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Devon000


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数一数二的能人,他能掐会算,算无遗策,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很高,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充满了无数的遐想。

对于刘伯温的实力,历史上是给予肯定的,民间也是给予肯定的,有一种说法,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大家都认为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

朱元璋从草根到帝王,自然有无数人帮助他,否则凭他自己的本事,是无法走到帝王位置的,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求贤若渴的缘故。

刘伯温与朱元璋相识,是由人引荐。刘伯温12岁就中了秀才,这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后来他在官场混得不舒服,觉得当时腐败昏暗的官场不适合自己,自己的一身才学也无用武之地,于是选择弃官回乡。

就在这时,求才的朱元璋遇到了仕途不顺的刘伯温,两人经人引荐,在朱元璋当时的住所见面了。

当时朱元璋在客厅等待刘伯温的到来,一直等到了中午,朱元璋也不恼,直到等饿了,自己拿起一个烧饼就咬了一口,这时候,有人喊道:“刘伯温到”。

朱元璋一听,人来了,于是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在了桌子上,用大碗盖了起来。他想,你刘伯温来见我摆这么大架子,我必须要考考你,如果你是一个草包,一会儿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样想着的时候,刘伯温进来了,两人寒暄过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道:“素来听说先生能算一切,不知道先生能不能猜出这个碗是个啥?”刘伯温一听,哎呦,还考我,于是掐指一算,笑道:“这里面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亮,还被龙咬了一口,应该是个饼。”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朱元璋一听,刘伯温不仅猜对了,还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啊,笑逐颜开,对刘伯温又佩服又喜欢。


后来刘伯温与朱元璋二人你侬我侬,开开心心走天涯,一统天下。朱元璋就想知道这个大明朝能咋样,于是问刘伯温800年后明朝是啥样?刘伯温一听,赶紧和朱元璋求一个免死金牌,否则绝对不说,朱元璋无奈,只要赐给他一个免死金牌,刘伯温这才将他的预测写成了《烧饼歌》,以这样的方式去说明明朝800年后的样子,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没有直接说。

后来,刘伯温在朝廷中逐渐不受待见,他本人也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他的防范之心,于是刘伯温选择离开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不希望刘伯温离开,他还想得到刘伯温的预测呢,可惜刘伯温铁了心要离开,最后朱元璋只好放刘伯温回乡了。

刘伯温在家乡临死之际,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吃一口烧饼。吃完之后,刘伯温这才咽气。

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一个是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感情,回忆自己这一生辉煌的开始,也纪念朱元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个是提醒朱元璋,《烧饼歌》并非戏作,要仔细参悟,好自为之,他先走也。


野史日记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

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

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

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

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



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

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

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

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

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

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谁胜出谁来当皇帝。(秦失于鹿,群雄逐之,得之得天下!)

此时朱元璋招贤纳士,请刘伯温出山做了自己的谋臣。这一年刘伯温50岁。

换言之,刘伯温在“知天命”时才辅佐了朱元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只授了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低级官职的原因。伯温出道太晚,想当年诸葛亮27岁就做了刘备的军师。

假如刘伯温功高盖世,辅佐老朱经过8年的时间建立了大明,至少得封个丞相吧?(脑补诸葛亮)。别给我说刘伯温不慕权势,如果他像汉朝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就不会被朱元璋的“新贵”胡惟庸害死了。你说是不?



历史说明一切,从老朱称帝开始(此时刘伯温58岁),到刘伯温去世(64岁),仅6时间就被朱元璋默许下毒毒死了。伯温到死也不过是个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假如他功高盖世,怎么也得封为公吧!(公、侯、伯、子、男),想想和老朱一起打拼的徐达、胡大海等人,哪个没封“公”?

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

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天,刚做了皇帝不久的朱元璋召见刘伯温,他想考考老刘,于是提前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碗下。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老朱一指碗,说道“军师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刘伯温心中暗骂:“我的眼又不是x光射线,我咋知道呢?”如果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于是老刘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摇头晃脑,掐指一算。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道:“果然神人也,堪比姜子牙和诸葛亮”。既然你知过去未来,你就为朕算算,大明江山有多久?传多少代?

这次刘伯温犯难了,于是对老朱说。“陛下,天机不可泄露,臣恐言语有失,冒犯陛下”。老朱说“恕你无罪,尽可敞开心扉”。

这才引出了《烧饼歌》一书的问世。



《烧饼歌》书中从明朝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并称于世,《烧饼歌》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谶书之一。

刘伯温一看推辞不过,于是对老朱说:“臣的答案只有4个字”。朱元璋一听,急忙问道,“哪4个字?”刘伯温答道:“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说明我大明江山永传万世。朱元璋一高兴,当场赏了刘伯温1万两银子。

刘伯温临死前想起了这件事,既然你朱元璋如此不仁不义对待我,默许胡惟庸下毒毒死我,我要破了你的“万子万孙”这句谶语。

“万子万孙”最初是刘伯温保佑大明江山永传万代的谶语,刘伯温临死要打破这个局。



他掐指一算,只要把一个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圆满的结局就破了,这就是刘伯温临死前为何非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

刘伯温狠狠咬了一口烧饼,注定了明朝亡于“万历子孙”的格局。

明朝命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千秋万代,最后亡于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及他的两个孙子——“超级木匠”朱由校和“苦命天子”朱由检之手。大明江山传到“万子万孙”戛然而止。

结语:这不能怪刘伯温,谁让朱元璋做人不厚道呢!


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的一生,似乎和“烧饼”结下了不解之缘。猜中朱元璋碗里的“烧饼”,坐实了他“神算”之能;一首《烧饼歌》,成就了他预知未来的神通;临死前又因吃一口“烧饼”,免遭客死异乡,终得落叶归根,并保全了家小。

据说,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知刘伯温、宋濂等人有大才,随礼聘而来。但他又担心刘伯温的才名传言和真实才能名不副实,便心生测试之念。一天,朱元璋刚咬了一口烧饼,就听内监来报,刘伯温求见。随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进碗里,并用碟子盖上。

这时,朱元璋笑着对走进来的刘伯温说:“你猜猜这个碗里是何物,如若猜中,我便会如同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信任并重用于你。”

刘伯温看了一眼碟子盖住的碗,眉头微皱,心中便有了结果,随之胸有成竹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闻听这言,朱元璋大惊:“先生,真神人也!”

后来,朱元璋便对刘伯温倍加宠信,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重大军事上,多采纳刘伯温的谋划,从而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也因此,民间流传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刘伯温”的说法。

但是建国后,朱元璋又开始担心起了大明的国运,所以又向刘伯温请教,这才引出了那首精准预言800年之后的《烧饼歌》,全文共有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由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

例如:“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暗指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八千女鬼乱朝纲”,合成一个“魏”字,暗指魏忠贤欺主专权;“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暗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暗指大明遇到大顺亡国,崇祯煤山上吊;“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暗指明末农民起义,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等。

只是,当朱元璋看到《烧饼歌》后,却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对刘伯温愈加忌惮,随心生杀机。

因此,当朱元璋看到胡惟庸与刘伯温矛盾颇深,便想借助心胸狭隘的胡惟庸之手来除掉刘伯温。果然,到了1375年5月,生病的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安排的太医送来的汤药,身体更感不适,病情愈加严重,特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回乡养病,并随书呈送一块自己吃过一口的烧饼。

当朱元璋看到这块咬过一口的烧饼后,想起刘伯温当初“猜烧饼”时的情形,而心生愧疚,当即准许刘伯温回乡养病,还特遣官员一路护送。接着,刘伯温就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平安返回了家乡。他自知已难活命,随拒绝了亲人和乡里为他请来的郎中诊治。因为,传言胡惟庸曾命太医在刘伯温的汤药中加进了毒药,本就难以活命。当月16日,刘伯温便因病(有说中毒)身亡,死后葬于青田县南田乡夏中之原。

假如,刘伯温临死前没有吃那一口烧饼,也没有送给朱元璋,不但自己会客死异乡,可能还会连累到家人。因为,朱元璋对待猜忌的功臣,可都是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例如: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虽说刘伯温因“烧饼”名扬天下,而又因“烧饼”黯然落幕,或许有人认为他智谋不足,连给自己谋划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都做不到。想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不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自己的命运又被别人掌控之时,也就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已难逃脱“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命运。因为,一切取决于持刀者的心情,心情不好,手起刀落,性命不保;心情好,也许可多活几日。

但是,无论是刘伯温临死前要吃一口烧饼,还是猜出来朱元璋碗中的烧饼,或是流传的《烧饼歌》等烧饼事件,多出现于民间传说或野史,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因此是不可信的。


祥子谈历史


有一天,朱元璋正在宫里吃烧饼,刚咬了几口,就有奏报说刘伯温来了。

都说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朱元璋想看看刘伯温能掐指会算到什么程度,于是将吃过的烧饼用大碗给盖住,他想以此考考刘伯温。

刘伯温一到,朱元璋便拉着刘伯温的手说:都说先生能掐会算,你可知我这大碗下面是什么东西?

其实朱元璋爱吃烧饼的事儿没几个人不知道,加之满屋子的烧饼味儿,这根本不用掐指算,就知道,刘伯温向来细致,看见朱元璋牙缝子里还有烧饼渣渣呢。就说:

金龙咬过一弯月。

朱元璋问:怎么讲?

刘伯温说:皇上刚刚在吃烧饼,才下口呢。

朱元璋听着刘伯温说自己是一金龙,心里高兴,哈哈大笑起来说:先生真是不凡。朕能得先生助我,真是天赐良臣啊。既然先生如此神算,那请先生算算我朱明王朝国祚多长?

这可是一个难题啊,刘伯温就算在世神仙,也难以答对啊。于是他跪在地上说:皇上,天机不可泄漏。若是泄露了天机,臣死期即至。

朱元璋道:我堂堂天子,可以赐你丹书铁券,免于一死。

于是,就有了洪武帝朱元璋与刘伯温一问一答的《烧饼歌》,其中很多内容精确的预测到了后世发生的事,可谓天书一本啊。且列举几句如下: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说的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还有个秃顶和尚姚广孝。再如: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说的是魏忠贤和客氏乱政。还有:

"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
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说的是李自成起义和吴三桂。诸如此类含蓄的预测一直说到满清。

这都是不是真的呢?很显然,这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千万不可相信刘伯温真有这本事,后世对刘伯温的夸赞言过其实。

故事接着往下讲:刘伯温是个心直口快的谏臣,因为卷入到淮西和浙东集团的政治斗争,辞职回家,一病不起。临死之际,刘伯温叫家人烙了一张烧饼,吃了两口,并嘱咐儿子一定将此事奏报朱元璋。

为何他一定要让家人奏报朱元璋呢?因为他想提醒朱元璋,《烧饼歌》含蓄,希望朱元璋能够解其中之意,对很多事情防范于未然。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就是其中一件。


青灯问史


中国传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段慢慢长路中有很多能人志士、有勇有谋的人不断涌现出来,说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我们就会想到刘伯温。

刘伯温很聪明但年少不得志,他也曾跟随过别人,因不被重用就隐居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也是非常尊重和赏识有才能的人,于是经人介绍后他认识了刘伯温这样一个仪表堂堂、满身正气的人,再加上两个人多次交流以后,朱元璋觉得此人可以重用,于是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非常得力的助手。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在治国上刘伯温也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就急流勇退、自行辞官隐退了下来,但是还是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在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吃一口烧饼,而刘伯温为什么要在死之前吃烧饼呢?

原来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众所周知他曾写过一本预测书叫做《烧饼歌》,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明朝之后800年将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刘伯温之所以会在临死之前要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预言一定会成真的,希望世人能早一些做好准备。


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不是空穴来风、空口无凭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曾经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确认了刘伯温的能力。

有一次朱元璋拿烧饼咬了一口用碗扣住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刘伯温不加思索就说里面是金龙咬过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饼,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就是龙的化身,刘伯温说是龙吃过的,就等于说是皇上吃过的,朱元璋听后觉得很舒服。

既然刘伯温知天文地理,能掐会算,又有预测能力,朱元璋就想让刘伯温预测一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深知这样的事一句话说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向朱元璋要了一块免死金牌才敢预测,如此也就写成了这本有名的《烧饼歌》,写了明朝开始之后800年所要发生的大事件。


最终刘伯温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被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追封为太师,也算是刘伯温对明朝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吧。




遗产君


大家好!我是YUE历史小作者。

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去世前似乎都比较忙呀。刘伯温死前,还要吃一口烧饼,这又是为了何事呢?这跟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对话有关。刘伯温自幼习文,通晓经史、天文、兵法,元至顺年间还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只是呢,刘伯温为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屡遭排挤。刘伯温感觉仕途无望,弃官归隐。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

其实据考证《烧饼歌》是清末人所做的一本伪书。我急于揭开谜底是想说,这只是野史,而刘伯温也并没有那么能耐。

真实的刘伯温在元末考中举人,但只做了一个县令。50多岁才开始辅佐朱元璋,而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仅仅只给他封了个伯爵,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都被封为公爵,这说明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就那么回事。

而刘伯温在死前要求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要早做准备,他的预言都将会实现。但是再神的人也抵不过大限,刘伯温最后在故乡去世,享年65岁,得以善终。

之所以刘伯温要死前吃上一口烧饼 是为了通知朱元璋要做好准备。





YUE历史小作者


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去世前似乎都比较忙呀。刘伯温死前,还要吃一口烧饼,这又是为了何事呢?这跟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对话有关。

刘伯温自幼习文,通晓经史、天文、兵法,元至顺年间还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只是呢,刘伯温为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屡遭排挤。刘伯温感觉仕途无望,弃官归隐。

至正十九年,刘伯温48岁时,朱元璋攻下了浙东,力聘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名士。刘伯温一出山,就向朱元璋“陈时务一十八款”,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后又分析天下大势,帮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之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大策。刘伯温由此有了“诸葛转世”的美誉,正所谓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机妙算,天下无双。

正因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通晓古今,又可预知未来,所以,朱元璋就想测试一下刘伯温。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殿,拿着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太监进来禀报,说刘伯温求见。朱元璋一听,放下了手中刚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了起来,召刘伯温进见。

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就问:“先生通晓古今,可预知未来,可知这碗中为何物?”

刘伯温掐指一算,信心满满的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估计朱元璋咬了一口饼,嘴角的饼渣没擦,而殿内又洋溢着烧饼的香气,加上朱元璋喜爱吃烧饼,这并不难猜呀。马皇后曾经为了给被关起来的朱元璋送烧饼,还被烫伤过,朱元璋喜爱吃烧饼,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朱元璋听刘伯温说出了答案,不由惊叹,特别是刘伯温说自己是金龙,内心泛过一阵喜悦,就想问问天下后世如何。朱元璋和刘伯温,一问一答,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谶书,刘伯温的《烧饼歌》。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说朱元璋有“万子万孙”。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大明基业可以千秋万代了,这是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自然非常高兴。而实际呢,朱元璋的确有“万子万孙”,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万,但这并不代表明朝不会亡。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已经明确预言了大明的命途,从靖难之役,到明朝灭亡,都一一应验。我们摘取部分,来看一下这本谶书的神奇之处。

“只恐燕子飞来”、“秃顶人来文墨苑”,预言了道衍和尚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天下饥寒有怪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预言了天下灾荒,魏忠贤乱政。“八千女鬼”即“魏”字。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预言了崇祯杀戮过重。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预言了李自成起义的祸乱。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刘伯温已经说了,大明朝遇到顺治就完了,而李自成过了黄河,崇祯也会吊死在煤山之上。

刘伯温甚至还预言到了顺治和多尔衮之争,“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刘伯温的预言很厉害呀。但自古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伯温疾恶如仇的秉性很难改变,也最终害死了刘伯温。

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谁最适合做丞相,说了三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朱元璋让刘伯温做,刘伯温坦言自己太疾恶如仇了,不像李善长那么善于调节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做不好丞相的。

正因这点,刘伯温树敌过多,饱受排挤。再加上刘伯温经常直言不讳,又不符合朱元璋很有主见的行为方式。这就导致了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却并不受重用的结局。刘伯温反而受到多疑的朱元璋,越来越多的猜忌。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胡惟庸在刘伯温的药中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前,将《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刘琏,让刘琏献给朱元璋,并且交代,不准后世子孙再学此术。原本刘伯温还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朱元璋贡献自己最后所学,因为胡惟庸在,就作罢了。刘伯温遗言,待到“惟庸败后,上必思我”。

不过,那时候刘伯温早已经死了,朱元璋想也没用了。即使是通晓天文地理,可以预知未来,君子执着于正道,还是斗不过惯用歪门邪道的小人呀。刘伯温最终也没能斗过胡惟庸。

传说中,刘伯温死前,还是想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所以,他让儿子拿来了一个烧饼,咬了一口,然后命儿子用碗覆盖,并交代儿子一定要告诉朱元璋自己死前所做的这件事。其实,刘伯温是想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他们之前的对话,不要忘了《烧饼歌》。只是呢,朱元璋并未能悟透呀,未能及早避祸,一切还是按预言发生了。

编后语:《烧饼歌》现在通常被认为,就是清末时的人所作的一部伪书罢了,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不可当真。


奕天读历史


前言:刘伯温正史记载,他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种头衔的人一大把,故不能看出他有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当然古代的谋士肯定是有一些本事的,他们都是饱读诗书,内有乾坤。但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都是后人夸大和民间传说把他们过于神话了。


此题问的刘伯温死前为何吃一口烧饼?当然不是他饿了,那有何用意呢?

这必然和他作的《烧饼歌》有关,《烧饼歌》和袁天罡做的《推背图》齐名,被称作预言神书,但这在正史中并未出现。正如鲁迅先生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多智而近妖”,其实刘伯温在民间传的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是预言神书,那为何叫《烧饼歌》呢?《烧饼歌》中有提及,原文如下: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开视果然。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这段文字中说了两个意思。一是《烧饼歌》的来由,二是说刘伯温能掐会算。

其实据考证《烧饼歌》是清末人所做的一本伪书。我急于揭开谜底是想说,这只是野史,而刘伯温也并没有那么能耐。

真实的刘伯温在元末考中举人,但只做了一个县令。50多岁才开始辅佐朱元璋,而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仅仅只给他封了个伯爵,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人都被封为公爵,这说明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上面的故事我且说之,你且听之。刘伯温再能神机妙算,但他绝对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朱元璋要毒死他了。

他在死之前吃一口烧饼有两种解读。一是让朱元璋记住他在《烧饼歌》中所预言的,大明要想千秋万代,朱元璋就不能滥杀无辜,尽失人心。这是尽忠,另一种解读是他怨恨朱元璋,他要以咬一口残缺不全的烧饼来破他之前算到的朱元璋会万子万孙的局,报复朱元璋的狠毒,这也能理解,人无完人,毕竟他曾为朱元璋效果力。


唯恋无名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和宋濂两个人名声都很大。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刘伯温身负绝技、知识渊博,尤其精通象纬之学,曾经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参与了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功勋卓著。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也明白要激流勇退的道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也最终没有安享晚年。在洪武四年,天下初定,刘伯温就请求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也不干预朝廷事务。

但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你,作为朱元璋枪手的丞相胡惟庸,先是罗织罪行使得刘伯温被夺去禄位。此时,如惊弓之鸟的刘伯温只能进京谢罪,朱元璋不发话,刘伯温不敢回家。本来身体就有病,在紧张的情绪中,愈发严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一幕就发生了,胡惟庸猫哭耗子,带着所谓的御医来探望,给他开药,之后就派人把刘伯温送回家,一个月左右刘伯温就死在了家乡。根据《明史》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皇帝是无情的,特别是朱元璋权力欲与猜忌心又非常严重。其实,胡惟庸是在朱元璋默许下,下毒伤害刘伯温。胡惟庸来过之后,刘基就抱病去觐见了朱元璋,禀告了御医探病吃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的事实。朱元璋心知肚明,轻描淡写地宽慰了几句。

刘伯温回家之后,知道时日无多,也明白皇帝想要自己的命,就不再吃药了,65岁驾鹤西去。至于死前吃一口烧饼,在正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或许是野史中的故事。可能是有些人熟悉刘伯温著名的《烧饼歌》,就与烧饼联系起来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说到古代的神算子,大家脑海中可能最先浮现出鬼谷子,孙膑,袁天罡之类的一些能人异士。其实,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这么一个"神算子"一直被忽略,此人便是与前朝诸葛亮齐名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看过《大明王朝》《神机妙算刘伯温》等一类影视作品的读者可能觉得这个人只是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实则不然,根据史书文献和一些民间野史记载,此人还有非常巨大的神通,据说是有预测未来之能,后文会做详细解释。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的仕途,可以说他是一直在为朱元璋卖命的,从入仕参政到出谋划策,再到共商国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他功不可没。然而当放牛娃成为真龙天子后,他的心也变了,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场长达30年的"明初四大冤案",以巩固朱家政权。

对于朱元璋的这番行为,清朝学者赵翼曾评价:

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不过,纵然朱元璋再怎么嗜杀成性,也总有一些人能在这场兵不血刃的政治斗争中存活到最后,刘伯温便是其一。

虽然刘伯温得以善终,然而他死前却留下了一件云谲波诡的事:刘伯温在临死之前为何非要吊着一口气说要吃烧饼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个小故事。这要从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相遇说起,朱元璋是通过自己的手下胡大海认识刘伯温的,前面说过,刘伯温有预测未来的才能,所以当他遇到朱元璋顿时心生好感,他觉得两人是有缘分的。但是刚开始朱元璋并不相信刘伯温,他觉得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呢,但是刘伯温看起来也不像江湖骗子,于是朱元璋就设下一个小计谋,试试这个刘半仙。

一天朱元璋在宴席当中悄无声息地吃了一口烧饼,由于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这番行为,而他仅仅又是把那个烧饼咬了一口之后放在一边,随后他找了一只碗,将那烧饼扣住遮挡。然后把刘伯温召进进来,问刘伯温这个碗下面是什么东西。只见刘伯温不紧不慢地稍微掐指一算,眉头一皱便心领神会了,碗中之物他心里已经有底了。

但是刘伯温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说明,而是故作高深地对朱元璋说:"这底下这个东西的形状又像太阳,又像月亮。"见朱元璋有点眉目,刘伯温就继续解释:"其实这个东西是龙咬过一口的一个圆形的东西。"朱元璋听罢,会心一笑。

刘伯温见机会已经来了,就对朱元璋说,其实这东西就是你咬过了一个烧饼。朱元璋见刘伯温已经猜出了答案,也没有继续隐瞒。掀开那个碗一看,果真如刘伯温所料。这个小小的烧饼虽然比较容易能够算下来,但是刘伯温却说这是龙咬过的一个烧饼,言语之中也就是认可了这个真龙天子。两人的初次接触,刘伯温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还拍了朱元璋的马屁,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朱元璋也是非常开心,心中开始认可并接纳这个刘半仙。

随着两人往来不断加深,朱元璋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开始让刘伯温为明朝的的江山卜卦象,问明朝能否不断兴旺下去?

刘伯温这个人也很精,他先向朱元璋求了一块免死金牌,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猜疑心很重,接下来做的预言,怕是不对皇帝的胃口,刘伯温这个举动也是合理,免死金牌到手后,刘伯温作了一首《烧饼歌》,如"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均节选自此诗。

刘伯温的一番话预言了之后八百年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朱元璋看了之后也没有说什么。帝王嘛生性多疑,唯恐有人觊觎他那万人之上的地位。而朱元璋多疑性格在历史帝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对此预言,他也是将信不信的态度就放在了一边。

后来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收拢了军权,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成功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刘伯温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为明朝初期新一代文风的兴盛起到了奠基作用。刘伯温后来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想要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安度晚年,他向朱元璋说了这个事情,但是朱元璋并不想让他走,于是朱元璋就一直在挽留刘伯温,可是生老病死,谁都逃不过。

最终刘伯温驾鹤西去,临死前回光返照时,刘伯温突然坚决的要求吃烧饼,这是什么意思?

正是他为朱元璋所做的预言《烧饼歌》,他想让大家知道,自己所做的预言没有错,翻看文献可以发现,《烧饼歌》预言了明代的靖难之役、土木之变、英宗复辟、宦官之祸、李自成起兵、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出关降清等一系列重大事变。有些诗句指名道姓,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指魏忠贤陷害忠良,使朝政大乱;"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可以凑成"李自成"三字;"平安镇守好桂花"是吴三桂的"桂"字。有些诗句涉及皇帝的年号或诸侯王的封号,如明成祖朱棣最初封为燕王,起兵靖难,故有"燕子飞来"之说,而"一院山河永乐平"大概是指成祖的"永乐"年号,"祖宗山上贝衣行"可能是"崇祯"二字了。

还有些诗句暗喻时间的结局,如"相传昆玉继龙堂"指英宗复辟,"奔走梅花上九重"指崇祯吊死在煤山,"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恐怕是说朱姓政权到顺治皇帝时最终完结。不看不知道啊,原来《烧饼歌》的后半部分也是对话的形式,预言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刘伯温一生为朱元璋赴汤蹈火,为他的大明朝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到临死之前也是猜透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他才会选择吃烧饼这个事情来提醒自己敬爱的陛下要相信他的预言,除此之外还饱含着对这位曾今一起打江山一起并肩作战的友人的依依不舍。

烧饼不仅仅是烧饼,其中更多的是说不透、道不尽的情感。可惜,最终他的预言还是未被采纳,享年六十五岁,明武宗追封其为大师,也算是记得他为明朝所做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