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記憶——龍井村》

題記:《秋日游龍井》宋朝·葉紹翁

引道煩雙鶴,攜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裡,人語水聲中。 不雨雲常溼,無霜葉自紅。 我來何所事,端為聽松風。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西湖龍井村,隸於浙江省杭州市,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南面,四面群山環抱,呈北高南低的趨勢,村內常住人口約800多人,擁有近800畝的高山茶園。村的西北面北高峰,獅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擋住西北寒風的侵襲。南面為九溪,溪谷深廣,直通錢塘江,春夏季的東南風易入山谷,通風通氣的地理條件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2017年11月,龍井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11月13日,龍井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杭州市西湖區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村情概況

西湖不僅有白蛇許仙的纏綿愛情,也有回味無窮的名茶龍井。聞名遐邇的龍井茶故里龍井村就位於西湖風景區的南側。

龍井村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南面,四面群山環抱,呈北高南低的趨勢,村內常住人口約800多人,擁有近800畝的高山茶園,村的西北面北高峰,獅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擋住西北寒風的侵襲。南面為九溪,溪谷深廣,直通錢塘江,春夏季的東南風易入山谷,通風通氣的地理條件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出產的龍井茶位居“獅,龍,雲,虎”之首。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品嚐西湖龍井茶。飲後讚不絕口,並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龍井風光

“茶鄉第一村”——龍井村,因盛產頂級西湖龍井茶而聞名於世。東臨西子湖,西依五雲山,南靠滔滔東去的錢塘江水,北抵插入雲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疊翠,雲霧環繞,就如一顆鑲嵌在西子湖畔的翡翠寶石。

村內旅遊資源豐富,御茶園、胡公廟、九溪十八澗、十里琅璫、老龍井等景點點綴其中,為茶鄉增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整治工程重塑了龍井村山澗溪流景觀,再現了茶鄉農居溯溪而上、擇水而居的山地景觀風貌,基本恢復了富有西湖龍井茶鄉特色的自然村落風貌。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史地發現

該村是個以龍為圖騰的古村

從海口市區南行38公里左右,距定安縣仙溝圩東北方向2公里處,有個綠陰繞村、風光秀麗的古老村莊,這就是龍井村。

村外的路口邊有塊石刻的龍井村路牌。穿過一條綠樹簇擁的鄉村公路,秀美如畫的龍井古村出現在我們的眼簾。

龍井村倚坡而建,村子的地形像一件掛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坡地上林木繁茂,東邊溪水繞村,南面田疇開闊,是個風光秀麗的好地方。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歷史沿革

清順治七年,林姓遷入龍井村,隨後各姓氏陸續入村定居。當時,該村叫白藤山,傳此地滿山遍野生長白藤和其他灌木,定居此處者來不及起村名,便俗稱白藤山。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林姓五世祖第一次創修族譜時,才記載有龍井村之名。 龍井村自1600年建村,至1770年,經過170年的發展擴大,已形成了村莊規模,定名龍井村,劃屬東堡圖,屬瓊山縣仁政鄉東洋二都管轄。

龍井村14個姓氏和睦相處

龍井村現有14個姓,包括吳、張、王、鄭、高、蔣、麥、甘、黃、莫、林、李、梁、楊。

清代至民國時期,還有5個姓:分別為顏、許、梁、溫、劉。這5個姓除溫姓有後裔遷移定安縣仙溝圩外,其餘4個姓均無後代(現在村中姓梁的人是解放後從田塘村遷入的)。全村14個姓中,以吳、蔣、林、楊四姓人口最多,佔全村總人口的75.4%。

龍井村14個姓氏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村裡有許多宗祠,其中林氏、吳氏、楊氏和蔣氏宗祠至今依然完好,成為點綴在古村中的一道道風景。

林氏宗祠位於村東邊,為二進式建築,院門上有一對聯:“孝德開千年雅望,勳名振百代家坊。”

院內有兩棵椰子樹,上面棲息著成百上千只蝙蝠,令人稱奇。

林氏宗祠第一進廊頭有一“林氏祠碑”,勒刻“宗祠林大瑛創建常住碑序”,上面記載著林氏由閩中遷瓊落戶龍井村的過程。該碑立於清乾隆三十一年仲冬月。

第二進設“三仁堂”,神案上擺放著林氏歷代祖先的牌位。

林氏發源於西河郡,瓜蒂綿延。宗祠第一進門兩側的對聯:“西河閩水祖德流光,南國龍井宗業顯輝”。道出了龍井村林氏的來龍去脈。

吳氏宗祠位於龍井村四隊,蔣氏宗祠位於龍井村五隊,楊氏宗祠位於該村七隊,這些宗祠大都建於明清時期,歷代多有重修,大都保存原貌。

蔣氏宗祠內設“三經堂”,祠中懸掛“萬派歸宗”木匾,為乾隆辛卯孟秋合族同奉。

蔣氏一門在龍井村出了不少人才。入村始祖蔣紹模,為蔣氏遷瓊始祖蔣廷芳的第五代孫,明代恩進士。

蔣夢熊是蔣紹模之子,庠生;蔣紹模之孫蔣爾檉為例貢生,次孫蔣爾標,為遷入貝朗始祖,候選州同。蔣紹模曾孫、蔣爾檉的兒子蔣世熾,庠生,蔣紹模一家四代5人獲功名,傳為佳話。

解放後,村裡考取的第一位大學生名叫蔣侯明,1955年考取湖南農學院。

龍井村蔣氏宗祠門口有一對聯:“龍井澄清龍獻瑞,貝朗繁殖貝生珠。”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日為林氏宗祠的祭祠日。林氏遷瓊始祖林廷芳的墓地在田邊山南,坐西向東,每年清明,海南島內外各地林氏後裔都要到林廷芳墓前祭拜,緬懷先祖。龍井村是個崇學尚教的古村,據該村《林氏族譜》記載:清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村裡就建有學宅園私塾學堂。

民國時期,村裡創辦了小學,日軍侵佔海南島時期,小學遷到林氏宗祠內,後又搬遷到龍廟上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1946年春,私立龍井小學創辦,校址仍設在龍井村龍廟。1952年8月,私立龍井小學被瓊山縣政府接收,改造成為公辦小學。1985年,在上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下,政府撥款及村裡籌資建起了一座兩層教學大樓,龍井小學是村民子弟成才的搖籃。

解放後,從龍井小學先後走出了40多名大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也成為村民心中的驕傲。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14個姓氏村民,沒有宗族的隔閡,這股相敬互愛的敦親睦族情懷古今相傳,使古村成為令人稱慕的禮儀之村。

龍井村後坡市興旺了半世紀

後坡市故址位於龍井村的後坡北面,故稱後坡市。

後坡市是東石通往仙溝圩中軸線的中間點。

仙溝在明清時期行政屬定安縣管轄,但實際地域跨瓊山、定安兩縣,瓊山人上市做買賣的市利(稅收)都被定安縣收取,瓊山人從區域利益考慮,想在瓊山境內設市集,收取東石、東堡圖市利。於是,將龍井村的後坡作為最佳選址。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杭州記憶——龍井村》

十九世紀中葉,後坡市便成為方圓十幾裡的新市集而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