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守護古厝,老城區綻放新光彩

倉山是福州的南大門。辯證看倉山,新舊交融,相得益彰。

倉山是一座活力新城——乘著首屆全國青運會東風,奧體片區拔地而起。延續“東進南下”戰略,三江口開發如火如荼,高標準打造福州“最美區域”。多條地鐵線路或通車或開建,現代化宜居新城呼嘯而來。

倉山又是一座文化老城——全區擁有不可移動文物438處,是福州市歷史古蹟保存最多的區域。

新城開發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如何兼容?近年來,倉山區樹立古厝今用、造福人民的保護開發新思路,努力讓文化遺產更親民、文化傳承更有力。

保護修復,文化遺產傳下來

“煙臺山公園,久違了!”9月30日,位於倉山區的煙臺山公園經過修繕改造後重新開園。月宮門、古煙墩、倉前雅集……一個個標誌性景點,在許多市民的朋友圈頻頻刷屏。

“煙臺山公園重新開園,得益於倉山區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是福州古厝保護、傳承的一次成功實踐。”倉山區文物行政部門負責人謝麗表示。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享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美譽,現存有188個文保及歷史建築。然而,隨著城市變遷,這些“真寶貝”也曾顯出破敗之象。

福州專門制定了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堅持保護第一、品質為要,高效率推進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等的保護修繕,挖掘豐富內涵,展示福州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歷史風貌區。

倉山區創新思路,將文物修復與城市開發項目相捆綁,要求對建設項目中涉及的文物要原址保留,業主單位還須依法履行修繕義務。

位於蓋山鎮的倉山區陽岐嚴復紀念館已重新對外開放。這次改造提升,對牆體、地面等進行佈置和裝修,以人物生平為主線介紹了嚴復的一生以及他與陽岐的淵源,提高了大眾對嚴復事蹟的認知。

近年來,倉山區盤活省、市、區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同時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先後開展了省級文保單位螺洲陳氏五樓、匯豐銀行、林森公館、臚雷陳紹寬故居、石厝教堂、美國領事館、蔡忠惠祠,市級文保單位琉球墓、獨立廳、螺洲孔廟等文物的修復工作。

仓山:守护古厝,老城区绽放新光彩

活化利用,古厝煥發新魅力

以“文化親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倉山區通過對古厝因地制宜的活化利用,讓其重獲新生命。

位於建新鎮的陳祺厝,曾是當地群眾求醫問藥的衛生院。今年年初,鎮裡依託陳祺厝籌建鄉村博物館。“鄉村博物館建設過程中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裡面陳列的很多老物件是村民捐獻的。”建新鎮黨委書記江必達說。

邁進博物館大門,一座大草垛讓人眼前一亮,漁具、柴火灶、蓑衣等農村生產生活用品依次陳列,勾起人們的回憶。進入主院,左右兩側的4間屋子裡,咫尺參天(盆景館)、茶香萬里(茉莉花館),篦梳落塵(篦梳館)、髹飾之光(漆器館)兩兩對稱,展示了建新鎮4大傳統優勢產業。

此外,建新館、臺嶼館兩大展館裡,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同樣精彩。“我們通過圖文並茂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讓參觀者感受當地從昔日農耕舊村莊到現代化宜居城區的巨大變化,給村民們一個懷念鄉愁的文化場所。”江必達說。

作為我省擁有歷史文化風貌區最多的區域,倉山區438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古建築及近現代建築共有308處,約佔文物總數的71%。如今,這些古厝經過修繕保護後,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泰山宮、濂江書院、孔廟裡,每年舉辦國學講壇、傳統文化夏令營等活動;匯豐銀行舊址、林森公館、蔡忠惠宗祠作為公益文化場所免費對外開放……

“我們充分利用修復的古建築開展便民服務,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賦予古建築新的生命,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一舉兩得。”福州市委常委、倉山區委書記蔡戰勝說。

深挖價值,文旅融合增動力

“我去年來過陳氏五樓,覺得很有看頭。今天帶朋友過來參觀,想不到修繕之後開設名賢文博館,更有內涵了。”遊客曹翠如說。

螺洲鎮陳氏五樓,即晚清太傅陳寶琛故居,是省級文保單位。為了深挖其歷史文化價值,今年以來,螺洲鎮依託陳氏五樓的滄趣樓,設置螺洲鎮名賢文博館。

林則徐的授業恩師是螺洲人林雨化,孫中山秘書林庚白是林雨化的堂侄孫,林庚白與林徽因的堂姐妹林北麗是夫妻;陳若霖是陳寶琛的曾祖父,陳寶琛與嚴復、沈葆楨均是兒女親家,也是好友……走進螺洲名賢文博館,一張“螺洲名人朋友圈”引人注目。館內按時間線分為明清名賢、近代名賢、紅色人物、現代名賢等4大部分,系統梳理了陳寶琛、陳岱孫、吳石等明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50餘位名賢的生平、照片,結合一批珍貴文物進行展示。

“在歷史建築里布置歷代名人展覽,讓參觀者感受雙重文化體驗。”螺洲鎮黨委書記黃文忠說。

以螺洲名賢文博館為代表,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倉山區注重挖掘古厝古建築的歷史及旅遊文化價值,積極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目前,倉山區已發行《舊時山館——倉山老洋房明信片》,編制《倉山老建築探尋之旅》等手繪地圖,進一步提升了古建築的旅遊知名度。

“下一階段,我們計劃出版‘看見倉山’系列圖書,旨在呈現倉山不同時代的建築沿革、人文故事、家族傳奇,推動文物古蹟旅遊開發,以旅遊開發帶動文物保護,讓更多遊客深入瞭解倉山文化底蘊,讓完成保護修復的一座座古厝,成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亮點、新品牌。”倉山區文物行政部門負責人謝麗說。

(記者 段金柱 卞軍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