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國家處於危亡之際,總會有人站出來抵禦強敵,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而兩宋時期的岳家軍,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對於岳飛,大家都知道他背上的刺字“精忠報國”,是他母親給刺的,也是對他的一種殷切期望。岳飛長大後,自然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忠臣良將之一。他所帶領的岳家軍所向披靡,令金國人感到膽寒。

話說,在金國攻陷北宋首都開封之後,金人俘虜了兩位皇帝和幾乎整個北宋朝廷的王公貴族。可以說,北宋最精華的統治精英都被一窩端了,這也導致北宋在事實上已經滅亡。但是,康王趙構作為一個漏網之魚,卻逃了出來,成為了北宋遺民們的希望。

在全國老百姓的期待下,趙構建立了與金國對峙的南宋,但是,金國卻不願意看到這一局面,於是,便率領大軍再次攻打南宋,希望一舉滅掉宋朝政權。此時,南宋朝廷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存問題。以前那種重文輕武的老傳統,也要隨著這個主要矛盾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

自此,軍事武將再次受到重用,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槍桿子的保護,南宋君臣便會再次遭到金國的俘虜。到那個時候,再想重用武將就已經晚了,而岳飛,就是在這一期間被重用的。

“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靖康之恥”對於岳飛的打擊非常大,眼看著繁榮的北宋王朝被金國人滅掉,作為武將,卻不能夠保家衛國,這是自己的恥辱。

所以,他發誓一定要滅掉金國人,再次奪回北宋失去的土地。不久,岳飛在南宋皇帝趙構的號召下,組建了一支軍隊,時間大概是開封被金國攻陷後的第三年。剛開始,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非常一般。後來,在岳飛的嚴格訓練和不斷參加對金國作戰的過程中,逐漸的壯大了起來。

最多的時候,這支隊伍的人數竟然達到了十萬人之眾。戰績也是非常搶眼,第一次大規模對金軍作戰後,岳家軍將金軍和被金軍扶持的傀儡政權打得是落花流水,並收復了六郡土地,站穩了腳跟。後來,他們相繼又進行了第二、三、四次北伐,差點就把金兵趕回老家了。

此外,岳家軍這麼大規模的軍隊,需要國家給予很多給養,畢竟,這些士兵平時也不從事勞動生產,一直都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要想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軍隊的後勤必須要跟得上。大家可以發揮一下想象力,岳家軍有十萬人之眾,就算是十萬頭牛也要吃天量的飼料,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

“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這些士兵有自己的家庭,他們的收入就是一個小家庭的依靠。所以,能否解決岳家軍的給養問題,事關南宋政權的穩定。

可是,中原富庶的地方已經被金人佔領了,南方經濟還沒有完全的發展起來。更何況,南宋剛剛建立,而新建立的行政系統效率也不高,這也導致南宋朝廷也是積貧積弱,財政根本不能夠支撐軍隊的日常用度,與此同時,國家還有很多其他開支。在這樣的情況下,若岳家軍只等國家的錢,估計早就完蛋了。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心懷天下有著報國之志的岳飛,就想到了用其它方式來籌措軍費。他的出發點是為軍隊解決糧餉問題,以此,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而岳飛的自籌辦法,主要就是做生意,私錢公用等。

當時,岳飛在老家有數千畝土地,他讓人把這些土地都租出去,而收穫的糧食則全部用來作為岳家軍的軍糧。並且,岳飛也非常有商業眼光,他在那些位置比較好的土地上,建立了許多住宅、商鋪或酒店賓館,要麼出售,要麼租出去,以此來獲得金錢收入。

當然,這些收入都是為了給岳家軍發放工資。

“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這裡,我們再來談談岳飛的商業頭腦。

當時,北宋滅亡後,中原的很多富人都不願意生活在金國的統治之下,所以,他們便舉族逃亡到了南方。而留在北方的人,都是家裡沒有錢的人,沒辦法逃走。逃到南方的人有很多錢,所以,他們剛到南方後,最大的需求就是房產,因為,他們需要安定下來。

這時候,岳飛建造的住宅就不愁賣了,正好既解決了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岳家軍的軍餉問題。除此之外,在岳家軍裡,還有專門做生意的官員,他們的職責就是做生意,做各種買賣,賺的錢都是岳家軍的軍費。據說,這些官員賺得還不少,每年這方面賺得錢可以支撐岳家軍半年的軍費。

可以說,岳飛為了保障岳家軍的整體實力也是下了血本,這期間,他甚至沒有一點私心。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岳飛,單單依靠南宋政府,那麼,岳家軍肯定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會在長江以南按兵不動。而岳飛如此為南宋貼錢出力,最後,卻遭奸人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南宋統治者趙構處死,真是令人嘆息。

“岳家軍”為什麼叫“岳家軍”?大半時間裡,都是岳家養活著他們

南宋隆興元年,即1163年,宋孝宗下詔為岳飛昭雪,將岳飛遺體從九曲叢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於棲霞嶺下。到了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將岳飛墓旁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了“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以此表彰岳飛的功德。這個地方,自元代以來,時興時廢,代代相傳。

【《宋史·岳飛傳》、《金佗稡編》、《宋史·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