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東:預判物價增速,還需要理清幾個“豬”問題

|

潘向東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金豬之年,年長的談論最多的是餐桌是否有豬肉,中年人形影不離的微信,不斷充斥著“金豬”的視頻和圖片,年輕人談朋友開始把對方家裡是否有“豬”這樣看似破天荒的想法也納入了範疇,小朋友們更是天天“佩奇”“喬治”個不停,小豬豬被寵的程度一下超過了阿貓、阿狗,甚至有人戲言,年底估計會直逼“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這一年,真是“不負光陰,不負豬”。

哪裡熱鬧,哪裡就有投資者的身影。投資者關心金豬,無外乎兩個問題:1.既然是豬週期,豬股未來是否有投資機會?2.豬價上漲,會否影響貨幣政策?對於前者,只能是農業行業的研究員去回答,我們做宏觀研究的只能試圖去回答第二個問題。

要回答第二個問題,那麼核心要探討就是豬價還能漲多高?還能持續多久?我們原本也不太懂豬產業,以前研究CPI更多的是基於歷史數據和經濟邏輯做模擬,但三月初與一飼料企業主和一養豬企業主深入交流之後,決定開始不斷跟蹤實地調研。調研的結果,在三月底提出此輪豬週期存在很大的變數,假若我們各級

政府對“非洲豬瘟”防控稍有懈怠,那麼未來我們吃豬肉可能會吃出“穿山甲”等稀有動物的味道。之後在7月和9月都寫了進一步跟蹤的文章。

判斷豬價還能漲多高,還能持續多久,對未來的物價走勢如何判斷,關鍵還是需要把以下幾個“豬”問題理清楚。

1.疫苗是否能迅速推出?

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來看,一旦一頭豬染上了“非洲豬瘟病毒”,它的免疫能力幾乎是全喪失,這就像人類的“艾滋病毒”一樣,所以豬一旦染上“非洲豬瘟病毒”,存活率非常之低。

1921年以來都沒有“非洲豬瘟”的疫苗,但並不意味著未來我們研究不出疫苗。因為以前爆發“非洲豬瘟”的都不是生產生豬的大國。但是我們不能低估疫苗生產的艱鉅性,西班牙在這方面的探索了幾十年,實驗室效果還不錯,但田間試驗效果不行。我們哈獸藥進展可以說相當迅速,實驗室和中試效果都還不錯,前人也有可借鑑的為我們節省時間,但第二階段臨床試驗,前人那麼多年也沒成功,我們能否迅速成功?就像乙肝疫苗,也攻堅了那麼多年,資本市場的人可記憶猶新。

科學研究的東西,不光是有積極性、有願望就能實現,我們還是需要敬畏科學研究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2.疫苗沒有推出前,鼓勵散戶擴張養豬是否可行?

有些人把現在豬價漲,生豬供應少,歸因為地方的嚴環保。正是這種歸因錯誤,導致有些人覺得只要環保政策放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就會提高,高豬價就會很快燙平。豈不知恰恰是這次“陰差陽錯”的嚴環保政策保護了很多養殖戶,避免了他們因為非洲豬瘟的來襲血本無歸。

我們7月在江南調研的時候,有養殖戶就與我們說他們鄰近一個縣就出現了養殖戶因為豬場傳染到了非洲豬瘟,導致血本無歸最後投河自盡。

目前在防控措施都不完善的前提下,在非洲豬瘟病毒並沒有消失的情況下,在疫苗沒有生產出來的條件下,就鼓勵散戶開始擴張養豬,是否可行?一旦非洲豬瘟再次來襲,老百姓面臨的將是血本無歸。

在疫苗沒有推出的條件下,豬可能都面臨著“富養”,也就是豬的吃、住、行能做到與病毒有效隔離。這就要求豬圈或者修在與人類相對隔絕的“深山裡”,或者豬舍的建築要求和飼養成本都會較高。這些要求只有從事規模養殖、對防控非洲豬瘟有豐富經驗的廣大豬企才有望實現。

3.地方政府喊口號,靠譜?

面對生豬供應的緊張,各省市為了落實中央的“菜籃子”工程,都出了明年乃至後年的生豬供應計劃,一個省還把任務分配到各市,每個市都喊出明年幾百萬頭的雄偉計劃,這些計劃還掛在網上宣傳。

問題是,在幾個月前各地方政府面對非洲豬瘟竟然毫無辦法,當時為了避免所管轄的範圍內出現非洲豬瘟肆掠,較好的選擇是要求養殖戶都“提前”出欄所有的豬,現在傷疤都還在,只是豬密度下降導致非洲豬瘟減少。假若非洲豬瘟再次來襲,他們想好了辦法防控嗎?再次要求所有的豬提前出欄?

還有,這一輪非洲豬瘟導致能繁母豬急速下降,母豬的補充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麼大的雄偉計劃,他們到哪裡去獲取這麼大規模的仔豬呢?

4.進口能否填補國內的缺口,平抑豬價?

2018年的數據,全球整個豬肉消費量和供應量大概是1.1億噸左右,其中我們中國的生產量大概是5400萬噸,消費量大概是5500萬噸,其實我們是要靠進口來平抑消費和供給的平衡,我們的總消費量和供給量佔了全球的50%。

現在很多人講我們的豬肉問題的時候就會說,假若價格上漲,我們可以通過向美國進口來平抑,真是這樣嗎?美國的生產量大概是1100萬噸,它的消費量大概是900萬噸,它的出口能力大概是200萬噸。由於全球很多國家在生豬的消費和生產方面都是維持弱平衡,全球的可供貿易量也就800萬噸左右。

但我們這一次是受到了“非洲豬瘟”的強烈衝擊,供給端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就按照農業農村部公佈的官方數據,未來的缺口都是2000萬噸以上,缺口這麼大,全球哪有能力來補?任何的進口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而且現在東南亞、韓國、俄羅斯、東歐都不斷報道出現非洲豬瘟。

5.預測2020

2季度出現豬價的拐點,可靠性有多高?

在非洲豬瘟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能繁母豬的存欄還沒企穩的這兩大前提下目前市場上開始預測豬價明年2季度會出現拐點,可靠性有多高?假若是基於過去的歷史數據來看豬週期,然後做出預測,但這一輪豬週期是正常的商業週期嗎?與歷史的豬週期有相似性嗎?一輪由災害引起的供給量急劇減少,目前連防控災害的有效手段都沒有琢磨出來,就可能會出現豬價拐點?烏克蘭歷史上就因為生豬養殖受非洲豬瘟傳染導致豬價一路上漲。

第一次非洲豬瘟來襲,養殖戶還有養豬積極性,覺得是偶然事件,畢竟轉行也不容易。那麼第二次非洲豬瘟又來襲,即便遇到了高豬價,養殖戶也都會變得謹慎,畢竟面臨的是血本無歸。假若第三波非洲豬瘟又來襲,養殖戶還有信心去養豬?擔心非洲豬瘟病毒都已經落地生根了。根據近期財新網的記者調查,從去年7月開始到現在,養殖戶已經經歷了兩輪非洲豬瘟襲擊了。

6.拿掉豬價來看

CPI增速,客觀否?

要避免物價上漲出現惡性通脹,關鍵是要控制好老百姓的預期。假若老百姓覺得他手中的錢會變“毛”,他們就會選擇囤積商品。所以不管什麼商品出現價格上漲,只要與老百姓的生活相關,老百姓都會感覺到手中的錢在變“毛”,貨幣當局都應該保持警惕。

假若豬價上漲是因為供給端的原因產生,就把豬價剔除不管,那假若豬價上漲的比價效應導致整個食品價格上,把整個食品也拿掉?這麼多年房價不斷上漲,其他種類的資產上漲並不明顯,特別是股市,是否也可以把房價剔除來看資產價格的變化?美國股市在金融危機之後一路上漲,其他資產價格表現相對平靜,那是否也可以把股指剔除來看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資產價格的變化?上個世紀70年代的“滯脹”,假若我們把石油價格剔除,那還有“滯脹”?那沃克爾還需要實施高利率政策?

提出這六個問題,是希望我們充分重視此輪豬週期的複雜性,不能完全寄希望於疫苗的出現,而是需要各級積極應對,鼓勵大家科學養殖,尊重專業、敬畏非洲豬瘟,而不是一哄而上。也希望我們在作政策考量的時候充分認識到非洲豬瘟給物價增速帶來的複雜性,慎言拐點。

——————

潘向东:预判物价增速,还需要理清几个“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