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11月17日,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分別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100萬美元。包括楊振寧在內的一大批科學家及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等都出席了頒獎典禮。

17日中午,四位獲獎者召開媒體見面會,向記者們介紹他們的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以及獲獎感受。而在媒體見面會之前,這四位科學家還與青少年做了對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看得出來,孩子們讀了很多科普類的書籍,還學了很多與應試無關的知識。”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2019未來科學大獎4位獲獎者

王貽芳:熱愛科學熱愛“無用之學”

王貽芳、陸錦標因其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 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的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

在獲獎致辭中,王貽芳表示:“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一般很難被社會大眾認可。我經常被問,‘你這個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我常常很不禮貌地回答‘沒什麼用’。‘熱愛科學’大家都會說,但熱愛‘無用的科學’,就不那麼容易。我從事的中微子及粒子物理研究就是這樣的‘無用之學’。但粒子物理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探索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規律。從近代科學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來看,其基本思路就是尋找這種最基本的‘元素’和‘規律’,在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各個層次上發展。對世界的好奇,探索自然規律,是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收穫良多。”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王貽芳

談到中國的大型對撞機,王貽芳說:“大家現在可能還看不清楚需求,就像20年前我們很難想象為什麼要做一個20億的江門中微子實驗?10年前我們推動50億的懷柔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時也很艱難。但10到20年後,大家會認識到,我們需要有CEPC這樣的有重大科學意義、社會意義及重大的技術發展意義的大科學裝置。”

在媒體見面會時,王貽芳表示:“作為科學家,熱愛科學是必須的。我現在1/3的時間用於進行中微子的研究,1/3的時間在推動大型對撞機的設計和基礎研究,另外也花1/3的時間用於研究所的管理工作。對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最關鍵的是科學要喜愛,如果你是出於某種目的而從事科學研究,那遇到困難時,你可能就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並選擇逃避。對年輕人,我不太喜歡用‘培養’這個詞,年輕人的能力是從競爭中得出來的,只要我們給予他們‘土壤’,他們的能力自然而然就體現出來,並不是要‘伯樂’來選。”

陸錦標:研究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關係

另一位“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是來自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

陸錦標獲獎時表示:“基礎硏究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力,它是基於我們的好奇心。通過基礎硏究,我們開發新的知識,新的領域,新的思考方法,從而提升我們的智慧。所以我衷心感謝未來論壇和評委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肯定,我也要感謝提名人的支持。能夠得到這個未來科學獎絕對是我的榮譽。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小故事,在公佈得獎者那一天,正好是我那星期最忙的一天,當我準備早一點上床睡覺的時候,我的兒子把王怡芳院士的緊急留言轉給我,他叫我即刻回電話,聽了留言後,我在想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在擔心的情況下找他,才知道評委在找我。所以這個獎真的是帶給我很大的驚喜!”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陸錦標

陸錦標還說:“大亞灣實驗的成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出來的,它的成就要歸功於一隊很能幹的國際科技人員的努力,這個獎是應該屬於他們的。我也很高興能夠和王怡芳所長合作發展這個實驗。這個實驗的突破是我科研生涯的一個高峰。”

此前的媒體發佈會上,陸錦標說:“我們在研究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關係,經過新的實驗,我們有可能理解,為什麼現在只有物質,反物質卻完全不見了,這與我們人類生存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一旦有反物質,那麼它與物質作用後,這個世界就可能湮滅。大亞灣的實驗把我們帶入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陸錦標說:“如果年輕人要想成為科學家,一定要打好數學的基礎,同時要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假如我們沒有熱情,那我們做研究將會萬分痛苦。”

王小云:密碼學與區塊鏈息息相關

清華大學楊振寧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密碼協會會士王小云因其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成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取得的成就而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頒獎典禮上,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的首位女性獲獎人,王小云特地用英文敘述獲獎感言,他說:“今天是我生命中的大日子,非常榮幸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同時今天也是另一個起始的日子,我們要繼續努力,不能有絲毫放鬆。為了更遠大的科學目標,我們必須付出更多辛勤的勞動。年輕人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我希望能夠給年輕學者更大的支持,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密碼學。”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王小云

對於剛剛頒佈的《密碼法》,王小云認為,這部法律對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維護公民、法人的信息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密碼的定義和內涵首次得到了明確的解釋,這次《密碼法》中還對鼓勵密碼人才和科技的創新做了明確的規定。”
在媒體見面會上,王小云特別提到了區塊鏈技術:“我從事研究的hash函數是基本的密碼學工具,同時也是區塊鏈的起源性技術,大家知道比特幣,比特幣是區塊鏈1.0,它就hash函數一種弱化的破解結果,區塊鏈技術將保護我們很多領域的交易信息,構成安全的交易平臺,希望大家能夠關注區塊鏈的技術。因此,密碼技術的應用遠不止於此,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更好保證國家經濟安全,人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

邵峰:某類細胞死亡能激活人類免疫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因其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談到自己的工作,邵峰表示:“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元,細胞死亡的目的不僅僅是去除一個細胞,有一類細胞的死亡是為了激活免疫反應,我們的研究工作就是闡明細胞死亡能激活人類免疫反應的機制。”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世界的好奇是科學的主要推動力

邵峰

11月17日與青少年對話時,邵峰表示:“基礎科學研究、醫學研究和疾病治療之間的關係簡單說就是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這些疾病的機制,發現可能潛在的新的藥物靶點,然後下游還有很大的產業界,把我們的研究發現轉換成產品,轉換成藥物。相當於我們在上游給他們提供依據,比如說我們發現了某個免疫通路在小鼠模型裡面潛在的作用,生物技術公司和藥物研發公司,可以基於這些知識,基於這些科學發現,去研發小分子的藥物或者是抗體藥物,這樣幫助我們治療這些疾病,所以下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媒體見面會上,邵峰說:“我們的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有時還距離很遠,有時只有薄薄的一層窗戶紙,如今人類的健康依賴於疫苗和各種藥物,目前絕大部分的疫苗和藥物生產都依賴於基礎醫學的研究。我們人類目前還面臨很多各種各樣的疾病,很多疾病我們還沒有治療的答案,所以未來基礎醫學的研究空間還非常大。我相信未來我們的研究將推進我們對疾病的理解,幫助產業界對藥物進行研發。”

除了科技進步,邵峰還認為:“醫學倫理同樣是我們重視的,技術在很多時候都是一把‘雙刃劍’,法律和規矩總是之後的,而科學的發展其實非常快,這需要有前瞻性的學者去規避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風險。我還是希望不要用基因編輯等技術去做突破人類底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