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暖:愛國敬業的藏學泰斗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發端於萃英門的蘭州大學,在百餘年辦學的風雨歷程中,湧現了一批批鉅儒風雅、德高行遠的“大先生”,他們的精神穿越時空、獨樹一幟。值此110週年校慶來臨之際,學校特推出“萃英大先生”百十載師德典範人物,以此激勵廣大師生牢記新時代教育的使命,在“雙一流”的偉大建設中砥礪前行,再創華章!

本期人物:格薩爾學泰斗 王沂暖

萃英大先生|王沂暖:愛國敬業的藏學泰斗

王沂暖(1907—1998),字春沐,學名王克仁,吉林九臺縣人,著名翻譯家、藏學家,被學界譽為格薩爾學泰斗、格薩爾學奠基人。歷任成都西陲文化院《漢藏大辭典》編輯,重慶漢藏教理院講師,農民銀行、人民銀行職員,蘭州大學副教授,西北民族學院教授,甘肅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甘肅文史館館員等職。2006年,獲首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榮譽獎。出版譯著、編著、專著多部,其中獨立或合譯《格薩爾王傳》20餘部。

1931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王沂暖回家鄉教書。1936年,由於日寇的入侵,王沂暖隨學校南遷,從華北到武漢等地,最後到達四川,在成都的西陲文化院謀得一份工作。“烽火遼東驚夢斷,漂流冀北江南,而今草草又西川”是他當時顛沛流離的動盪生活的寫照。西陲文化院有很多藏文文獻,為了能夠讀懂這些文獻,從事有關少數民族(尤其是藏族)方面的學術研究,王沂暖開始自學藏文。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學會了藏語,並能夠閱讀和翻譯藏文文獻。為了收集資料,1940年他和同仁一起到西康的康松寺調研,每天只吃酥油糌粑,由於營養失衡,半年後他們的皮膚都變得灰白,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是面無人色了”。1942年他東去重慶北碚的“漢藏教理院”任講師,從此走上了藏文研究翻譯之路。

20世紀40年代,王沂暖參加了我國第一部 《藏漢大辭典》早期藍本的編寫工作,由於王沂暖懂藏語,又深諳佛學和藏文化,從中起了很大作用。這本辭書,經過漢、藏學人的共同努力,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後,引起了藏學界的轟動。

1950年,王沂暖接到北京、吉林和甘肅三地大學的邀請,但他放棄了生活條件優厚的北京和吉林,毅然接受了蘭州大學的聘請,從此在大西北紮下了根。因到蘭州路途遙遠,王沂暖留下妻子在北京照看其他孩子,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啟程西上”,輾轉西安、長武、涇川、平涼、甘草等地後,終於到達蘭州。到蘭州已入夜,只得在汽車站留宿一宿,次日蘭州大學派騾車接他們到學校。

王沂暖任藏文、漢文副教授,講授藏文文法、藏文翻譯和佛教概論三門課程。佛教概論是新開的課程,沒有教材,王沂暖也是初次講授,他決定一邊教書,一邊編寫教材,百忙之中,終於編出佛教概論教材。王沂暖還編寫了藏文文法課程教材,經過後續修改,“業已成書”,而且這是“從未有人編過的”教材。這本教材在他去甘南時,被人燒掉了,王沂暖覺得“真正可惜,以後也無暇再編了。”王沂暖講課深入淺出,非常受學生歡迎,系主任說他“教課很好,有口皆碑”。

王沂暖來蘭大任教是他第一次在大學任教,蘭大也開闢了他由藏族古典文獻研究轉向藏族民間文獻研究的道路。在蘭大任教兩年後,1952年因院系調整,王沂暖調到西北民院任副教授,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工作長達40餘年。正如他自己所言:“四十年間,我如一棵常青之樹,一直定居在萬山環抱的大河之濱———蘭州。”

王沂暖不善辭令,育人中注重身體力行。車得駟曾以“健康的人、簡樸的生活”來形容他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王沂暖不曾沾染菸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格薩爾翻譯、藏學研究和教書育人中。他還注重體育鍛煉,85歲以前時常登頂皋蘭山。

王沂暖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生活樸素,平易近人,臉上常常掛著親切和藹的微笑,胸中總是充溢著學者詩人的激情,給眾多學子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正如在他八旬壽辰時幾十名學生聯名題詞中寫的那樣:“五十餘載,辛勤耕耘,誨人不倦。清貧高潔,不為名利,丹心一顆,奉獻民族。”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翻譯出版了藏族文學名著《西藏短詩集》《猴鳥的故事》《倉洋嘉措情歌》《玉樹藏族民歌選》等書籍及藏戲腳本《頓珠頓月》《智美更登》等多部劇本,為研究藏族的歷史、宗教及文學藝術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對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沂暖更是情有獨鍾,不僅支持,而且積極投身於《格薩爾》調查團普查、蒐集散存於民間的抄本、木刻本工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格薩爾》漢譯工作,不能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但他仍我行我素,不顧干擾,立下鴻志要一年一部,直到生命終結才停下譯筆。可壯志未酬,即遇上文革十年浩劫,王沂暖被關進牛棚,備受磨難。然而,肉體的摧殘,人身的攻擊,並沒有使他屈服,而藏學研究的中斷,卻使這位兩鬢斑白的老人痛心疾首,長嘆不已。

《格薩爾》史詩得到平反後,王沂暖雖已古稀之年,仍像年輕人一樣歡喜雀躍,奔走相告,其欣喜程度,遠遠超過他自己被平反的喜悅,於是他不顧年事已高,更是把全部身心都傾注到這部藏族的偉大史詩上。短短几年間,與助手們合作,共翻譯《格薩爾》史詩19部,第一次對《格薩爾》有全面的認識,指出《格薩爾》分章本和分部本的區別,贏得了海內外學界的一片讚譽。

王沂暖還是一名愛國人士。1951年3月,西北局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決定組建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員會,號召動員蘭州各大高校的學生參軍解放西藏,“來蘭大動員的主要目的是看中了邊疆語文系的畢業生。”蘭大參軍的15名學生中,基本上全為邊疆語文系藏文組的畢業生,在歡送會上王沂暖異常激動地對學生們說:“西藏再見,你們打前鋒,我們隨後就到!”王沂暖還是一位著名愛國詩人,在《康導月刊》《筆陣》等報刊上發表了充滿愛國激情、反對日本侵略者的詩詞作品。

“志豈在溫飽,學欲究天人。”是王沂暖一生的寫照。無論是戰亂動盪的時局,還是“有時吃不上飯”的生計窘迫,都沒能阻擋他的學術研究道路,留下了“清白一生之雪泥鴻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