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逃离燕国而不辅佐后主,为何仍是曹操诸葛亮最尊奉的名将?

黄强


乐毅逃离燕国,不辅佐后主,为何仍为后人敬奉?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任何朝代,叛逃这件事情,一定是被大家唾弃的。可是乐毅背叛了燕国,逃到了赵国,为什么没有留下千古骂名,反而被曹操、诸葛亮称道呢?我们细细说来。

(战国名将乐毅)

乐毅是谁?他干过什么?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是公元前221年的事。而乐毅的活动年代,比这还要早80年左右,也就是历史上的战国末期。

乐毅是赵国灵寿人,这地方今天还叫灵寿县,距离石家庄只有40公里。乐毅小时候就十分聪慧,特别喜欢军事,赵国曾有人为此举荐他做官。但是,在公元前的295年,赵国的赵武灵王死于“沙丘之变”,乐毅就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魏国。史书没有记载乐毅为什么离开赵国。不难推断的是,靠政变当了皇帝的,一般好不到哪去,所以,乐毅弃赵择魏,也是明智之举。

(赵武灵王雕像)

来到魏国后,魏国的魏昭王就派遣他出使燕国。

当时的燕君是燕昭王。就在大约二十年前,燕国内乱,齐国的齐宣王趁虚而入,攻打燕国,燕国国土丢了个差不多,几乎就要亡国了。最为过分的是,齐军连燕国的宗庙都给毁了,祖宗牌位都给砸了,这真是奇耻大辱。所以燕昭王继位后,可以说是“卧薪尝胆”,立志要给祖宗报仇。

但是,燕昭王这时候可以说要地没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复仇总不能靠嘴吧?所以,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屈身下士。放低姿态,把有能力的人给尊崇起来。所以,乐毅一到燕国访问,就被燕昭王看上了。乐毅再三推辞也不行,最后就留在燕国,昭王封他为“亚卿”,职位相当于今天副部长。这个亚卿的职务,一干就是好多年。

(燕昭王招贤纳士图)

以弱胜强的典范,竟一口气攻克70余城

齐国那边,齐宣王死了之后,齐湣王继位。时间来到公元前284年,这时齐湣王已经当了老大17年了。他四处用兵,总能赢,所以就有点骄傲,搞得国内老百姓日子很不好过。燕昭王就和乐毅合计:“能打不?”乐毅说:“齐国是老牌的霸主,过了这些年,实力还是有的,单靠燕国不行,想打,得有帮手。”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出使,乐毅成功的联合了赵、楚、魏、秦四国,加上燕国,五国联军由乐毅一人统领。

有一件事在这里不是很重要,但是必须得提:这次的伐齐,赵国的赵惠文王还任命乐毅为“相国”,并给与印绶。今天我们大胆猜想,赵惠文王的这一举动,让乐毅对于凭借“沙丘之变”而升任赵君的惠文王,改变了看法。也为他日后逃离燕国、归顺赵国做了情感铺垫。



(乐毅伐齐)

果然,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在济西把齐国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齐湣王跑到了莒县。其他四国军队到这就撤军了,乐毅继续带领燕军,一举攻下了齐国的首都临淄。燕昭王高兴的一路跑到前线,给官兵们派红包,并把昌国这地方封给了乐毅,号为“昌国君”。

后院起火,乐毅只得择木而栖

此后,乐毅又在齐国待了整整五年,打下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大部分国土丧失,只有即墨、莒县两个地方没被攻下。这时候燕昭王死了,儿子燕惠王继位。但是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和乐毅不太合得来。所以齐国的田单一看,救命稻草出现了,抓住时机,使出反间计,说乐毅剩区区两座城不打,这就是想自立为王啊,现在我们最怕齐国换别的将领来了。

(乐毅伐齐战斗示意图)

燕惠王本来就担心乐毅谋反,果然中计,派出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担心回去被害,于是就逃到了赵国。上面说过五国联军时,赵惠文王曾任命乐毅为相国,并给与印绶。显然,赵惠文王也不一般,这一举动对乐毅归赵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骑劫随后被齐国打了个落花流水,乐毅几年里拿下的七十多个城池,又很快被齐国全部光复。燕惠王这下傻眼了,害怕以后乐毅会带着赵国的兵马来打燕国,就派人去给乐毅捎了封信,口气是责备的,然而本质却是委婉道了个歉:

“先王把国家都托付给将军你,将军为我们打败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震动。我怎么可能就这么把将军的功劳全忘了?不巧,先王过世,我又刚刚即位,身边的人呢给出了点馊主意,让我一时有点蒙。我让骑劫去代替你,主要是考虑你在一线这么多年,想让你回来休息一下,商量商量国事。但将军你却领会错了,担心曾经和我有点儿不快,就抛弃燕国,去了赵国。将军你为自己考虑,这我理解,但你怎么回报先王对你的一片心意呢?

(祝枝山手迹《报燕惠王书》)

报燕王书,也是成语“善始善终”的由来

乐毅接到信,就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史记》记载,这封信乐毅是这么写的:

“微臣不是奸臣,所以没办法奉承您的命令,让您身边那些人满意。那样做,先王的一世英明就会打折扣,也有损足下您的口碑,所以才逃到赵国。今天足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状,我非常担心您身边的人不明白先王任用我的本意,更不明白我效力于先王的初心,所以我斗胆回一封信。

(古代战车雕塑)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任人唯亲。谁功劳大就赏谁,谁有能力就用谁。所以,能识别有能力的人,并给他安排胜任的官职,这就是成功的君主。能根据别人的做事,判断值不值得交, 这一定能是名士。我私下观察先王做事,雄心都高于历代先王,所以魏王派我出使到燕国后,我得到了先王的考察。先王抬举我,让我受到宾客般的待遇,位列群臣之上,有事也不与亲戚商讨,和我商量,把我任命为亚卿。我也太缺乏自知之明,以为只要听先王的安排,让干啥就干啥,就能够幸免无罪,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任命,没有推辞。

(燕昭王招贤的“黄金台”)


“先王和我说:我和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不管力量再单薄,也要和齐国干一场!我说:齐国以前是霸主,但现在还有余威;他们曾经达到过辉煌,如今实力还是有一点的。他们的士兵善战,打仗熟练,您要想攻齐,必须联合天下。赵楚魏秦,都有动机,联合起来,打赢有把握。先王觉得行,让我出使四国。四国联军成立后,大败齐国,齐湣王孤家寡人逃到莒县,金银财宝都搬到了燕国的国库,自五伯以来,没有比先王功劳更高的。



“我听说,善于开头的,不一定善于结尾(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如今立完功,保了命,实现了先王的遗愿,这是我的上策。假如不躲开诽谤和侮辱,就会败坏先王的威名,这是我最害怕的事。冒着无法预测的罪过,抱着侥幸心理(比如攻打燕国),于情于义,我是不敢那么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会有恶语;忠臣离开国家,不会去洗白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是奸臣,但是也多次得到君子的教诲。我怕您身边的人听信流言,不明察我被迫来到赵国的原因,所以斗胆给您回信,只希望君王能够多多留意。”

灭齐未果,但乐毅做到了善始善终

这次通信之后,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了昌国君。乐毅也在燕国赵国之间往来沟通,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最后乐毅死于赵国。



(王羲之《乐毅论》)

综上所述,乐毅为什么得到后世称道呢?甚至诸葛亮都自比管仲、乐毅?

我认为,一,他并没有辜负自己的国家和君主,是被迫逃离,并非叛国;二,他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弱胜强,一举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军事才能受到后人推崇;三,他能够在背燕归赵,家人留在燕国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能力,让燕惠王忌惮,非但不敢杀掉他的家人,反而还让他的儿子继续封为昌国君。历史上能做到这样的人,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是很少能出其右。


哇哦历史


乐毅是魏文侯时魏国大将乐羊的后裔,因为家传的原因,他自幼就熟读兵,与人论起排兵布战头头是道。他原来打算投靠赵武灵王为他效力,但“沙丘之变”中止了他这个打算。适逢燕国新君燕昭王继位,乐毅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时燕国遭子之乱,几乎被齐王灭国。燕昭王为报此辱,特设黄金台命郭隗招揽天下贤士。乐毅被燕王的真诚所打动,便答应燕昭王的礼请,出任燕国的亚卿。

由于齐国的君主齐湣王暴虐,齐国引起了天下诸侯的共愤。乐毅觉得这是为燕国复仇的大好机会。通过乐毅的各方游说,赵、楚、韩、魏、燕五国正式结盟,共同出兵伐齐,由乐毅出任主帅。

五国联军在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与齐军主力相逢,乐毅亲率大军向齐军发起了猛攻,齐军大败,全线溃退。联军一鼓作气攻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在齐国远房王族田单的领导下没有被攻下。燕昭王闻报大喜,遣使册立乐毅为齐王,但乐毅没有接受。燕昭王只好改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见莒和即墨城的百姓十分团结,便决定用德感化他们,就没有命运燕军强行攻城,两城的百姓还可以自由出入。正当乐毅的办法逐渐见效时,十分信任他的燕昭王不幸去世,新接位的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不感冒乐毅。田单乘机使用离间计,燕惠王命冯劫接替乐毅为前线的主帅。乐毅害怕归燕有祸,便只身逃到了赵国。这冯劫果然是燕国又逢劫难,他被田单的火牛阵打的大败,乐毅所攻下的七十余座齐城全被田单夺回。这时的燕惠王后悔不迭,连忙使人去赵国请回乐毅。乐毅不想为燕惠王这样的庸主効力,便写信回绝了他。燕惠王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便封乐毅的儿子为昌国君。乐毅虽然没有返回燕国,但他终生都以燕、赵两国客卿的身份为两国的和平相处而努力工作。这就是后世的人们把他视为名将的原因。



四野后人论历史


乐毅逃离燕国的原因就是因为燕国后主不信任——还如何辅佐?

1、乐毅的身份被很多人忽视:

赵国人,魏国使臣,委质燕国;

乐毅回赵国并没有错。况且乐毅对赵国有大功,没有乐毅以组织五国伐齐,摧毁齐国实力,赵国也不能取代齐国成为东方六国抗衡秦国的领袖。

乐毅表面上是为了燕国伐齐,实质上最大的受益者是赵国——取代齐国成为东方六国的领袖。

2、燕昭王死后,继位的燕惠王从太子时期就不信任乐毅——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本来就不信任乐毅的燕惠王,在听到齐国田单流传的乐毅意图齐国称王的反间计后,主动撤销乐毅的上将军职务,乐毅怕回燕国被杀,于是回家乡赵国。

国君不信任,乐毅继续留在燕国还有什么意义呢?

3、燕惠王两次用人不明,眼光有限。

第一次因为不信任乐毅而撤销乐毅职务,在田单收复齐国后,怕在赵国的乐毅攻颜,于是派人去责备乐毅抛弃燕国、辜负燕昭王,乐毅写了《报燕王书》表达了自己不会攻打燕国: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

于是燕惠王就封乐毅在燕国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

第二次在长平之战后不听乐间不要攻打赵国的建议,导致乐间、乐乘背叛燕国投靠赵国。

4、乐毅的封号。因为破齐之功,燕昭王封为昌国君,封地在昌国;投靠赵国后,赵国封为望诸君,封地在观津;和燕惠王和好有,儿子乐间在燕国被封为昌国君;乐间、乐乘投赵后,同族子乐乘被赵国封武襄君;乐毅孙子乐叔在刘邦统一称帝后被封为华成君,封地在乐卿。

曹操、诸葛亮为什么佩服乐毅

原因就在于乐毅五国破齐做的漂亮。来看看五国破齐各国的收获:

1、燕国既报了齐国灭燕之恨,更占领了大部分齐国土地;

2、赵国成功取代齐国成为东方六国抗秦首领;

3、魏国、韩国攻占了齐国占领的部分宋国土地;

4、秦国成功击败自己在东方的最大对手;

5、楚国虽然不参与,但也趁机夺取了齐国所占淮北宋国土地。

战国这么多次合纵,就以乐毅合纵个个都满意——各自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皆大欢喜!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汉朝实行的是二元制君主制,因为汉朝是郡国并行制度,很多士人在拥有正统君主也就是天子之外,还对举荐自己当官或者给自己提供发挥平台的英雄效忠。

所以士人从来不将就从一而终,在诸葛亮看来,乱世之中君择臣,臣亦择君!

乐毅得到燕昭王黄金台的封赏效力燕国无可厚非,但是乐毅也将齐国差点灭国,算是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至于燕王后任君主对乐毅不利,乐毅也犯不着在燕国等死,这是愚忠,诸葛亮那么开明的人自然不会认同,否则他不会一直呆在隆中,早就出来辅佐刘表了!


宋光华的历史天空


乐毅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

重这个简历可以看出来战国时期人的价值观不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是儒家独大。讲究的是士为知己者死。“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不是后来的君要臣死不的不死的愚忠。

乐毅本是魏国人,投奔燕国。功高震主被君主猜忌只能另投它处。不算失节,战绩彪悍。所以是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