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乃书法之乡

蒲城县书法历史悠久。周、秦、汉、唐文物中即有书法艺术珍品。其后,书法名家辈出,尤以明、清两代最盛。


蒲城乃书法之乡



金代党怀英,特长篆书,当时誉为“天下第一”。相传此钱钱文为党怀英手笔。

米万钟为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之后,被列为明末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齐名,人称“南董北米”,时称其为“大米”。米万钟之孙米汉雯书法承其祖辈风骨,被誉为“小米”。

蒲城乃书法之乡


明万历进士樊东谟在县文庙前六龙壁两侧牌坊所书“文章祖”、“帝王师”,字字有千钧之势。

明代人王进德多年坚持临摹《云麾将军李思训神道碑》,自学苦练成家,他为城隍庙所题四大匾额“城隍庙”、“邑冥侯”、“衎神楼”、“百里金汤”尤为群众所推崇,他还为北关帝庙书“义之尽”,为药王庙写“真人之殿”,为张载祠写“西铭”等牌匾,今博物馆藏有其所书《归去来辞》真迹。

清代嘉庆进士崔问余书法秀丽。张汝骧书法米芾,人比之为“米颠”。

原毓宗书法妍美流畅。陈引恬书法名重一时,远近求者不绝。

李石书法师颜真卿,能得其骨力。

屈荆才书艺精湛,时人评论其“书法欧柳,时行我法”。

原维祯擅长行、楷,书宗赵松雪,圆转秀丽。

雷元德书法功力深厚,与崔问余、张汝骧、原维祯都是同时代人,名号后面都有“山”字,人称“四山”。

曹直书法超逸,孙镇南原头和椿林万兴村两处关帝庙有他书写的碑文和匾额。

郭鸣谦,书法王羲之、苏轼,擅长行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态,其子郭宝森亦善书。

米岩,系米汉雯之后,其书颇有祖风,初学书,始以颜体为底,继用柳体为筋,再入欧为骨,终以赵体为面;中年,各家名帖,均予涉猎,书法艺术和知名度大为提高。

苏月枝(字丹桂)书法颇得虞世南笔意,曾给状元王杰之母书写寿屏。

魏树德,善写古篆字及八分书(汉隶)。王益谦书宗颜体,正楷端庄,气势开张。

他们各领风骚,在祖国的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民国时期,蒲城也出现不少书法大家。

张东白书法长于行草,善用中毫,笔势奔放,作品宕逸有奇气,一字一画,人争视为珍品。其子张子久亦工书画,长篆刻,为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会员。

周爰诹,以楷书称著。王滨书擅钟鼎。

蒲城乃书法之乡


井勿幕奔走革命,不复以笔墨为意,偶有所作,若出天成,狂草如飞龙走蛇,于右任自叹不如。

李元鼎多写北碑及汉隶,风格俊逸中见秀丽,曾为杨虎城甘北故居题写门额,为蒙浚生书写墓志。

寇遐幼时,喜临李邕所书《云麾将军李思训神道碑》,被誉为“蒲城第二个王进德”,笔力丰满,间架严谨,且左手执笔,功力不减,隶书尤为特长;20年代,在北京闲居,即以卖字为生;1934年,在西安组织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任会长,编辑出版《西京金石书画集》;其传世佳作有西安杨虎城公馆题写的“止园”,杨虎城、李仪祉墓碑,“人民大厦”;今西安新修四门,系集寇遐字为额;县博物馆和杨虎城纪念馆今存有其所书的“胜利台”木匾和为杨虎城母亲祝寿时书写的屏风。

郭坚喜多种笔法,特好黄山谷体,所书黄体形神毕肖,传世作品极多,县博物馆存其对联,民间亦有流落,临潼县博物馆尚珍藏其墨迹。

任锦堂书法古朴端庄,功力深厚,县博物馆存其所书“胜利台”碑记一通。白心镜宗法欧阳询,以楷书见长,书法端庄秀美。李散青书法熔隶魏赵于一炉,尤长于草书。

蒲城乃书法之乡


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受到社会重视。平路庙人薛铸,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副主席、碑林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他的书法被《书法》杂志誉为“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其书法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或展出,1986年与友人合作完成《青铜器铭文书法集》一书,1987年又出版《真草唐诗一百首》。

永丰镇人石羊(杨智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京书画研究院理事,在书法和篆刻上均有成就,楷书以颜、柳为楷模,行草涉猎张、王之妙,篆刻步汉印之迹,著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正书字贴》、《四体书道百句歌》等。

东陈镇人李峰山,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北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陕西老年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书画皆长,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曾专程回蒲城向干部、工人、学生讲授书法知识。

蒲城乃书法之乡


为了普及提高书法艺术,1985年12月28日成立蒲城县书法协会,有会员56人,刘友珊为顾问,刘耕农为主席,王玉柱、刘福谦、周培元、贺钟秀、唐锁善为副主席,并有7个基层分会。后又成立蒲城县老年书画学会。至1992年,共主办联办书法展览12次,每次展出作品均在百幅以上,7次选送参加渭南地区书画展览,并利用暑假开办书法讲座,普及提高蒲城书法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