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我儿子淏仔9岁了。

每周一到周五都是我早起给家人们做早饭,周末我会赖一会儿床,淏仔早起出去买早餐,或者他和妹妹一起给我们煎鸡蛋、做三明治。

所以经常在周末的早上,我穿着睡衣,抱一下穿好衣服的淏仔,说:“有大儿子真好,妈妈能吃到现成的早饭啦!好幸福!”淏仔每每听到这句话,成就感十足,价值感满满。

可是,上个月奶奶来了以后,从淏仔开始穿衣服就开始念叨:“他这么小,你就让他给你买饭,万一拎不好撒了怎么办?万一摔跤了怎么办?要不我给你买吧……”

等到第二个周末,淏仔就不太想去了,他说:“妈妈,我拎不好,我会摔跤的,妈妈,你自己去吧。”

稻盛先生的《心法》里说:“千金难买少年苦。”

我只是让淏仔帮忙买个早餐而已,不需要过马路,就在小区门口。这还没有什么“苦”呢,就已经快要被拦住了。

淏仔能做的事情已经非常多了,他明明有100马力的能力,被奶奶念叨了两次,就自认为自己只有10马力了。

孩子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

——这与孩子自身认知有关,但更与家长的引导有关!

我们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我们要做孩子的后盾;

我们不要在前面拉着孩子前进,而是要在背后给他力量,鼓励他不断前行。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一)凯迪拉克效应

据说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有一天他无意间在地下发现了石油,这使他一下子从穷人变成了富翁。老人立刻买了一辆豪华的凯迪拉克旅游车,然后用两匹健马拉着那辆豪华车去附近的小镇上兜风。一个机械师看到这一幕,还以为车子出了问题,迫不得已才用马来拉车。但是当机械师检查车子之后,发现这辆车子的马力相当于100匹马的力量,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只是这位印第安老人从来没学会,或者不曾想去点火发动机,却只会用那两匹马拉着。

这就是著名的“凯迪拉克效应”。

这个凯迪拉克效应,除了表达固有的传统习惯和思维的影响之外,还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这位老人忽视或忘却了轿车的发动机具有100马力的内在主体力量,无视轿车本身强大的内驱力能让车子飞驰起来,却一味地依靠两匹马这样的微小的外力拉着车子费劲缓慢前行。

这个故事很可笑,可是我们笑过以后,回头看看自己,看看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没有一点印第安老人的模样?

我们可否能意识到孩子有强大的内驱力?我们可否相信孩子体内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还是我们一味地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只能被我们牵着鼻子走,被我们安排?

上图中前面的那两匹马,像不像在孩子前面拉着孩子前行的我们?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二)小时候,孩子处处可爱;上学后,孩子一无是处!

当孩子刚出生一直到孩子有勇气对我们说“不”之间的阶段,大概0~2岁的阶段吧,我们看孩子的眼睛里不止有爱,还是有光的。那时候的孩子,在我们眼里,是完美的,孩子是可以做他自己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走就走,想跳就跳。

可是,当孩子上了小学,甚至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在我们眼里的闪光点越来越少,缺点和不足越来越多。孩子不再能做他自己,而是要按照老师和父母的要求,规规矩矩的坐,认认真真的学。

然后,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从某一天起,我们对孩子说过的100句话中,居然有90多句都是批评、不满和指责。

是孩子真的没有闪光点了吗?

是孩子顽劣到越来越退步,我们进步到越来越高高在上了吗?

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对孩子指手画脚地规划孩子的一切了?

不是!

单纯从最影响我们情绪的孩子的学习方面来说:

是太多的孩子间的对比、是老师太多的负面反馈、是无数次分数的排名……让我们焦虑了,恐惧了,着急了,认为孩子跟不上了,只有我们努力在前面拉着他,才能让他走得快一些!

可是,我相信这样努力拉着孩子走的父母,尤其是走了好几年的父母,你们觉得有效了吗?觉得一两年后还拉得动吗?

当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强烈的时候,他让我们拉着;

可是当他真的不想学了,你以为他会像凯迪拉克那样,任由两匹马想拉到哪里就拉到哪里吗?他会用他100马力的内驱力,自己跑向另一个方向,而你那一刻,已回天乏力!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三)盆栽的力量很渺小,野草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作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今天早上淏仔对我说了一件他认为好玩的事儿:

“道德与法制”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偷着讲语文课,校长过来审察发现了,让老师赶紧收起语文,按照课表上道德课。老师马上换上道德内容,过了几分钟校长走远了,老师又开始讲语文。结果没想到校长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又说了一次……最终还是讲成了语文。

孩子们的课表很丰富,有海洋、科学、道德、劳动、传统文化、信息技术……但是课程内容依然很单调,因为好多课都被换成了所谓的语数英主课。丰富的只有课表而已。

还有个孩子因为午饭后在操场上追逐玩耍而被扣分,因为除了体育课,不能随便跑跳追逐!在这么活力四射的年纪,被如此的限制,挺可惜的!

孩子们在学校已经活得像个盆栽了,那么别让孩子们在家继续当个盆栽,给他们一些野草的自由吧!

孩子玩沙子,不一定比回家背英语收获少;

孩子与同伴在广场一起玩耍,也不一定比写两篇作文收获少。

别因为现在让孩子多考几分,就剥夺了孩子发现自己更大潜力的机会;

别因为整体环境的焦虑,就牺牲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用来学习语数英,只聚焦在单纯的那10马力上!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四)眼界宽了,世界才大!“成绩提高”就会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附加值!

诺贝尔文学颁奖台上,莫言回忆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幼年时期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发现,母亲被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一个耳光。母亲无力反抗的倒在地上的情景让莫言刻骨铭心。

多年之后,莫言在集市上又碰上了已经白发苍苍的看守人,他想冲上前去报仇时,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这件事被莫言记了几十年。

母亲的这句话,胜过于让他写上千套卷子,胜过让他背诵上万个知识点。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古人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宿命。

我们的眼界也许不宽,但是我们不要影响孩子去开阔他们的眼界!

作家路金波说:“不要给你的孩子只塑造一个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从小给她看星空、海洋、恐龙、神话、圣贤。这样,等他长大的时候,他就有足够的胸怀容忍各种无趣的生活。”

我们的世界也许是时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但是这不要紧,我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莫言母亲那么高的高度,毕竟我也是一介凡人,我也是平凡的渺小的一个妈妈。

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有限,不要总想着对孩子的想法和人生指手画脚,我们要有合理的自我认知。

我们要认识到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

这样一来,我们一定不会忽视孩子体内100马力的内驱力,用我们有限的渺小的力量去拉着他往前走,而且还有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看到孩子的潜力,才能信任地站在孩子的后面,用温暖的鼓励之光,支持着孩子前行,在他跑累的时候,抱抱他,支持他,给他再次出发的力量。

当孩子眼界宽了,自我认知提高了,成绩提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这里,切勿本末倒置。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五)发现孩子的内驱力,引导他自主前行的方法

理论是重要的,但是能够帮助大家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具体的方法”。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希望能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1)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淏仔有一次上厕所,我老公要去厕所拿个东西,发现门锁了。然后我老公就对着厕所门说:“淏仔,你以后上厕所,包括回到自己的房间,都不能锁门!这么小的孩子,锁什么门!”

事后,我对老公说:“如果你上厕所,突然有个人推门就进去了,你感觉如何?”

他说:“当然不舒服啊。”

我笑了:“孩子也是一样。孩子也不喜欢突然被闯入的感觉。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哪怕几分钟都是非常珍贵的。”

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在完全自由、无拘无束的条件下,天马行空地想一些他感兴趣地事情,或者做一些他们想要独自做的事情。

这是对他们地尊重,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意识地第一步。

从今年开始,玥玥的钢琴课调整到下午两点半,这个时间刚好与接淏仔放学时间冲突,于是淏仔特别开心地提出他要和他同学一起回家。我同意了。

每周一次的放学自由时光,给了淏仔特别满足的自由。

事实证明,他也确实值得拥有这个自由!每次周三,淏仔在放学路上都会带着同学到面包坊给他买面包。我是那里的会员,报手机号可以结账。这种分享,给淏仔带来了快乐。而且这两个孩子不但能够安排好作业时间,玩得也很尽兴。

当孩子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但千万不要成为背后的监工偷偷监视他们,而是真的信任和放手。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2)引导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遇到困难,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对,同时我们要给孩子合适的引导,让孩子形成勇敢、不退缩的品质。这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3)给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

这一点对自卑的孩子尤为重要。

依赖父母的孩子,除了溺爱导致之外,就是孩子对自己不自信,认为离开父母他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努力找到一些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受,从而不断帮助他强化“他能行”的认知,帮助孩子越来越自信。

当孩子自信了,孩子就能迈开步大步向前了!

(4)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独立自主,从做选择开始比较简单。

从穿哪一件衣服开始,早饭吃什么,周末做什么,到报哪一个特长班,再到高考报志愿、工作的选择、伴侣的选择……

当孩子能够自主地合理地选择穿的衣服、周末的安排后,孩子长大自然就有能力有底气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5)父母要言行一致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在育儿上真的很用心!遇到事情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很是尽职尽责。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言行是否一致?要求孩子做的,我们是否做到了?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真的谈不上用心,因为他本人做的是一套,而他要求或者期望孩子的是另一套。孩子对他并不信任——一旦不信任,教育效果几乎为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信其道。

凯迪拉克效应:明明孩子有100马力的潜力,你却非要拉着他走

(6)主动与孩子分离,分离后继续爱着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

「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我们要信任孩子,引导孩子发现他的潜力,引导他成长为他期望的样子!

要相信,我们的子女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能力独自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已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自己的世界。终有一天,我们要退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孩子。为了孩子在这舞台上的精彩展示,我们一定要舍得放手。

爱孩子,就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让他心中时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赖;让他回过头去,总能看到你鼓励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而不是一张总是紧张兮兮的面孔;让他在风雨中变得坚强茁壮,而不是脆弱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