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渝北乡村之变 现代农业样本 美丽乡村示范

70年渝北乡村之变 现代农业样本 美丽乡村示范


渝北的乡村很小。因为全区的城镇化率已高达85%。

渝北的现代农业很酷。高效、农旅融合、“互联网+”,已成为重庆的样本。

渝北的乡村很美。春季赏花看景,夏季避暑纳凉,秋天登高……渝北农村处处是景。

在乡村振兴中,渝北的乡村与城区发展“比翼齐飞”,已成为重庆主城区第一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70年的发展,渝北乡村已从偏僻落后变成了城乡融合、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新农村。

产业转型 传统农业变为现代农业

渝北区阿尔泰生态农业公司的石斛基地已全部覆盖了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就能完成对作物的监管。该物联网设备由室外气象站、环境监测传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及数据管理操作系统4个模块构成。借助相关技术,这家公司的6座石斛连栋大棚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2万元、电能6万元,并提高产量10%。

70年渝北乡村之变 现代农业样本 美丽乡村示范


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本是大数据软件产业的集聚地,然而,这里却落户了一个与智能农业相关的项目。

渝北与中冶赛迪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使全市首个智能农业产业化实验基地落户这里。这个项目将让渝北实现都市智能农业的种植、育苗、实验、科学普及以及高端光电信息技术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这种高科技农业项目在渝北已不仅一个。中国工程院荣廷昭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落户,合作开展玉米育种高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围绕农业大数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空间技术等领域,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及成果应用推广;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共建渝北分院和大健康基地,争取年内建成1400平方米中等规模标准化组培室,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自动控制温室系统,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规模不大的渝北农业产业,已经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开始向高科技攀升。

“20年前的渝北农业,是为了饱肚子。如今的渝北农业,是为农民走向富裕。”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

把荒山荒坡变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是渝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一大特色。到目前为止,全区已重点发展万亩生态渔业、万亩名贵中药材、10万亩绿色蔬菜和“三花六果”(梨花、李花、樱花,柑橘、梨子、李子、杨梅、蓝梅、葡萄)等特色产业30万亩。

如今,渝北还没有停止让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的步伐。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在按照区委的部署,实施10万亩经果林的工程,已启动了新栽种1万亩优质花椒、3万亩优质水果、2万亩笋竹的计划。

品牌是把渝北农产品引向市场的“指路牌”。2012年,“渝北梨橙”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4年,“歪嘴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就在这一年,统景镇印盒村、茨竹镇放牛坪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形象提振工程,召开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等方式,推出“渝北乡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和鼓励区内22家农产品绿色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巴味渝珍”重庆农产品电商大平台,已累计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6个、“三品一标”认证196个。

特色农业产业已开始把渝北农民引向致富。几年前,尚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八角村发展百合,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产业公司免费提供百合种苗,负责日常技术管理并以保护价收购,村民从事百合产业开发和生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农户到基地务工等方式。原在外打工的八角村村民黎刚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承担起40亩百合的管理,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70年渝北乡村之变 现代农业样本 美丽乡村示范


开始向“互联网+”为主的智慧农业产业发展,将把渝北农民致富的路子拓得更宽。

农旅融合 “三环十景”把渝北农村变成大景区

去印盒看李花,去兴隆摘杨梅,去古路吃仙桃李,去茨竹放牛坪吃梨子……到渝北乡村进行体验,已成为主城不少市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农旅融合,把乡村变成了一个大景区,可以说是渝北乡村最大的变化之一。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渝北制定了“三环十景”的发展布局,并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3条精品乡村旅游环线、10个精品乡村旅游景区、2个田园综合体,创建5个全域旅游示范镇、10个全域旅游示范村,为游客打造“吃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便捷、游之舒心、购之丰富、娱之尽兴”的多元化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目前,渝北区正在全力推进巴渝乡愁景区、放牛坪梨园景区、斗碗寨景区等10个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推进统大路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龙石路花果长廊等5个集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

兴隆镇的“巴渝乡愁”是“三环十景”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以“巴渝乡愁”为主题,打造世界山地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巴渝为心、田园为体、艺术为脉、乡愁为魂”为原则,用生态手法营造田、园、场、林等乡村基地风貌,构建一个占地约3000亩的原生态景区。

这个项目以“一谷、两翼”进行规划布局,围绕乡村风貌、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文史遗产、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打造。据介绍,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传统重庆食坊,用美食唤起市民的乡愁味蕾;打造成节庆节点,用民俗技艺文坊唤醒市井记忆,并建“乡愁博物馆”。

在农旅融合中,放牛坪以梨为媒,已建起1.4万亩的梨园。挖掘梨花观赏价值和辖区旅游资源,对所有院落进行改造和美化,先后引进17个业主,投资上亿元流转果园、建设酒店、兴办农家乐。

如今,放牛坪景区已开发出穿越梨海、乡野露营园、极顶览胜、北斗七星池、松竹幽谷、翡翠湖等28处景观,已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梨、冬赏雪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

山乡巨变 美丽乡村美好生活

走进统景镇印盒村,一条条通村公路两旁绿树连片,一户户幽静雅致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展现出了一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山水画卷。

举目四望,青山层峦叠嶂苍翠满目;公路两旁,栋栋白墙青瓦的小楼显得温馨而大方;新建的聚居点,配套齐全道路宽敞,居民安居乐业喜气洋洋……洛碛镇上坝村,一幅祥和美丽的画面。

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居住质量中,上坝村实施了院落绿化,清理垃圾,改造厕所、硬化公路及人行便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成为一座美丽乡村。

渝北的农村面貌已发生了巨变,已从过去的落后破烂向着美丽乡村转变。

2014年,渝北木耳镇的“白云印象”、统景镇的“印盒李花”、茨竹镇的“放牛坪梨花”、古路镇的“草坪红枫”,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

“自成为重庆主城区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后,我们首先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改变乡村容貌。”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

渝北的人居环境整治,以“八改六化”为整治标准,以保洁、植绿、拆棚、排危为重点,突出小青瓦、白瓦头、坡屋顶“八大核心要素”,通过抓点串线拓面,全面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打造出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示范点。

在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渝北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仅在2018年,新建农村标准卫生厕所6985户;并全面进行农村垃圾治理,使通车的村社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

目前,渝北全区已成功创建13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评选出“重庆市美丽庭院”1000个。

文明是美丽乡村的最美之点。渝北在乡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31个、区级文明村镇135个,在全市“清风常伴廉洁齐家”家庭助廉立德活动中获奖22个,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万户。

美丽乡村,为渝北农民带来了美好生活。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