的特色和方法,比如結合城市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人文街道。

注意!成都这一次要“改道”!

街道的作用除了滿足市民通行的需要

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六類街道

反映出了成都的多元形象

“以人為本”的綠色宜居公園城市

正在不斷成長~

掌上金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