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動態|新型城鎮化要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的城鎮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40年,更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的40年。

11月16日,中國城鎮化研究40年暨吳友仁先生誕辰9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展開討論。

中國城鎮化研究四十年:城市化的本質是現代化

上世紀70年代,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吳友仁教授在文章中寫到:“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城市化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出現了城市群的過程。”“我國城市化的水平不高,但也出現了一些城鎮群的萌芽,如遼南(包括瀋陽、鞍山、撫順 、本溪等)等城鎮群、寧滬鐵路沿線的城鎮群(南京-常州—無錫—蘇州—上海)、株洲—湘潭—長沙,以及廣州—佛山—江門城鎮群。它們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相互促進。這可能是城市化的一種必然現象。”

“這兩段話明確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也前瞻性地提出城市群(都市群)的發展,反映了城市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翟國方說。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周義安指出,“吳友仁先生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城市化問題》一文,首開中國城鎮化研究的先河。他在文章中定義了城市化的概念,分析了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化的經驗,總結了我國城鄉面貌的鉅變,並預測了本世紀末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為後續中國本土城鎮化研究打下理論基礎。這篇文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成果。”

隨著新情況、新問題出現,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將會怎樣?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何興華認為,“目前,城鎮化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增長與收縮並存,要將鄉村振興納入城鎮化研究的範疇,弱化與戶籍掛鉤的政策。城鎮化涉及到整個社會生活方式、文化的根本性改變,在中國,要從農業文明為底色的傳統社會發展成現代社會,推動農民轉變成公民是非常艱難的過程。傳統意義上的土地耕種從農業進入市場,需要各種要素的參與重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原有的解釋框架也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未來在現有城鎮化當中要堅持三個導向,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發展作為根本的目標。現代化不一定只是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來實現。第二,城鄉融合應該是我們的基本語境。第三,以生態文明為基本底線。

城鎮化發展:縣(市)域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

周義安表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是國家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幾百年的路程,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之同時,中國的城鎮化研究也取得了迅猛發展,引起了全世界學術界的關注。”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城鎮化發展過程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縣(市)域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空間規劃體系不健全、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

李曉江指出了幾個主要問題,“第一,中國城鎮化發展認識和行政行為存在偏差,即認識上的偏差,我們發現規劃行業、地理行業研究城鎮化秉持相對中立的立場,但是許多經濟部門在研究城鎮化的時候偏於功利,把城鎮化作為一種經濟增長因素,或者是尋找投資的方向、促進增速的思路。所以,行政層面關於城鎮化的認識和推進比學術界對城鎮化的研究要晚20年。第二,縣(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地方精英外流非常嚴重。第三,經濟發展動力不充分。”

總結美法德日等國際發展經驗,李曉江表示,“縮小地區、層級間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比縮小城鎮化率差距重要。用多種政策推進欠發達地區現代化,是促進健康城鎮化的有效途徑。”

進入新階段,要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口城鎮化

隨著老齡化與人口撫養壓力劇增,就業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中產階級群體擴大、收入和消費的增長等,城鎮化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李曉江指出,當下城鎮化發展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未來人口城鎮化將長期保持在70%左右。此外,人口向大城市和縣級單元集聚的態勢不斷強化,縣(市)域城鎮化地位不斷提升等也是新的發展趨勢。

從1988年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建立以來,尤其是1990年代後期到現在的30多年,我們國家走過了一條以土地城鎮化為核心的城鎮化路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田莉認為,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長期制約城鄉可持續發展的二元土地制度也進入轉型的關鍵時刻。未來要從依賴土地財政工業開發區建設的土地城鎮化轉向“人的城鎮化”,這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人口流入城市,大量靠近城市的集體建設用地成為重要的戰略性土地資源,同時也為這些城市未來住房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未來推動集體土地改革與租賃住房供應聯動,不僅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忽視的流動人口住房問題,而且以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為突破口,也為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的土地管理機制,實現城鄉空間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田莉說,“推動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本質上是要從依賴土地財政、工業開發區建設與新城區地產開發的‘土地城鎮化’模式轉向以流動人口定居、安居為導向的‘人口城鎮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